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9篇
化学   128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7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01.
凝固浴温度对PVDF铸膜液相分离过程和膜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皮-亚两步凝胶成膜机理探讨了凝固浴温度对PVDF铸膜液的相分离行为及其膜结构的影响.采用浊度法测定不同温度时铸膜液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光透射仪测定不同凝固浴温度时沉淀速率对膜的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皮层的生成主要受热力学性质控制,随着凝固浴温度的提高,皮层由液固分相转变为液液分相,延时时间缩短,皮层由相互融合的球粒致密结构转变为多孔结构.亚层的生成主要受皮层结构和溶剂/非溶剂相互扩散的影响,膜亚层主要发生液液分相;随凝固浴温度升高,分相速率加快,大孔发展更充分,膜的孔隙率和气通量提高,但结晶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究胫骨复杂骨折行微创经皮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5年2月来宜春市中医院接受微创经皮钢板技术治疗的53例胫骨复杂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为患者行微创经皮钢板技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53例病人在经过微创经皮钢板技术治疗后进行12个月随访,全部患者骨性均有效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无患者出现钢板螺钉松动和断裂及骨不连情况。术后1例(1.89%)病人切口感染,经抗感染药物治疗后痊愈。Johner-Wruhs关节功能及治疗效果评价结果为:优秀36例(67.92%);良好11例(20.75%);中6例(11.33%),优良率88.67%。结论在胫骨复杂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微创经皮钢板技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3.
在密度依赖的结团模型下重新研究了铅以上原子核的结团放射性。根据由核电荷半径以及中子皮厚度的实验数据所提炼的子核和结团密度分布,通过双折叠模型得到了关键的结团-核芯作用势。然后结合库仑波函数边界条件求解了结团-子核相对运动的薛定谔方程,以得到衰变宽度。和我们以往没有考虑子核和结团密度具体分布的计算结果相比,现在得到的结团放射性衰变宽度明显增大。另外,随着结团中心越来越高的密度压低,衰变宽度的计算值会减小。We revisit the cluster emission from trans-lead nuclei within the density dependent cluster model. According to the refined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daughter and cluster via th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on nuclear charge radii and neutron skin thickness, the crucial cluster-core potential is constructed by the double-folding model. Then the Schrödinger equation of the cluster-core relative motion is solved along the outgoing Coulomb wave function boundary condition to obtain the decay width. The present decay width of cluster radioactivity is clearly augmented as compared to our previous results without the specific concern of the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daughter and cluster. Moreover, the computed decay width reduces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ly depressed density in the cluster center.  相似文献   
104.
通过HPLC技术测定槲皮苷含量并与其药材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不同产地地枫皮槲皮苷含量相关的特征峰,试图快速筛选出高槲皮苷含量的优良地枫皮种质.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地枫皮间红外吸收光谱的峰形和峰位置均比较接近,但各谱峰的峰强有一定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与槲皮苷相关的吸收峰,对1732、1613、1518、1448、1373、1281、1158、1105、1056、824、771、663cm-1等处的峰强与实测槲皮苷含量的关系进行多元对数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1613、1448、1153、663cm-1等处附近的吸收强度与实际测定不同产地地枫皮槲皮苷含量均密切相关,R2=0.9800,P=0.002;两种方法均一致显示,槲皮苷含量以靖西化洞产地最高,其次是靖西安德和来宾忻城,其中以龙州产地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土壤生物结皮中地衣植物种类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参与土壤生物结皮的有13种地衣植物,即藓生双缘衣、拟橙衣、丽石黄衣、准葛尔橙衣、磷网衣、胶衣珊瑚变种、坚韧胶衣、金黄茶渍、碎茶渍、鳞饼衣、网衣、糙伏毛微孢衣、鳞核衣,分别属于5个目,10科.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发现地衣植物的分布与苔藓植物有负相关关系,地衣的分布受到环境温度、太阳辐射强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计算了三个组间的地衣多样性和相似性,发现组1的多样性最高,次为组3,组2的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106.
通过皮托管将模拟大气流动的风洞中的风速转换成气流的总静压差,再由压力传感器将其转换成电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模/数转换处理,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风洞中风速边界层的模拟廓线.  相似文献   
107.
青钱柳黄酮化合物结构及含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我国特有的胡桃科植物青钱柳(Cyclocaryapaliurus(Batal.)Iljinsk.)叶中的黄酮化合物结构及含量分布。采用溶剂萃取及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青钱柳中的山柰酚、槲皮素和异槲皮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色谱条件为AlltimaC18柱(5μm,150×4.6mm),流动相A为H2O:HOAc=98:2,流动相B为CH3CN。洗脱程序为:8%B→30min→50%B→5min→50%B→5min→8%B。检测波长为360nm,流速为0.6mL/min。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和RSD为98.6%和1.57%。首次从青钱柳中分离得到3个黄酮单体化合物:山柰酚(kaempferol,I)、槲皮素(quercetin,Ⅱ)和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Ⅲ),其在甲醇和水提取物中的含量分别为:山柰酚0.0387%,0.0337%;槲皮素0.0615%,0.0603;异槲皮苷0.543%,0.464%。  相似文献   
108.
建立了柚皮素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定值方法。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经过柱层析纯化、干燥、混匀后,分装得到120瓶样品。采用质量平衡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进行定值分析(质量平衡法包括液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水分、无机杂质和残留溶剂的测定)。运用液相色谱法考察了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并对定值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结果显示,研制的柚皮素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定值结果为99.2%,扩展不确定度为0.2%,有效期6个月。  相似文献   
109.
 用传输线法对高空电磁脉冲作用下地面电缆屏蔽层感应电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电缆皮电流随入射场波形、电缆长度、电缆屏蔽层两端接地状态的变化规律,部分计算结果与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结果及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它们间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0.
The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thanolic extracts of the barks of Taxus yunnanensis (Taxaceae)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two new neo-lignans, named taxuyunins A (1) and B (2), along with the known diterpenolignan, brevitaxin (3).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and chemical evidences. Compound 1 is a neo-lignan xyloside while compound 2 belongs to the rare neo-lignan possessing a ramified C3 side ch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