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2篇
化学   147篇
综合类   9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4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2-氯吡啶-4-甲酸甲酯(1)和水合肼缩合生成2-氯吡啶-4-甲酰肼(2),2与卤代(F,Cl,Br)对苯甲醛反应得到3种新型双卤代吡啶酰腙[C13H9N3OFCl(3a),C13H9N3OCl2(3b)和C13H9N3OClBr(3c)],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紫外光谱证实,3a^3c与小牛胸腺DNA(ct-DNA)均产生了插入作用。荧光光谱显示,3a^3c均与牛血清蛋白BSA通过静态猝灭形成了复合物。3a^3c与ct-DNA,BSA的结合常数Kb及KA的关系均为3b>3c>3a。抑菌测试结果表明:3种酰腙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4种细菌的抑菌圈均超过8 mm。其中,3a对4种细菌的最大抑菌圈达10.97 mm。  相似文献   
142.
杨培菊  孙坤  苏雪  王流芳  宋玉民 《化学学报》2005,63(23):2153-2157
以荧光法、粘度法、凝胶电泳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全反式维甲酸合铜(II)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能在生理条件下有效切割质粒DNA, 加入H2O2后发现该配合物的切割活性增强, 说明该配合物对DNA的切割机理可能有两种: 氧化和水解. 同时可使DNA的粘度增加, 使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 DNA的存在能导致该配合物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 据此推断, 该配合物主要以嵌入方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143.
陈灿辉  李红  朱伟  张全新 《物理化学学报》2005,21(10):1067-1072
在Tris-NaCl(pH=7.2)缓冲溶液中,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旋转圆盘电极实验、电化学阻抗谱等技术研究了二茂铁在旋转碳纳米管(CNT)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二茂铁及其与双链DNA的电活性产物在静止的CNT修饰电极上均呈现一对基本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在旋转电极上呈现出明显的极限扩散电流, 电化学阻抗谱呈现一个压扁的半圆. 二茂铁与DNA的作用在扩散控制过程中表现为峰电流和极限扩散电流随DNA浓度增大而减小;电化学控制过程则表现为电化学反应电阻随DNA浓度增大而增大, 条件电位下的速度常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144.
通过稳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对寡聚酰胺分子PyPyPy(Dp(简称PPP)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 发现PPP的激发态性质受溶剂环境影响较大, 在TKMC缓冲液中, PPP有较弱的荧光, 其荧光寿命为16 ps; 随着溶剂极性逐渐降低, 荧光光谱蓝移, 荧光强度增加, 相应荧光寿命增长. 通过对PPP与DNA双螺旋分子相互作用的荧光动力学研究表明, PPP与DNA相互作用后, 荧光强度增强, 荧光寿命从16 ps增加到32 ps, 证实了存在PPP与双螺旋DNA的结合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5.
表面活性剂中DNA构象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荧光探针法研究了表面活性剂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和疏水方式与DNA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DNA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太明显;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DNA的相互作用类似于有机溶剂对DNA的影响,即通过溶液的极性、粘度和介电常数来影响DNA的构象,表面活性剂使得DNA构象发生较大的变化,预示了它可能使DNA的生物功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6.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与小牛胸腺DNA的沟槽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种光谱学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以及分子模拟技术,在人体生理酸度(pH=7.4)条件下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采用MCR-ALS法分析了DBP与ctDNA作用的紫外光谱数据矩阵,结果表明DBP与ctDNA作用形成了DBP-ctDNA复合物。荧光猝灭实验显示,ctDNA对DBP的荧光猝灭属于形成复合物的单一静态猝灭,其主要驱动力为疏水作用和氢键。通过单双链、熔点和粘度等实验证明DBP与ctDNA发生了沟槽结合,结合区域为A、T碱基富集区。圆二色谱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表明,DBP与ctDNA结合导致ctDNA结构变得更为松散,但未造成质粒DNA损伤。分子模拟形象直观地展现了两者的结合姿态,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47.
含萘磺酰基大环多胺与Cu(Ⅱ)和DNA作用的荧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Cyclen)为原料,合成了含有萘磺酰基的大环多胺,其结构经^1H NMR、MS、元素分析等表征。用荧光光谱法测定了大环多胺与Cu(Ⅱ)在不同pH下的配位情况,研究了大环多胺激发和发射波长,配体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Cu(Ⅱ)、小牛胸腺嘧啶DNA对大环多胺荧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8.
甲氨蝶呤与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pH 7.4的Tris-HCI介质中,以盐酸小檗碱为荧光探针,研究了甲氨蝶呤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光谱、吸收光谱、Scatchard方程、盐效应等手段,对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氨蝶呤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作用方式为混合方式,嵌入与静电作用是两种主要作用方式.求得25℃和40℃时二者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61 × 104和5.32×104L·mol-1.  相似文献   
149.
在pH=7.4的Tris-HCl介质中,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一种新型蒽环类抗癌药物柔红霉素衍生物(4′-O-(α-L-夹竹桃糖基)柔红霉素,ODNR)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 通过离子强度的影响、KI荧光猝灭实验和单双链ctDNA作用的比较实验,分析了ODNR与ctDNA的相互作用模式。 结果表明,ODNR通过嵌插方式与ctDNA发生作用。 ctDNA对ODNR的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其机理属于静态猝灭。 通过Scatchard方程求得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确定分子间作用力为疏水作用,也可能存在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50.
王晓星  顾彦  陈登霞  方艳芬  黄应平 《化学学报》2010,68(23):2463-2470
小牛胸腺DNA为对象, 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存在下,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对DNA损伤特性及SOD对TiO2光催化损伤DNA的影响. 采用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 探讨了DNA的损伤程度. 运用生物标准样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 -deoxyguanosine, 8-OHdG)为内标物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MS)对DNA损伤产物进行了跟踪分析, 采用过氧化物酶催化分光光度法及顺磁共振技术(ESR)跟踪测定TiO2光催化DNA损伤过程中H2O2和氧化物种的变化, 探讨了DNA氧化损伤机理. 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紫外光照(UV, λ=200~275 nm), Dark/TiO2和UV/TiO2体系中, DNA氧化损伤程度为UV/TiO2>UV>Dark/TiO2. 光催化260 min DNA损伤99%, 反应动力学常数K=7.82×10-3 min-1. 抗氧化剂SOD具有清除光催化体系中超氧自由基( )的能力, 可以抑制DNA的损伤, 反应动力学常数K=2.27×10-3 min-1. 8-OHdG为DNA损伤中鸟嘌呤氧化的特异产物, UV及光催化体系对DNA损伤主要涉及 及羟基自由基(•OH)历程, 光催化体系对DNA损伤伴随有深度氧化(矿化)过程, 实验条件下12 h DNA矿化75.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