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化学   138篇
力学   8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4篇
物理学   6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21.
原油和水的磁致胶体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2.
含蜡原油屈服过程及其受空隙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蜡原油屈服值是用于计算停输管线再启动压力的重要流变参数,作用建立了一套小型微机数据采集的模拟装置用于测定含蜡原油在给定温度条件下的屈服值,通过模拟热输管线实际工况,针对两种典型胶凝原油,分析了胶头版在管线中原油的屈服机理,首次提出了油中空隙对胶凝强度的影响关系,为长输原油管道的间歇输送工艺及停输再启动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基于原油中金刚烷指纹半定量分析进行原油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建立了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内标法半定量的分析方法,确定了基于谱图特征和计算保留指数的组分定性方法,对26种单金刚烷、双金刚烷化合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不同地理位置海上油井平台6个原油金刚烷指纹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原油中单金刚烷总含量在200~1200 μg/g之间,双金刚烷总...  相似文献   
24.
生物质水热液化和炭化产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取稻杆,水葫芦,纤维素和木聚糖(生物质模型化合物)为原料,在反应釜中进行水热液化(300℃,30min)和水热炭化(220℃,4h)实验,对液化产物和炭化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杆获得重油产率达最大值21.62%。纤维素,木聚糖和水葫芦的重油产率分别为15.00%,11.61%和12.19%。生物质化学组分对其重油产率和组分有着一定的影响。液态产物分别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TOC)和气质联用仪(GC-MS)进行测定。表明重质油中主要含有酮类,酚类,醛类,醇类和少量的酸类化合物。利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水热炭化固态产物进行了形貌与结构表征,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纤维素,水葫芦和稻杆有着较高的焦炭产率,最后对木聚糖的碳微球形成机理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25.
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舍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原油及自然风化后原油中的V、Cr、Mn、Fe、Ni、zn、Mo、Ba等11种微量金属元素的方法.结果表明,11种微量金属元素的检出限为0.0056~0.8729μg/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5;相对标准偏差(RSD)<5.0%.经过30d风化...  相似文献   
26.
原油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测定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了国内外18种原油样品中V、Ni、Cu等13种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5,相对标准偏差(RSD)<5.0%,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5.2%~116.2%.不同原油样品以Ni/V数值为聚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国外与国内以及国...  相似文献   
27.
石油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对其组分进行实时分析检测在石油化工领域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在已长时间开采油井的生产过程中以及新油井开采前,需要对井下原油组分进行分析检测,以判定开采的必要性。原油组分实时检测,在原油开采、生产、储运以及销售过程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针对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精度低、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在原油组分检测技术的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在测量领域得到广泛、有效应用的近红外光谱测量技术。以井下原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从大庆油田获得的提纯原油与水按体积比配制了原油占比分别为1%~20%共39个组分的实验样品来模拟井下原油。研究了近红外光谱透射法测量原油组分的基本原理,并利用SW2520型近红外光谱仪与卤素光源以及配套组件集成了原油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测量系统,完成了系统的标准化实验并利用此标准化后的系统采集了39个组分原油样品的近红外吸收光谱数据。利用移动窗口平滑法、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法以及Savitzky-Golay卷积求导法对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噪声,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和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SVR两种分析方法对预处理后的原油样品近红外光谱进行建模,分别建立了原油组分分析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模型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03 755 14,决定系数R2为0.999 999,预测精度优于0.1%,预测效果十分理想。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配制的不同比例的井下原油模拟测试样品进行测试建模和分析,为井下原油组份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原油含水率的检测问题,为开发油田现场实时原油检测分析装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8.
残酸对原油脱水的影响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酸对原油的破乳具有较大的影响,盐酸的存在使原油脱水发生困难,特别是在稠油中,脱水效率降低;土酸对原油脱水影响比盐酸更大,脱出水颜色发黑,发黄,有大量底渣存在;残酸对原油的脱水影响最大,脱水速度减慢,水色不清,过渡带加长.针对酸化后原油pH值较低的特点,选择碳酸钠作碱化剂,复配低温2#破乳剂,进行了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原油脱水效果明显,脱出水颜色清,油水过渡带清晰,保证返排液的pH值保持在6~8的范围内,使原油含水质量分数低于2%.  相似文献   
29.
基体改进剂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原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0.
资金限制条件下的原油采购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超  陈国华  宋科 《运筹与管理》2010,19(3):100-105
在对原油采购市场的复杂性和生产商面临的采购风险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企业采购的因素,强调原油供应链中资金流的限制,引入合同组合管理的方法,构建了一个简单的原油供应链系统,并借助供应链Agent建模仿真技术实现了该原油供应链系统。仿真结果的分析证明,相比较于传统的数学模型、系统动力学等方法,Agent的自主性、适应性和分布性等特点更适合于描述此类难以求解的供应链复杂性问题。随着采购进程的演化,生产商Agent通过对油价和需求变化规律的学习给出基于预测的最优合同组合策略,该策略在保证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能够有效控制采购风险,平衡库存采购成本和财务成本,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