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0篇
化学   85篇
晶体学   2篇
物理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合成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配合物[Li(L)_2]ClO_4(1)和[Na(L)_2]ClO_4(2)的结构(L为2-(5-氯-喹啉-8-基氧基)1-吡咯烷酮)。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与2同构,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酰胺配体L的N_2O_4电子供体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此外,还测定了配体高氯酸盐(HL)ClO_4·H_2O的结构,并详细研究了3个化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82.
在相同的水热条件下,铜盐、钴盐分别和配体H_2PPCA(H_2PPCA=5-pyrazin-2-yl-1H-pyrazole-3-carboxylic acid)发生反应,生成了2个结构截然不同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分别是[Cu(PPCA)(H_2O)]·H_2O(HPU-7)和{[Co(PPCA)(H_2O)]·H_2O}n(HPU-8)。HPU-7是由CuCl_2·2H_2O与配体在160℃下反应而成的,它呈现出零维的双核铜单元结构。HPU-8是由Co(NO_3)_2·6H_2O与配体在160℃下反应生成的,它呈现出由双核钴单元与配体的骨架相连而成的4,4-连接的二维层结构。中心金属离子的改变导致了不同结构MOF的形成,并且它们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它们是很好的半导体材料,它们都对亚甲基蓝(MB)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83.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_4(L)_2(CH_3O)_2(CH_3OH)_4(SO_4)_2]SO_4·6CH_3OH (1)的结构(L为3-乙基-2-乙酰吡嗪双缩水合肼)。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每个Cu(Ⅱ)离子与来自半个腙配体的2个N原子和分别来自配位甲醇、桥联甲氧基及2个不同硫酸根的单齿配位和桥联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4个Cu(Ⅱ)离子通过对称操作形成理想的平面四核铜簇。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L。  相似文献   
84.
合成了配合物{[Cu(L)(OAc)]·MeOH}n1)和[Zn(L)(OAc)]n2)(HL为喹啉-8-甲醛缩异烟肼),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结构。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除了结晶溶剂不同,2个配合物结构类似。每个配合物中,中心金属离子与来自烯醇化脱质子配体L-的2个O原子和1个N原子,1个单齿配位的醋酸根和相邻配体4-吡啶N原子配位,形成一维链状结构。但配合物中金属离子的配位构型分别为扭曲的四方锥和三角双锥。在360 nm紫外光激发下,甲醇溶液中配合物2在510 nm左右有很强的荧光发射,这是由锌离子配位荧光增强效应所导致。  相似文献   
85.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配合物[CuLCl2]·CH3CN(1),[CuLBr2]·CH3CN(2)和[ZnL(NO3)2]·CH3CN(3)(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在配合物12中,五配位的铜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与来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及2个卤离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中,锌离子与1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1个双齿配位的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2在410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与配体L的相似,强度有所降低。而配合物3由于配体到锌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红移至430 nm。  相似文献   
86.
本研究通过水热合成法并结合表面浸渍过程制备了Co3O4/WO3复合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测试技术对Co3O4/WO3复合物的结构组成与微观形貌进行系统表征,在室温可见光照射下研究了Co3O4/WO3对甲烷转化制甲醇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复合Co3O4可显著提升甲烷光催化转化性能,最优催化剂3.0%Co3O4/WO3在可见光照射2 h时的甲烷转化量为2041μmol/g,对应的甲醇产生量及其选择性为1194μmol/g和58.5%,分别为单一WO3的4.03倍和2.39倍,优于多数文献报道的甲烷转化异相光催化剂,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结合瞬态光电流与电子顺磁共振测...  相似文献   
87.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_2](1),[Zn(HL)_2](NO_3)_2(2),[Cd(HL)_2](NO_3)_2(3),[Cu_2L_2(NO_3)_2](4)和[Cu_2(L)_2(SO_4)]·4CH_3OH (5)的结构(HL为2-乙酰-3-甲基吡嗪-缩N-乙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中心与2个脱氢的缩氨基硫脲配体中的N_2S供体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在配合物2和3中,中心Zn(Ⅱ)和Cd(Ⅱ)离子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配位构型相同,但缩氨基硫脲为三齿中性配体。而配合物4和5中均存在双核的Cu_2S_2中心,每个Cu(Ⅱ)均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所不同的是外轴向配位点分别由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μ_2-桥联的硫酸根所占据。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5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88.
以3-乙基-2-乙酰吡嗪N(4)-(对甲苯)氨基硫脲(HL)为原料,合成了[Ga(L)_2]NO_3·4CH_3OH (1)和[In(L)_2]NO_3·1.75CH_3OH (2)两种新型配合物,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配合物2同构但具有不同数目的结晶甲醇分子。每个配合物的金属中心被2个拥有[N_2S]供体的配体阴离子包围,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几何。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89.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HL)](SO40.5·3CH3OH(1)和[Cu2(L)2SO4]·1.5CH3OH(2)的结构(HL为3-甲基-2-乙酰吡嗪苯甲酰腙)。单晶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Ni(Ⅱ)中心离子与2个酰肼配体的[ONN]配位原子组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2的最小非对称单元中含有1个独立的双核Cu(Ⅱ)配合物分子,它的2个Cu(Ⅱ)中心由2个酰肼配体中的2个O原子桥联。每个Cu(Ⅱ)离子还与L-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和η2-SO42-阴离子中的1个O原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和DNA的结合能力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90.
王强  赵新萍 《应用化学》2018,35(6):645-651
发展了一种以碳酸钾为碱,在温和条件下,通过1,2-联烯酮与丙酮二羧酸二乙酯的串联反应高效合成取代2-羟基间苯二羧酸二乙酯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在最优条件下,以73%~85%的收率成功合成了一系列的目标产物。从机理上而言,该方法涉及了联烯酮与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共轭Michael加成和酮的分子内羟醛缩合两个反应的串联组合。与文献方法相比,该方法还具有简单的起始原料,极高的反应产率和方便的处理过程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