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需模仿课堂上学过的方法就能解决.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对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但长此以往也会带来弊端:学生沉湎于题海,提出问题能力逐渐减弱,呈现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地接受.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坚持在周末布置长作业,下面是一个案例.在学完圆锥曲线后的一个周末,我布置了如下的长作业:1提供原问题(2004年全国高考天津卷压轴题最后一问)如图1,椭圆x62 y22=1的右准线l与x轴交于点A,右焦点为F,过点A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P,Q两点,作P关于x轴的对称点M,AP=λAQ(λ>1),…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应在课堂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出师生间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促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更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思维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3.
自各省自主命题以来,每年都会出现许多创新型高考试题.作为一线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创新型的高考试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怎样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是值得推崇的.笔者以2009年高考数学江西卷的最后一道选择题为例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我校举行学术节教学展示活动,由笔者上一节试卷讲评课.通常的试卷讲评课,教师为了图方便,往往是报答案式,对一些做错得多的题重点讲解.只重视正确方法的讲评,忽略对典型错误的剖析,导致同类错误的再发生;只重视就题论题,忽视变式训练,导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只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学生的参与,导致学生对问题不求甚解.试卷讲评课到底应该怎样设计,使课堂更有效呢? 相似文献
5.
逐步调整法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在解决不等式和求函数最值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李伟固教授对它评价很高,认为它是不等式证明的最重要、最具价值的思路和方法.以前仅作为课本的拓展部分,介绍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逐步调整法一点一点走进课本,在很多问题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它有两个核心,一是要调整,二是要有限步完成.它的原理非常简单,但要讲清它的两个核心却不那么简单,需要深入思考,对锻炼学生的严谨、条理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6年浙江省高考理科数学最后一道选择题为:函数f:{1,2,3}→{1,2,3},满足f[f(x)]=f(x),则这样的函数个数共有().(A)1个(B)4个(C)8个(D)10个此题体现了“形式简洁,内涵隽永”的特点,值得回味.笔者询问了一些考生的答题情况,不少学生用列举法,但漏了一些情况,而错选(C);还有些学 相似文献
7.
8.
随着2022年高考的落幕,基于浙江高考于明年将进入全国卷的范围中,本文对2022年全国乙卷的解析几何试题进行推广,同时借助射影几何中极点极线,调和点列相关性质对试题作了变式及方法迁移.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和高考都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问题驱动下的习题教学能让学生学会怎么思考物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有效的教育和习题教学,锻炼和培养学生较强大的应对未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湖南理科高考第15题为:
若数列{an}满足:对任意的n∈N*,只有有限个正整数m使得am<n成立,记这样的m的个数为(an)*,则得到一个新数列{an)*}.例如,若数列{an}是1,2,3,…,n,…,则数列{(an)*}是0,1,2,…,n-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