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07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32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24篇
物理学   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为了解吉林夹皮沟金矿带的成矿期次,利用稀土元素的示踪性,对夹皮沟金矿带含矿石英脉、花岗岩及变质地层斜长角闪岩等21个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含量测定。测定结果表明,石英脉ΣREE=19.12×10-6~147.57×10-6,δEu=0.61~1.22,平均值0.89,具弱的负Eu异常;太古代花岗岩ΣREE=121.40×10-6~157.32×10-6,δEu=0.87~1.09;中生代花岗岩ΣREE=69.78×10-6~90.95×10-6,δEu=0.94~1.02,LREE/HREE比值分别为11.51~14.12和14.16~16.73,后者轻重稀土分馏程度略高于前者;变质围岩ΣREE=22.40×10-6~275.86×10-6,δEu=0.75~5.79,平均值2.30,具明显的正Eu异常。三者都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平滑稀土配分模型。结合其区域地质背景、流体包裹体和稀土元素特征,得出夹皮沟金矿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对应于太古代成矿花岗岩岩浆作用及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岩浆作用。太古代首次富集成矿,中生代燕山期叠加成矿并扩大成矿规模,成矿时代分别为2475~2469 Ma和170~160 Ma;结合稀土特征研究及包裹体研究,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流体为主,遭受轻微地层变质热液混染,中生代成矿流体混染作用更强烈。  相似文献   
32.
古生物群遗迹化石的三维数字化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古生物化石进行数字化建档,为古生物化石的长久保存、研究和复原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阐述了非接触式激光扫描仪的测量原理,并利用其对罗平古生物化石群中分布在120m2范围内的古生物足迹化石进行了数字化测量,采用大视场WIDE和小视场TELE镜头交替使用的方法获取全场和单一足迹化石三维点云数据,再利用三维数据处理PolyWorks软件将两个镜头的三维数据进行对应的嵌入融合,最终测量结果既能全面记录足迹整体分布,真实反映古生物爬行运动轨迹,又能精细反映足迹局部特征。结果表明提出的对大面积野外待测对象的测量方法,为化石野外测量、三维数字化、数字存储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33.
In this note, a doubly magic rectangle is introduced to construct a doubly pandiagonal magic square. A product construction for doubly magic rectangles is also presented. Infinite classes of doubly pandiagonal magic squares are then obtained, and an answer to problem 22 of [G. Abe, Unsolved problems on magic squares, Discrete Math. 127 (1994) 3] is given.  相似文献   
34.
汶川八级地震滑坡高速远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殷跃平 《力学学报》2009,17(2):153-166
汶川地震触发的高速远程滑坡主要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汶川映秀—安县高川—北川县城—平武南坝—青川一线地震破裂带展布。由于获得了1.5g以上的抛掷加速度,具有明显的气垫效应,估计最大滑动速度一般大于70m•s-1,滑动距离一般为滑体启动时长度的数倍甚至10多倍,堆积成坝形成多处堰塞湖,最大滑行距离达3.2km。本文重点解剖了位于地震破裂带南西段(初始震中)的汶川映秀牛圈沟滑坡—碎屑流、位于地震破裂带中段的北川城西滑坡和位于地震破裂带北东段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3个典型实例,认为具有如下特征:(1)岩性条件:母岩遭受长期构造动力作用,呈碎裂岩体,后期被强烈风化,岩体极为破碎;(2)抛掷效应:位于汶川地震主断裂带或附近,垂直加速度大于水平加速度,强地面运动持时长,岩体发生振胀和抛掷;(3)碰撞效应:上部滑坡体发生高位剪出和高位撞击,致使岩体碎屑化;(4)铲刮效应:撞击作用导致下部山体被铲刮,形成次级滑坡,为碎屑流体提供了足够展翼和抛洒物源体积;(5)气垫效应:碎屑化岩体快速抛掷导致下部沟谷空气迅速谷状圈闭和向下紊流,形成气垫效应,或者,在下部地形开阔地带压缩空气呈层流状态致使滑体凌空飞行。  相似文献   
35.
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殷跃平 《力学学报》2009,17(1):29-38
汶川地震诱发的15000多处滑坡明显受地震断裂控制,主要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和后山断裂带展布,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汶川映秀—安县高川—北川陈家坝—平武南坝一线,滑坡面密度大于50%以上,最大可达70%。沿断裂带形成了大量的松动山体,在暴雨期间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对灾后重建构成严重威胁。据初步调查,汶川地震触发的体积最大的滑坡是位于主中央断裂带上的安县高川大光包滑坡,滑动距离长4500m,滑坡堆积体长2800m,宽1700~2200m,最大厚度达580m,若以平均厚度200m计,体积达11亿m3为我国已发生的单体滑坡之最。与常见滑坡明显不同的是,汶川地震极震区滑坡的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完整的滑面,剪出口滑坡特征不明显,呈现明显的“尖点突起”或“边缘突出”特征,反映出上部滑体被地震力振动解体,甚至抛掷后与下部滑床边缘发生撞击。以阶型滑坡、凸型滑坡、勺型崩滑、座落型(振胀型)滑坡和巨大滚石5种类型最为典型。根据强震地面运动纪录和大量实例调查表明,在汶川地震极震区,触发滑坡的地震竖向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大量滑坡经历了初始斜坡(风化碎裂岩体)——地震抛掷——撞击崩裂——高速滑流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36.
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玉树地震产生较连续的地表破裂和大量房屋破坏,并诱发了滑坡、崩塌和震裂山体。此外,地震诱发的砂土液化、水渠溃决等加剧了局部山体地质灾害。通过现场调查和地震前后玉树县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简要阐述了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特征,包括震后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增加、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受活动断裂控制、低位滑坡为主、地质灾害链生效应显著等,并对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7.
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人体在循环呼吸模式下口喉模型内的气流运动特性进行数值模 拟,分析了循环呼吸模式下口喉模型内的气流组织形式以及气流运动对呼吸道壁面以及气溶 胶运动沉积的影响. 吸气阶段,在咽部外壁和声门下游气管上部外壁气流发生分离,形成分 离区. 呼气阶段,分别在咽部外壁和喉部外壁形成高速区. 循环呼吸模式下,咽部、喉部与 气管内的高轴向速度区和二次涡流运动均是在呼吸过程中间歇性的产生,形成的高剪应力区 也是间歇性的. 壁面受到的剪应力周期性地改变方向,引起壁面劳损和组织损伤的可能性增 大,同时在这些部位容易造成气溶胶的沉积.  相似文献   
38.
Analyses of 41 elements reveal that Holocene sediment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bear regular elemental compositions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Holocene sediments came mainly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ed on compositions of REEs and most trace elements. Some heavy metals are more enriched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than in the deltaic sediments, reflecting human impact. Elemental compositions of the river channel sediment are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proximal sediment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exert some influences on elemental compositions. Some chemical indices can be used to record chemical weathering undergone by the Changjiang sediment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相似文献   
39.
In this paper, we establish compatibility equations satisfied by the right Cauchy–Green stress tensor by annihiling the associated curvature and torsion. The cancelation of torsion, using variables introduced by the polar decomposition, is not trivial as is usually the case. This point is the key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compatibility conditions in two first-order EDPs.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