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化学   31篇
物理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合成了2个含三齿Schiff碱配体和单齿N-杂环分子的多核过渡金属配合物:1个含5-氯水杨醛缩对硝基苯甲酰腙(H2L1)和吗啡啉(Mf)的镍髤配合物[Ni(L1)(Mf)](1),1个含5-氯水杨醛缩水杨酰腙(H2L2)和吡啶(Py)的铜髤配合物[Cu2(L2)2(Py)2](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表征。在配合物1中,中心Ni髤与酰腙配体(L12-)的酚氧、亚胺氮、去质子酰胺氧原子以及中性吗啡啉氮原子配位形成平面四方形的N2O2配位构型,相邻配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构筑成一维超分子链状结构。配合物2中含有2个晶体学上独立的双核铜髤配合物,相邻配合物分子的酚氧原子分别桥联2个[Cu(L2)(Py)]基本单元,形成2个含有Cu2(μ-O)2核心的配合物。每个Cu髤原子具有五配位的NONO(O)四角锥配位构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建立了对亚砷酸盐As(Ⅲ)、二甲基砷(DMA)、对甲基苯砷酸(p-As)、一甲基砷(MMA)、砷酸盐(As(Ⅴ)) 5种不同形态的砷化合物的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分离紫外检测方法,研究了检测波长、缓冲体系种类、pH值及其浓度、分离电压、温度、进样时间等因素对5种形态砷化合物的分离度、灵敏度、重现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 ℃、195 nm、20 mmol/L NaH2PO4-5 mmol/L Na2B4O7(pH=6.25)缓冲溶液、20 kV运行电压、3.0 kPa压力进样10 s条件下,5种不同形态砷化合物在11 min内取得完全分离,5种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RSD为0.50%~1.51%和1.65%~3.36%,检出限(3S/N)为0.004~0.30 mg/L.本法成功地应用于虾米中不同砷形态含量的测定,其回收率在93%~106%之间.  相似文献   
13.
基于6-丙基-2-硫脲嘧啶(PTU)对三联吡啶钌(Ru(bpy)32+)电化学发光(ECL)有强烈的增敏作用,建立了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FI-ECL)检测PTU的新方法。通过考察影响体系电化学发光的因素(如电压信号类型及电位、缓冲溶液pH值、载液流速及Ru(bPY)32+浓度等),得到FI-ECL测定PTU的最佳条件,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0.1 mol/L pH 12.0的H3PO4-NaOH缓冲介质中,控制恒电位为+1.50 V,Ru(bpy)32+浓度为1.0×10-4mol/L,载液流速为1.5 mL/min,PTU对Ru(bpy)32+的电化学发光具有最大的增敏作用。在此条件下,测得PTU的线性范围为2.0×10-71.0×10-4mol/L(r2=0.998 6),检出限(S/N=3)为1.3×10-8mol/L,对7份浓度均为1.0×10-6mol/L的PTU标准溶液进行测定,所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用于模拟动物饲料中PTU含量的检测,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荣成  蔡向阳  蒋疆 《化学学报》2011,69(17):1973-1979
通过低温水热的合成方法合成了一例新的低温相GeO2晶体(l-GeO2), 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热重以及X射线衍射的分析表征. 晶体学测试结果表明, l-GeO2属于四方晶系, P4/mcc空间群, 晶胞参数ab=8.832(4) Å, c=14.479(7) Å, V=1129.4(9) Å3, Z=4, R1=0.0629, wR2=0.1540. 晶体结构中包含一个由4个双四元环单元(D4R)和4个GeO4四面体交替相连而形成的沿[001]方向的一维(1D) 12-元环孔道.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 对l-GeO2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理论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l-GeO2为直接带隙半导体, 带宽为3.31 eV|其价带主要由O的2p电子构成, 导带主要由Ge的4s和4p态电子构成|静态介电常数ε1(0)=1.92, 折射率n(0)=1.24, 吸收系数最大峰值为8.9×104 cm-1, 最大反射率为12%. 比较分析了l-GeO2与石英相GeO2 (q-GeO2)和金红石相GeO2 (r-GeO2)的复介电函数、复折射率、吸收谱以及反射谱等光学性质的异同点. 结果显示l-GeO2的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与q-GeO2较接近, 与r-GeO2的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1个含N-乙酰基水杨酰肼(H3ashz)和咪唑(imdz)的三核镍(Ⅱ)配合物[Ni3(ashz)2(imdz)2].2DMF,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28 0(2)nm,b=1.499 2(3)nm,c=1.523 1(5)nm,β=114.16(2)°,V=2.140 1(9)nm3,Z=2,Dc=1.516 g.cm-3,μ=1.372mm-1,F(000)=1 012。配合物中,2个反式排列的五啮配体ashz3-的2个N-N肼基桥联3个Ni(Ⅱ)原子,形成了1个含Ni-N-N-Ni-N-N-Ni核心的直线型三核镍配合物,其中相邻Ni原子间距为0.462(1)nm。  相似文献   
16.
2种水杨酰腙配体H2L1(H2L1=邻羟基苯乙酮缩水杨酰腙)和H2L2(H2L2=水杨醛缩水杨酰腙)分别与VO(acac)2反应,合成了2个钒配合物[VOL1(C2H5O)]2(1)和[VOL2(i-C3H7O)](2),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表征。配合物1是由酚氧原子桥联2个金属中心形成的具有晶体学中心对称性的双核钒(V)配合物结构,每个V(V)原子具有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2为单核结构,每个V(V)原子具有扭曲的四角锥配位构型,相邻的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链状结构。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化合物2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7.
张福娣 《光谱实验室》2005,22(3):531-533
采取KBr压片法,对自制膳食黑米色素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该方法快速、简便,能够得到高分辨率的红外谱图,其分析结果与文献中所述的黑米色素的结构基本一致,为黑米色素今后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龚智宏  陈思  高江涛  李梅红  汪厦霞  林军  俞晓敏 《色谱》2017,35(11):1192-1197
建立了从茶叶鲜叶中分离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半制备色谱法。铁观音鲜叶经甲醇超声浸提、浓缩、氯仿萃取后,向水相中加入碱式醋酸铅沉淀,得到茶多酚粗品。分别以甲醇-水、乙腈-水作为流动相,采用半制备色谱法纯化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纯度均达到90%。此外,利用同样的方法分离纯化另外两种茶叶鲜叶中的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得到相似的结果。该方法以溶剂提取、离子沉淀结合半制备色谱,适于简单、高效地同时分离制备多种儿茶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17β-雌二醇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水体中分布广、浓度低,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危害性大。本研究在金电极表面通过多壁碳纳米管( MWCNTs)的静电吸附作用与Nafuon膜的离子交换作用结合纳米二氧化硅( SuO2),固定化Ru( bpy)2+3,制备Ru( bpy)2+3/MWCNTs-Nafuon-SuO2修饰电极,提高了修饰电极的灵敏性。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分子印迹膜提高修饰电极的选择特异性,制得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 ECL-MIPs)。在优化条件下,即pH 7.4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以扫速100 mV/s富集20 mun,对17β-雌二醇进行检测,电化学发光强度与17β-雌二醇浓度在0.03~2.00μg/L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06μg/L。此传感器可用于实际水样中的17β-雌二醇雌二醇的检测,回收率为88.7%~105.0%。  相似文献   
20.
MXene是一类新型的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的总称,通式为Mn + 1XnTx(n = 1~3),其中M为前过渡金属元素,X为碳或氮元素,T指键合在该材料表面的氟基、羟基或氧基等活性官能团。该类材料具有超薄的结构和出色的物理化学(电子、光学、磁性等)特性,从而吸引了各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目前,MXene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逐渐拓展。这主要是由于其大的表面积和在近红外区域的强吸收,加之其可以通过容易的表面修饰与多种分子或者纳米颗粒结合。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MXene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最新进展。文章首先介绍MXene的相关制备方法和表面改性手段;之后重点围绕其独特的理化性质,依次介绍该材料在抗菌材料、生物成像、肿瘤诊断治疗和生物传感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进展;文章最后总结讨论了MXene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新机遇。预期超薄MXene及精巧设计的纳米复合物将成为多种生物医学应用的最有吸引力的生物相容性无机纳米平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