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9篇
化学   131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以Y2O3、Eu2O3和NH4VO3为初始原料,用Na2CO3作助熔剂,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出棒状YVO4/Eu3+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荧光光谱仪等分析了产物的结构、形貌和发光特性,并探讨了其生长机理.结果表明:YVO4/Eu3+属于四方锆石型结构,空间群为I41/amd;其形貌为微米棒状,平均直径约0.20μm,平均长度约1.16μm.在395nm紫外光激发下,YVO4/Eu3+荧光粉能发出Eu3+的特征红色荧光,发射主峰位于616nm,归属于Eu3+离子的5 D0→7F2电偶极跃迁.  相似文献   
32.
C60与亚氨基二乙酸甲酯[NH(CH2COOMe)2]的光化学反应制得2,5-双(甲氧羰基)富勒烯吡咯烷(1), 产率为52% (基于已反应的C60). C60吡咯烷衍生物1与氯乙酸甲酯(ClCH2COOCH3)的N-烃基化反应, 在微波辐射、无溶剂及相转移条件下, 得到2,5-双(甲氧羰基)-N-(甲氧羰基)甲基富勒烯吡咯烷(2), 产率47%(基于C60吡咯烷衍生物1). C60吡咯烷衍生物12用NaH, CH3OH水解后, 经盐酸酸化得相应的二羧酸衍生物3和三羧酸衍生物4, 产率分别为65%和53% (基于C60吡咯烷衍生物12). C60吡咯烷衍生物14的结构由1H NMR, 13C NMR, IR, FAB-MS和元素分析证实. 用电导法测定了C60吡咯烷二羧酸3和三羧酸4钠盐的临界聚集浓度(CAC), 分别为3.58×10-4 mol/L (3)和3.33×10-4 mol/L (4). 这一结果被C60吡咯烷衍生物34, 在临界聚集浓度(CAC)附近的UV-Vis光谱的特征变化所支持.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静态光散射(SLS)等方法也被用于检测C60吡咯烷衍生物34在临界聚集浓度(CAC)时的聚集行为, 结果显示, C60吡咯烷衍生物3在缓冲溶液中(0.001 mol/L NaCO3-NaHCO3), 其聚集体粒径的大小(Rg≈21 nm)不同于C60吡咯烷衍生物4 (Rg≈23 nm). C60吡咯烷二羧酸3钠盐的临界聚集浓度(CAC)比C60吡咯烷三羧酸4钠盐的临界聚集浓度(CAC)大, 聚集体粒径大小的不同, 表明C60单加成衍生物加成基团中羧基(COOH)数目的多少对其聚集行为的影响. 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了C60吡咯烷二羧酸3和C60吡咯烷三羧酸4在缓冲溶液(0.05 mol/L NaCO3-NaHCO3)中对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活性. C60衍生物34对 O2· 的清除呈现有明显的剂量效应, 但当超过一定浓度时(3: ~3.50×10-4 mol/L, 4: ~3.25×10-4 mol/L), 清除效率出现转折, 并下降. 这一现象与电导率测定时出现的CAC现象相一致, 进一步证实了C60吡咯烷二羧酸3和C60吡咯烷三羧酸4在较高浓度的水溶液中有聚集的倾向, 也说明了C60吡咯烷二羧酸3和C60吡咯烷三羧酸4的聚集会影响其清除超氧阴离子(O2·)的活性.  相似文献   
33.
邹其超  唐琴琼  武利民 《分析化学》2007,35(10):1469-1474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基七环戊基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三元共聚物为模型聚合物,全面介绍了反气相色谱技术表征聚合物表面性质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Schultz方法和Dorris/Gray方法均可用于计算聚合物的表面能的色散分量γsD,但两者测得的γsD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且随温度的升高,差异逐渐增大,Dorris/Gray方法更适合于计算聚合物的γsD;而Sawyer、Schultz和Papirer 3种方法都能表征聚合物表面与极性探针的特殊相互作用以及聚合物表面的酸碱特征,其中以溶剂探针的沸点作参照点的Sawyer计算方法更具有简单、快捷的优点,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34.
针对无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构建了无机化学微信平台。介绍了构建平台必需的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的建立过程和方法。分析了无机化学微信平台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讨论了无机化学微信平台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师生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35.
用中温水热技术合成了(4,4'-bipyH)3[PW12O40](4,4'-bipy)·7H2O,用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IR、UV-vis和TG-DTA 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标题化合物是由3个质子化的4,4'-bipy分子、一个Keggin结构的钨磷杂多阴离子[PW12O40]3-和一个4,4'-bipy分子及7个结晶水分子所组成.钨磷杂多阴离子与质子化的联吡啶及结晶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连接成无限二维层状结构,形成超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36.
水溶性量子点的制备及其与壳聚糖衍生物的自组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巯基丙酸(HS-CH2CH2COOH)为稳定剂, 制备了水溶性的碲化镉(CdTe)量子点(QDs), 考察了制备条件对QDs荧光性能的影响及CdTe QDs与壳聚糖及叶酸和聚乙二醇改性的壳聚糖的自组装. 研究发现, 壳聚糖及改性壳聚糖与QDs的复合物荧光强度相对纯的CdTe QDs明显增强, 且QDs被包裹在内核, 复合粒子呈明显的核/壳结构. 改性壳聚糖/QDs复合物较小且尺寸分布更为均一.  相似文献   
37.
以含有共轭大π键的对叔丁基杯[8]芳烃(Cal8)和十八(烷)铵(ODA)与Keggin结构和Dawson结构钼磷杂多酸(HPA)做成膜材料, 用LB技术制备了2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LB膜. 用π-A曲线、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标题LB膜的成膜性质、结构及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在空气/水界面Cal8/ODA/HPA杂化可形成稳定的单层与多层膜. 标题杂化LB膜的崩溃压为39.0 mN/m, 其粒子具有纳米尺寸, 在激发波长为280 nm时, 可观察到322~387 nm处由Cal8分子π-π*跃迁引起的荧光发射峰及510 nm处 杂多阴离子的配体到金属的荷移跃迁(LMCT)三重发射谱带.  相似文献   
38.
应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方法研究了一种含呋咱环奥丙嗪衍生物(FB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FBO能强烈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其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等。结果表明FBO与BSA相互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其反应主要是熵驱动的。根据Frster无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给体(BSA)与受体(FBO)之间的结合距离r=2.5 nm。  相似文献   
39.
为深入探讨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发光机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方法研究了三个结构相似的溴化亚铜配合物(CuBr-py、CuBr-iq、CuBr-nap)。研究结果表明,CuBr-py和CuBr-nap,电子和空穴重叠程度小,导致其ΔEST较小;S1与T1间的重组能较小,使其可快速地完成反系间窜越过程,实现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此外,与CuBr-nap相比,CuBr-py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强,其磷光速率也较大,因此其具有TADF和磷光双通道发光特性。而CuBr-iq中喹啉环的存在增大了电子和空穴的重叠程度,ΔEST增大;同时S1与T1间的重组能较大,T1无法顺利通过RISC过程回到S1,导致其最终呈现出磷光特性。这些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一致,且揭示了N杂环配体结构对于卤化亚铜配合物发光机制的影响规律,为设计和合成稳定高效的发光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0.
针对化学史教学的现状和00后“移动学习”的特点,通过师生共建的方法自制化学MOOC,基于自制的MOOC,进行信息化教学。教师通过教学智慧工具超星学习通充分与学生互动,激活课堂;学生通过个人展示(分享),演绎“化学史小剧场”并制作小视频,自主学习了大量化学史的知识,提升了学习能力,培养了核心素养;结合超星学习通的直播功能,提高了学习兴趣。该教学方法为自制线上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