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化学   16篇
物理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1.
为了应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内容本位语言教学(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CBLT)模式时具有中等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本研究以行动研究的形式,通过研究人员和实践者的合作,设计了一种将翻转课堂(FC)和内容本位语言教学法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笔者根据自己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反馈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Excel和定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监测FC-CBLT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FC-CBLT整合模式可以成功地应用于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并且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加深了学生对该学科的理解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制定了下一版整合模式设计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近几年来本研究组在高分子材料辐照接枝制备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以丙烯酸、顺丁烯二酸、苯乙烯接枝聚四氟乙烯纤维,制备了不同酸性的聚四氟乙烯功能纤维.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壳聚糖制备温度及pH敏感材料,获得了性能特异的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报道了该类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各种特异性能,如对金属离子优异的分离、吸附和解吸性能、超强酸性和一系列潜在用途.  相似文献   
13.
聚四氟乙烯纤维的改性及其对胆红素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为基质,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 通过辐照接枝聚合制备了PTFE-g-GMA纤维, 用聚乙烯亚胺(PEI)与PTFE-g-GMA纤维进行开环反应制得新型吸附剂PTFE-g-GMA-PEI. 考察了PTFE-g-GMA-PEI吸附剂对溶液中胆红素的吸附动力学、吸附量及pH、离子强度及温度等因素对胆红素吸附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该吸附剂对胆红素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及良好的选择吸附性能, 其吸附行为遵循Langmuir吸附模式.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制固相萃取材料PTFE-g-GMA-PEI纤维填充微柱预富集和流动注射(FI) 与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联用, 测定样品中痕量Pb2+和Cd2+.对Pb2+和Cd2+的富集与洗脱条件进行优化,并给出相应离子的分析特性.结果表明: 本方法Pb2+和Cd2+检出限分别为3.5和0.15 μg/L; 富集倍数分别为30和80; RSD分别为1.5%和0.6%(n=9,单个离子浓度为50 μg/L).本方法应用于几种中成药中的痕量铅和镉的同时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0%~108% 之间,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近红外透射光谱法测定丹酚酸提取物中的丹酚酸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透射光谱技术对丹酚酸提取物中丹酚酸B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利用42份样品的原始光谱经一阶导数技术预处理,选取9746.9—7498.2、6101.9—5774.1cm-1及4601.5—4424.1cm-1波段,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对丹酚酸B建立定量校正模型并分析,结果R2为0.9843,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 SECV)为0.0725,最佳维数为8。用建立的校正模型对17份样品中的丹酚酸B进行了预测,预测误差均方差(RM SEP)为0.0847。该方法分析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同时也为近红外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在线监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浆,分析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标志物.实验收集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7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样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的代谢物差异,并进行了代谢通路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患者组血浆中的二氢神经鞘氨醇、植物鞘氨醇等物质含量升高,谷氨酰胺、焦谷氨酸和2-酮丁酸等物质含量降低.结果表明,脑卒中不仅影响了鞘脂类和氨基酸的代谢,还对能量代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基石。然而,其内外源性危害物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中药的质量和药效,更可能给人们的用药安全带来隐患,阻碍中医药(TCM)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探究确保中药质量与安全性的有效方法对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暴露评估作为一种定性定量评估危害因子的方法,近年来已逐渐用于制定合理的中药危害物限量标准。为此,该文重点综述了暴露评估用于中药危害物评估的各种方法及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并针对我国中药危害物暴露评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提供适合于我国中药的暴露评估模型,并为我国制定与修改中药危害物限量标准和相关安全检测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基于味觉信息和化学成分的“谱味”相关性高效挖掘白术苦味的物质基础。采用电子舌技术测定34批次不同产地白术的苦味量化值,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白术的总黄酮、总聚炔、总内酯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白术中4种成分(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苍术酮)含量,将白术的苦味值与其4种成分及总黄酮、总聚炔、总内酯含量进行双变量“谱味”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筛选出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3个化合物与苦味受体TAS2Rs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白术中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的含量与苦味响应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1),白术的总内酯含量与苦味响应值呈正相关(p <0.05),白术的总聚炔含量与苦味响应值呈负相关(p <0.05),苍术酮和总黄酮的含量与苦味响应值无显著相关关系。经AutoDock Vina软件模拟分析验证,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与AlphaFold2软件构建的TAS2Rs苦味受体结合较好,以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和白术内酯Ⅲ为主的白术内酯类成分为白术“苦味”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