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73篇 |
免费 | 3582篇 |
国内免费 | 392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8989篇 |
晶体学 | 450篇 |
力学 | 1152篇 |
综合类 | 331篇 |
数学 | 2672篇 |
物理学 | 81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377篇 |
2022年 | 788篇 |
2021年 | 798篇 |
2020年 | 859篇 |
2019年 | 903篇 |
2018年 | 746篇 |
2017年 | 666篇 |
2016年 | 1026篇 |
2015年 | 1145篇 |
2014年 | 1312篇 |
2013年 | 1786篇 |
2012年 | 2054篇 |
2011年 | 2057篇 |
2010年 | 1503篇 |
2009年 | 1483篇 |
2008年 | 1790篇 |
2007年 | 1632篇 |
2006年 | 1462篇 |
2005年 | 1241篇 |
2004年 | 1097篇 |
2003年 | 998篇 |
2002年 | 1100篇 |
2001年 | 888篇 |
2000年 | 694篇 |
1999年 | 557篇 |
1998年 | 354篇 |
1997年 | 356篇 |
1996年 | 325篇 |
1995年 | 273篇 |
1994年 | 238篇 |
1993年 | 222篇 |
1992年 | 197篇 |
1991年 | 141篇 |
1990年 | 134篇 |
1989年 | 106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61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13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9篇 |
1973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91.
对背面有热流输入的矩形毛细微槽群横截面上的气液分界面形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对Wayner蒸发模型进行简化,根据等壁温条件推出蒸发薄液膜区域热流密度近似为定值,通过流体动力学理论推导出了微槽横截面薄液膜区域液膜厚度变化的关系式,并与Wayner蒸发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提出了全新的交界线区域长度的判定方法,根据蒸发薄液膜区域总换热量计算得到蒸发薄液膜区域的长度,交界处接触角,以及固有弯月面区域的曲率半径,从而最终得出了微槽横截面整个气液分界面的形状曲线,理论分析表明:槽宽、热流密度、过热度等因素对蒸发薄液膜区域长度、接触角以及固有弯月面曲率半径等参数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993.
以发动机气缸/活塞环摩擦副为具体研究对象,研制了一种新型激光珩磨设备。由于发动机汽缸套载重大,且形状不规则,故设备采用激光头既旋转又直线运动的运动方案。该设备在移动轴和转轴中分别安装有高精度光栅尺和高精度增量旋转编码器以提高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为了使微凹腔沿圆周均匀分布,采用了小数分频原理,能够实现任意小数分频。通过对运动控制卡与自制的调Q控制卡的软件编程,实现了运动控制系统与激光系统的协同控制,用以在气缸表面加工出特定的微观形貌。加工方法采用的是“单脉冲同点间隔多次”的激光微加工新方法。利用该方法能够方便地加工出微观或宏观的形貌且能显著地减少激光加工所带来的负面热效应。 相似文献
994.
比较了N-乙酰半胱氨酸(NAC)及乙酰左旋肉毒碱(ALCAR)对12C6+离子照射小鼠的损伤效应,并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利用4Gy剂量的12C6+离子束对预先给予NAC(100mg/kg)和ALCAR(100mg/kg)保护的昆明小鼠进行单次全身照射。随后检测肝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C)、DNA单链断裂和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与照射对照组相比,提前给予NAC和ALCAR均极显著地增强了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P0.001),减轻了12C6+离子导致的肝组织中DNA断裂(P0.001)和细胞凋亡(P0.001)。此外,还发现ALCAR组抗重离子辐照损伤的能力显著地高于NAC组(P0.05)。实验结果提示了NAC和ALCAR可通过抵御组织内的氧化胁迫,阻止DNA链的断裂和细胞的凋亡,实现对C离子辐照损伤的保护效应。而且ALCAR比NAC可能更适合成为有潜力、有希望的抗C重离子辐射药物。 相似文献
995.
996.
通过对多层GaSb量子点的生长研究,发现随着生长层数的增加,量子点尺寸逐渐变大,密度没有明显变化,并且量子点出现了聚集现象;当层数增加到一定数量、量子点聚集到一定大小时,聚集的量子点处会出现空洞。这些现象表明,各层量子点在生长过程中存在关联效应,并且GaAs层不能很好地覆盖在聚集的量子点之上,在继续生长其它量子点层时,聚集的量子点处在高温下出现GaSb的蒸发,从而出现空洞。PL谱出现了很宽的量子点发光峰,这很可能是由于多层量子点在生长时大小分布较宽而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7.
合成了一个三维超分子化合物(C20O2H14)(C12N2H8)(命名为BP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弱的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化合物。对所有合成的超分子化合物进行了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试。在室温DMSO溶液中,当激发波长为342 nm时,化合物在373 nm处有一强发射峰,呈现紫色荧光,这可以归属于分子内的π*→π跃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超分子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87 8(2)nm,b=1.125 2(2)nm,c=1.168 0(2)nm,α=97.89(3)°,β=110.91(3)°,γ=109.62(3)°,V=1.203 2(4)nm3,Z=2,R1=0.053 1,wR2=0.163 4,GOF值为1.034。 相似文献
998.
鸡粪堆肥水溶性有机物特征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不同堆肥时期样品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的特征吸收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堆肥进行时样品DOM中的非腐殖质物质不断转化为腐殖质类物质,并且腐殖质物质的芳构化及分子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大,同时苯环结构上的脂肪链降解成羰基、羧基等官能团。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同DOM浓度(DOC)样品在254与280nm的吸收值SUVA254,SUVA280,226~400nm吸光度的积分A226~400两两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DOC均显著负相关,但以A226~400与DOC相关性最高;253和203nm吸光度比值E253/E203与SUVA254,SUVA280及A226~400均达到显著相关,但与DOC的相关性不如后三者;250和365nm吸光度比值E250/E365及465和665nm吸光度比值E465/E665与其他参数均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DOM稳定度增加,对重金属配位能力增强;在所研究的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参数中,A226~400最能反映堆肥腐熟度变化。 相似文献
999.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the interaction of laser-generated ultrasound with a surface-breaking notch in an elastic pla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interaction of surface acoustic waves generated by laser line source in the thermoelastic regime with surface notches are investigate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model of the transient displacement field for surface notches with various depths and orientation. The magnitude of the signal enhancement in the near field and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is occurs are explained. The positions of notches were evaluated by the reflected Rayleigh wave. The depths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notches were also determined using a shear wave that was generated through mode conversion of a surface acoustic wave at the notch tip. The results agree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1000.
L.V. Bau N.V. Khiem L.V. Hong P. Nordblad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2010,322(6):753-312
Studies on La0.7Sr0.3Co1−xMnxO3 (x=0-0.5) compounds evidence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n and Co ions in this system is antiferromagnetic super-exchange and not ferromagnetic (FM) double-exchange (DE). As a result, antiferromagnetism and magnetic glassiness develop steadily with increasing Mn content and the system becomes a spin glass at x∼0.1. Analyses of high-field magnetization data indicate that the system consists of two major phases: a metallic FM phase which magnetically saturates in rather low field, and an insulating non-FM phase which has a linear dependence of magnetization on magnetic field. In the low doping regime, the fraction of the non-FM component expands with temperature at the expense of the FM phase and becomes maximal at TC. Ferromagnetism reappears in highly doped (x≥0.2) compound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D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n ions. The small volume fraction of the FM phase derived from the M(H) data in high-field region supports the coexistence of insulating and FM behaviors in the highly doped sampl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