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32篇
  免费   2368篇
  国内免费   2020篇
化学   8833篇
晶体学   210篇
力学   796篇
综合类   150篇
数学   1329篇
物理学   5402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451篇
  2021年   478篇
  2020年   601篇
  2019年   564篇
  2018年   513篇
  2017年   465篇
  2016年   672篇
  2015年   678篇
  2014年   799篇
  2013年   995篇
  2012年   1267篇
  2011年   1216篇
  2010年   901篇
  2009年   880篇
  2008年   974篇
  2007年   822篇
  2006年   685篇
  2005年   572篇
  2004年   446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349篇
  2001年   292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142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4篇
  1972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钽离子掺杂对LiFePO4 / C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AM(聚丙烯酰胺)模板-溶胶凝胶法在惰性气氛下合成钽掺杂的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考察了钽对目标化合物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33C的电流下充放电时,掺杂前后第2个循环的放电容量分别为138.6 mAh·g-1和155.5 mAh·g-1,循环20次后容量为141 mAh·g-1和156 mAh·g-1。电化学交流阻抗表明,掺杂后的材料阻抗Rct从180 Ω减小到120 Ω。振实密度比掺杂前提高0.312 g·cm-3。  相似文献   
992.
用第一性原理的FP-LMTO能带计算方法研究了重费米子化合物LiV2O4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费米面附近的导带是由V原子的3d电子形成的宽度为2.5eV的窄能带,是3d态在立方晶体场中具有t2g对称性的子带;它与O的2p轨道构成的能带有近1.9eV的能隙.计算得出的费米能处电子态密度和线性电子比热系数分别是11.1 states/eV f.u.和26.7 mJ/molK2.费米面处的能带色散具有电子型和空穴型两种,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费米面结构.LSDA以及LDA+GGA计算表明, LiV2O4有一个磁矩为每个钒原子1.13μB,总能比LDA基态低约148 meV/f.u.的铁磁性基态.由目前的能带结构计算的结果无法确定这一类Kondo体系的局域磁矩的来源,表明这一化合物中的重费米子行为可能有别于在含有4f和5f稀土的重费米子合金中观察到的局域磁矩与传导电子的交换作用机制,其中存在量子相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993.
用三维含时量子散射理论模拟了H+GlH体系在BW2,mBW2,G3势能面上的动力学行为.其计算结果表明,振动量子态对反应几率影响很大;势能面的地形对转动量子态如何影响反应几率起重要作用;反应几率表现出"黄金规则".此外,BW2,mBW2势能面上的反应几率几乎相同,而G3势能面上的反应几率较前者低,大概由于G3的势垒高的缘故.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和液质联用分别测定大米中14种和16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方法.二氯甲烷和丙酮的混和溶剂提取后,用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法和离子阱多级质谱联用法进行测定.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法检出限为20~50 μg/kg,离子阱多级质谱联用法检出限为10~20 μg/kg,添加平均回收率在70%~92%之间,RSD%在6.7%~12%.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脂肪族聚碳酸酯与聚乳酸的共混物(PPC/PLA).采用示差热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研究了材料的热性能.采用拉伸力学试验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通过土壤悬浊拟环境培养降解实验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对共混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PC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降低,而生物降解速率却显著提高.但是,在一定的降解时间内,某些比例共混物的降解速率比100%PPC还要快.综合分析表明,PPC/PLA是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可以互补的共混体系.  相似文献   
996.
A convenient synthetic pathway to 2-aryl-5,6-dihydro-4H-benzo[f][1,2,4]triazolo[1,5-α]azepine derivatives 7 was developed. The synthesis was based on the cycloaddition of the 1,2,3,4-tetrahydronaphthalene a-acetoxy azo compounds 3 with Ar-CN in the presence of AlCl3 and the consecutive ring enlargement.  相似文献   
997.
The composites with nano-particles of Ni-Fe alloys dispersed on the nano-layers of expanded graphite (EG) were prepared by the impregnation of EG with ethanol solutions of nickel and iron acetates, followed by drying and reduction in H2. The square nano-particles of Ni-Fe alloys with particle sizes of mainly 20~40 nm were found to be well spread on the layers of EG. The alloy nano-particles exhibited high shielding effectiveness (SE) for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s at low frequencies due to their high magnetic conductivity. Since EG is electronically conductive and displayed high SE at high frequencies, the composites exhibited good SE at wide range of frequencies. The electric and magnetic conductivities of the composites could be monitored through regulating the loadings of alloy nano-particles on EG,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mposites with 20%~40% of the alloys exhibited good SE. Specifically, the composite 27%Ni-3%Fe-EG showed the excellent SE from 66 to 110 dB at the frequencies from 300 kHz to 1.5 GHz.  相似文献   
998.
综述了近年来纳米金在DNA生物传感器及基因芯片中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并对其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999.
石墨炉原子吸收直接测定蜂胶中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蜂胶是蜜蜂从植物幼芽及树干上采集的树脂并混入蜜蜂上腭腺分泌物和蜂蜡等形成的具有粘性的天然胶状物质。蜂胶化学成分复杂,其中主要有黄酮类化合物、酚酸、酯、脂肪酸等化合物,由于蜂胶临床上具有显著抗菌、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医疗保健作用,在国际上被誉为“紫黄金”。但蜂胶中重金属Pb一直为人们所关心,蜂胶中Pb可能来源于大气、提取及加工过程中。通常检测Pb要先对样品进行消化,本实验研究一种快速、简便和准确的测定蜂胶中Pb的方法,用无水乙醇溶解蜂胶直接用于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并与国家标准方法比较测定,结果满意。2实验…  相似文献   
1000.

Abstract  

A series of novel piperidin-4-ol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for potential treatment of HIV. The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via an efficient synthetic route in excellent yields and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1H NMR, 13C NMR, MS,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he CCR5 antagonistic activities of the compounds have also been evalu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