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化学   44篇
物理学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合成了铜Ⅱ与丙烯酸根和安替比林及铜Ⅱ与α-甲基丙烯酸根和安替比林两种三元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反射光谱、ESR谱和变温磁化率等研究,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Cu2A4(C11H12N2O)2,其中A=CH2=CH-COO-、CH2=C(CH3)-COO-,C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铜 与丙烯酸根和安替比林及铜 与α 甲基丙烯酸根和安替比林两种三元配合物 ,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反射光谱、ESR谱和变温磁化率等研究 ,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Cu2 A4 (C11H12 N2 O) 2 ,其中A =CH2 =CH COO- 、CH2 =C(CH3) COO- ,C11H12 N2 O =安替比林。测定了Cu2 [CH2 =C(CH3) COO]4 (C11H12 N2 O) 2 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 ;P2 1/n群 ;晶胞参数 :a =1.2 0 2 6 4 (8)nm ,b =0 .876 0 4 (10 )nm ,c=1.882 4 6 (14)nm ,β =10 0 .80 2 (5)° ;Z =2 ;最终偏离因子R =0 .0 30 4。Cu 具有畸变的四角锥形配位环境 ,两个Cu 由四个α 甲基丙烯酸根桥联 ,在Cu 的端位各有一个安替比林分子以O原子配位。Cu Cu 间具有一对称中心 ,Cu Cu 间距离为 0 .2 6 6 15(3)nm。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两种配合物中Cu Cu 间具有强烈的反铁磁性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代无机化学研究的几项重大进展史启祯高忆慈唐宗薰王尧宇(西北大学化学系西安710069)一常温常压固氮及其机理化学家实现常温常压固氮的努力沿两条不同的途径进行:一条是通过过渡金属的N2分子配合物活化NN键,另一条是通过对模型化合物的研究设法合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复分解法制得了十四种丙烯酸的稀土配合物,用化学分析法确定它们的组成为Ln(C_3H_3O_2)_3·H_2O(Ln=La,Ce,Pr,Nd……Yb,Y);进而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近代测试技术对这些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CH_3)_3NO的存在下Ru_3(CO)_(12)的CO取代反应动力学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的动力学和机理研究是阐明催化过程和设计新羰基簇催化剂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工作。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但现有的资料仅限于简单的热取代反应。本文研究了Ru_3(CO)_(12)在氧原子转移试剂Me_3NO-一种理想的脱羰试剂的存在下,CH_2Cl_2-C_2H_5OH混合溶剂中的CO被L[L=PPh_3、PB_(u3)~n、AsPh_3、P(OPh)_3]取代的动力学,并提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丙烯酸铜和α-甲基丙烯酸铜与1,10-邻菲绕啉形成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谱等数据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Cu(C4H5O2)2(phen)·H2O的晶体结构.配合物的组成为CuL2(phen)·H2O(L=CH2=HC-COO-,CH2=C(CH3)-COO-),结构为畸变的四方锥形,属单斜晶系,P21/n群,晶胞参数:a=0.7322nm,b=1.7948nmc=1,6014nm,β=97.12(2)°;Z=4.  相似文献   
17.
用三甲基胺氧化物(TMAO)与希土高氯酸盐和硝酸盐反应,制得了组成为:[Ln(TMAO)6](ClO4)3和[Ln(TMAO)3(NO3)](NO3)2, (Ln=La、Nd、Sm、Gd)的配合物。用摩尔电导、IR、Raman光谱结合GF矩阵力常数及INDO分子轨道计算对其配位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稀土2,3-二氯异丁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九个稀土2,3-二氯异丁酸基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热谱及光电子能谱分析,对所合成配合物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Basolo  F  高忆慈 《大学化学》1989,4(5):1-6
高温超导体化学的新进展去年我们介绍了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以及由之而引起的世界性的超导热.当时达到的最高转变温度(T_c)为95K,得自“1-2-3”化合物YBa_2Cu_3O_7-x(X~0.1).一年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以强烈的竞争姿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转变温度提高到125K.这一进展和新型超导体的发现都足以令人乐观,但距离实现室温超导的目标仍然还很远. 在过去一年中,新型超导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科学发展中往往出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