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462篇
化学   678篇
晶体学   62篇
力学   170篇
综合类   35篇
数学   165篇
物理学   57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5 毫秒
911.
提供一种确定多钉连接件中钉传载荷的解析方法,这个方法将被连接件看作弹性体,以经典结构力学以及弹性理论平面问题复变函数解法为基础,建立了求解钉传载荷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并给出了若干算例。这个方法不仅具有合理的力学模型,而且具有计算的简捷性与适用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912.
研究已表明岩土体中都存在结构面,工程岩土体的变形破坏一般受结构面控制。本文依据结构面 (断层 )优势指标综合值 (Ri)的量化比较,可得出各结构面 (断层 )对隧道稳定影响程度的大小,从而针对各结构面 (断层 )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本文分析还表明,结构面和地下工程中的水害、瓦斯突出、岩体质量好坏等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13.
研究高活性和稳定性的非贵金属基析氢催化剂对解决当前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碳化钨具有与贵金属Pt类似的d带电子结构,因而成为一类新兴的非贵金属析氢催化剂,受到广泛关注.磷掺杂是提高催化剂析氢活性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目前最常见的构筑磷掺杂方法是使用多金属氧酸盐(POMs,如H3PW12O40),其固定的W/P原子比导致W2C中的掺杂浓度难以调控,并且磷掺杂主要是进入碳载体而不是碳化物本身,从而导致无法明确杂原子对其电催化析氢活性的贡献.本文采用植酸(PA)为磷源设计合成了可控磷掺杂W2C纳米颗粒,并探讨了催化剂组分、杂原子掺杂位置与析氢性能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了磷掺杂碳化钨(WCP)的化学结构和析氢活性.与原始的W2C催化剂相比,WCP具有更高的本征活性、更快的电子转移速率和更多的活性位数量,并且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析氢性能.特别是过电位为-200 mV时,WCP催化剂的本征活性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分别为0.07和0.56 H2 s-1,高出纯W2C(0.01和0.05 H2 S-1)数倍.同时,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优化后的WCP催化剂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析氢过电位分别降低了96和88 mV.XPS及EDS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随磷源添加量增加,磷掺杂从碳化钨表面逐渐向内部扩散,进一步说明磷取代位置与析氢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高浓度的表面磷取代可以加速质子捕获过程,从而显著提高其析氢活性,而过量的内部磷取代会破坏W2C结构,降低电子转移速率,从而导致析氢性能下降.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深入研究了WCP具有较好析氢性能的原因,与内部磷取代相比,表面磷取代会使碳化钨表现出更合适的氢吸附自由能,并且更加有效地降低了氢释放势垒,从而优化了析氢反应动力学.综上,本文为元素掺杂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研究了表面异质原子对析氢活性的关键作用,为该类催化材料的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14.
复合材料层板分级模型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变量机动有限元与有限元网格叠加技术相结合而发展的复合材料层板的分级模型,并对贯穿宏观到细微观多重几何尺度,耦合电、磁、热、力等多种力学物理现象的当代计算固体力学难题之研究发表了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915.
916.
两端弹性嵌固支承梁的极限跨度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矿山地下开采中如何正确预计顶板岩层初次垮落步距、减少顶板事故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两端弹性嵌固支承梁模型,给出了相应的极限跨度解.本文结果与实际具有比较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917.
研究了罗丹明123(RDM123)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的荧光反应,建立了荧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稀H2SO4溶液中,罗丹明123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黄色荧光缔合物,激发波长为500 nm,发射波长为538 nm。通过含时密度泛函计算结果得:罗丹明123化合物激发波长主要是π→π*电子跃迁产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OSO3Na)、十二烷基硫酸钠(DSO4Na)浓度分别在0~56和0~115μg/m L范围与Δ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0576和0.0843μg/m L,方法用于环境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相似文献   
918.
本研究采集了印度洋热液区贻贝生物及其栖息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生物体及沉积物中常见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研究了生物体与沉积物金属元素的相关性,以及稀土元素的生态化学特征等.结果表明:印度洋热液区沉积物中常见微量金属主要为Fe(96.62 mg/kg)、Mn(1.143 mg/kg)和Zn(322.6 μg/kg),微量元素归一化计算得Fe含量比值高达98.15%,可获悉该热液区沉积物主要为铁矿类物质.深海贻贝中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分布趋势与深海沉积物中元素分布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91与0.996,近海贻贝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与深海贻贝存在差异性.深海沉积物与贻贝中轻重稀土元素均呈现分馏现象,且贻贝中富集轻稀土比较显著;从稀土配分模式可知,沉积物与贻贝中的Eu与Gd均呈现异常现象,深海沉积物和深海贻贝中Eu异常现象较为显著.深海沉积物、贻贝及近海贻贝中δEu分别为9.50、10.68和0.23,而δCe分别为2.21、2.71和4.38,表明近海贻贝中稀土元素富集来源与深海贻贝存在差异性,深海沉积物与深海贻贝稀土元素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919.
合成了三(邻甲基苄基)锡硫代水杨酸酯配合物(1)和一维链状二(间氟苄基)锡硫代水杨酸酯配合物(2),经元素分析、IR、NMR、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表征了其结构。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ī,晶体学参数a=1.00221(5)nm,b=1.48934(8)nm,c=1.71789(9)nm,α=78.3120(10)°,β=85.6560(10)°,γ=80.2580(10)°,V=2.4725(2)nm~3,Z=2,Dc=1.371 g/cm~3,μ(Mo Kα)=10.91 cm~(-1),F(000)=1040,R_1=0.0439,wR_2=0.1119。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体学参数:a=1.17827(5)nm,b=2.11945(9)nm,c=1.55970(7)nm,β=93.4510(10)°,V=3.8880(3)nm~3,Z=4,Dc=1.671 g/cm~3,μ(Mo Kα)=14.53 cm~(-1),F(000)=1936,R1=0.0323,wR2=0.0927。配合物1中锡原子呈四配位畸变四面体构型,配合物2中锡原子呈五配位畸变三角双锥构型。配合物1和2分别在152和195℃下稳定,电化学性质不可逆,对人体癌细胞Colo205、Hep G2、MCF-7、Hela和NCI-H460具有体外抗癌活性,配合物2的抗癌活性远大于配合物1。  相似文献   
920.
微塑料富集金属铅元素的能力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塑料为载体,考察了其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富集能力。首先利用2%HNO_3为解吸溶液,并用超声波仪进行辅助解吸,然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其吸附的铅含量,从而研究微塑料吸附铅离子的能力。对微塑料的材质、吸附时间、粒径、离子浓度、选择性以及共存离子等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微塑料吸附铅离子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其中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吸附量最高,分别达到1.32μg/g和0.63μg/g。微塑料粒径越大,其对铅离子的吸附量越低。随着吸附时间和铅离子浓度的增加,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效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共存离子实验表明,当溶液中存在其他离子时,不同材质的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铅离子和铜离子共存时,2种离子存在竞争性吸附现象。该文探索了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特性,可为深入研究海洋中微塑料富集重金属及其环境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