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85篇
化学   549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7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20篇
物理学   6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九水合硝酸铁为原料, 利用改进的聚合诱导胶体聚集(PICA)的方法制备出三维网络状多级孔结构氧化铁(HPH). 此结构的制备关键是在合成过程中尿素和甲醛聚合生成脲醛树脂(UF). 脲醛树脂一方面在铁的羟基氧化物生长过程中与之杂化形成杂化产物Fe-UF, 另一方面则进一步聚合, 形成脲醛树脂微球(UFM). 脲醛树脂微球作为模板诱导杂化产物Fe-UF在其表面的聚集. 微球与微球之间则由于表面存在的脲醛树脂间的聚合会相互交联形成网络状结构. 经过煅烧处理后, 脲醛树脂及脲醛树脂微球的分解导致不同尺寸孔结构的生成. 光催化研究结果表明, 产物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率是商用纳米氧化铁的4倍.  相似文献   
102.
利用铜离子引发体系, 制备出核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壳层为牛血清白蛋白(BSA)的PMMA-BSA核壳纳米粒子.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直接观察到PMMA-BSA纳米粒子的核壳结构.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分析PMMA-BSA纳米粒子的表面成分, 证明PMMA-BSA纳米粒子的壳层是BSA. 利用带耗散的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研究了PMMA-BSA纳米粒子在金片表面的吸附行为. 频率的迅速下降, 耗散因子的快速上升, 说明PMMA-BSA粒子快速地吸附到金片表面. 利用磷酸盐缓冲液反复冲洗时, 频率和耗散没有变化, 表明PMMA-BSA 纳米粒子在金片上吸附较牢固. 以金电极为基底电极, 吸附PMMA-BSA纳米粒子后, 利用戊二醛修饰粒子壳层, 再通过氨基与醛基的反应来固定葡萄糖氧化酶, 制备出电流型葡萄糖传感器. 电化学测试表明该传感器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流响应, 在0.3 V的工作电位下, 响应电流与葡萄糖浓度在0.20-5.85 mmol·L-1范围内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0.989. 传感器的灵敏度高达28.6 μA·L·mmol-1·cm-2, 响应时间仅为11 s. 传感器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在25℃下储存30 d, 响应电流仅下降了16%.  相似文献   
103.
张竹青* 《物理化学学报》2012,28(10):2381-2389
蛋白质全新设计和折叠研究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来理解蛋白质序列-结构-功能关系这一结构生物学重要问题. 蛋白质全新设计取得的成功实例一定程度上检验了人们对蛋白质结构和相互作用理解的准确性, 但它们中多数所表现的不同于天然蛋白质的折叠动力学特征也表明, 要达到最终的功能化实现目标还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本文综述了蛋白质全新设计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蛋白质折叠研究在实验、理论及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 以及全新设计蛋白质的折叠机制的研究现状. 阐述了深入了解全新设计蛋白质与天然蛋白质折叠机制的不同, 可以为进一步有效地合理化设计蛋白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4.
120 ℃下,分别在水、DMF/H2O(DMF:N, N-二甲基甲酰胺)、CH3CH2OH/H2O体系中,利用咪唑调控合成CaCO3,并采用XRD、FT-IR、SEM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咪唑浓度、溶剂和阴离子对CaCO3晶型和形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水体系,CaAc2为钙源物,没有咪唑时,形成棒状的文石晶体;当咪唑的浓度分别是50;、60;、70;时,得到的产物分别是方解石和球霰石、文石和方解石的混合物、纯的方解石晶体;在120 ℃条件下,60;咪唑的DMF/H2O(v/v=3:2)、CH3CH2OH/H2O(v/v=3:2)体系中合成的CaCO3分别是球霰石和文石的混合物、纯的文石;同样在60;咪唑的水体系中,钙源物为CaCl2和Ca(NO3)2时,生成的晶体是文石和方解石的混合体,但粒子形状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咪唑的浓度、溶剂和阴离子都对CaCO3的晶型和形貌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5.
Asweknow ,asinglemodefibercouplerisasimplebutveryimportantfiberopticdevice ,whichcanbeusedincommunicationandsensors.Usingsinglemodeopticalfiberdevices,wecanfabricateseveralacoustic opticdevices ,suchasfrequencyshifters ,modulatorsandtunablefilters .Several…  相似文献   
106.
IntroductionGrubbs catalyst bis(tricyclohexylphosphine)benzylidene ruthenium( ) dichloride1 can be usedin a variety of ring- closing metathesis (RCM )reactions,cross metathesis(CM) reactions andring- opening metathesis polymerization(ROMP) [1— 4 ] .It remains metathetically active inthe presence of a variety of functional groups,suchas carbonyls,alcohols,and amides[1] .The use ofcatalyst1 in the synthesis has drawn more andmore attention[5— 13] . However,this catalyst is veryexpensive,an…  相似文献   
107.
IntroductionSingle walledcarbonnanotubes(SWNTs)havebeensynthesisedbyusingvariousmethods[1— 3] andthechemicalvapourdeposition (CVD )methodhasbeenconsideredasa promisingmethodto produceSWNTsonanindustrialscale[3— 5] .However ,alltheSWNT productssynthesisedtodateco…  相似文献   
108.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 α-Fe2 O3-Mg O复合金属氧化物纳米晶微粉 .并对其相组成 ,电导和气敏性能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镁铁摩尔比 n(Mg2 )∶ n(Fe3 ) =1∶ 2、5 0 0℃下热处理 4h可得纯相尖晶石型复合金属氧化物 Mg Fe2 O4;电导测量显示 ,该材料呈 n型半导体导电行为 . 60 0℃下热处理 4h所得纳米晶微粉制作的元件在 2 2 7℃工作温度下对 C2 H5OH有较高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  相似文献   
109.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α-Fe2O3掺杂的In2O3纳米晶微粉,研究了α-Fe2O3掺杂对In2O3电导和气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α-Fe2O3和 In2O3间可形成有限固溶体In2-xFexO3(0≤x≤0.40);Fe3+对 In2O3晶格中In3+格位的部分取代,大大增强了阴阳离子间的结合力,导致材料中氧空位Vox数骤降、自由电子的浓度变稀和电导下降.n(Fe3+):n(In3+)=5:5的共沉淀粉于 800℃下灼烧 4 h所得的 α-Fe2O3掺杂In2O3传感器元件,对 45μmol·L-1C2H5OH的灵敏度达54.0,为相同浓度干扰气体汽油的8倍多.  相似文献   
110.
K3[VO(O2)2(C2O4)]2H2O, (abbr. BpV (ox)) pertains to peroxovanadium (abbr. pV) complexes, which have been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nowadays, since they are inhibitors of tyrosine phosphatase and may be developed into a new kind of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1. According to the evidence on water-biperoxovanadium,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sulin-like effects of pV involves in irreversibly oxidizing the catalytic cysteine at the active site of the target enzyme2,3. Howe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