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69篇
化学   715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62篇
综合类   28篇
数学   57篇
物理学   19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The photochemistry of the vitamin D family and their precursor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extensive studies for many years1-4. Most of the studies focus on the photoisomer- ization of 7-dehydrocholesterol and that of tachysterol to previtamin D3, which is of commercial importance in the synthesis of vitamin D34, 5. Recently the cis/trans isomerization of vitamin D analogs (Scheme 1) draws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importance in the synthesis of hydroxylated vitamin D metabolites6. However, o…  相似文献   
32.
通过环己二酮与β-二腈基苯乙烯的Michael加成得到2-氨基-3-氰基-4-芳基-5-氧代-1,4,5,6,7,8-六氢喹啉(1); 4-苯基六氢喹啉(1a)与环己二酮发生胺的加成缩合反应生成2-N-(3-氧代-1-环己烯基)氨基-3-氰基-4-苯基-5-氧代-1,4,5,6,7,8-六氢喹啉(2), 在碱性和氯化亚铜催化下进一步环合成4-苯基-5-氨基-二-(2-氧代环己烷)并[b,g]-1,3-二氢萘啶(3). 芳醛、α-萘胺和环己二酮在乙醇中共回流, 则一锅法完成9-芳基-5,6,7,8,9,10-六氢苯并[c]吖啶酮(4)的合成. 对合成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 新化合物1a~4c均经IR, 1H NMR 及元素分析证明其结构.  相似文献   
33.
Polymer-supported reagents for organic synthesis are enjoying a renewed popularity with the emergence of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in recent years1. 4-(Arylseleno)morpholines formed in situ are useful -seleno-introducing reagents for saturated aldehydes2. -Sele- noaldehydes, as a frequently used intermediates, can be converted into -haloaldehydes by halogenating reaction3. However, organic selenium reagents always have a foul smell and are quite toxic, which is often problematic in organic sy…  相似文献   
34.
Fullerenes C60 and C70 have high electron affinity ( 2.6 - 2.8 ev ) and readily form anions on electronchemical reduction1, which were famous as electron acceptor in photo-excitation because of symmetrical shape, large size, and properties of its p - electron system2. After observation of molecular ferromagnetism3 in the tetrakis (dimethylamino ) ethylene salt of C60 as well as the occurrence of ultra-fast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within the dimethyl aniline - C60 complex4, prompted us…  相似文献   
35.
采用水热法和后续热处理合成出单斜相LaPO4以及LaPO4:Dy3+,通过XRD对样品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所得样品为LaPO4,且XRD图谱及拉曼光谱中峰位的偏移表明Dy的存在,即Dy被掺杂到LaPO4基质中。通过研究用Dy对LaPO4进行不同量掺杂后其拉曼光谱的变化规律,进而找出用Dy对LaPO4进行不同量掺杂后其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用Dy对LaPO4进行不同量掺杂后,随着掺杂比例的增大,晶格畸变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且在镧镝物质的量比例为1∶0.06时对基体晶格结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6.
研究了 OFDMA 中继下行链路通信系统中的动态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保证用户最低 QoS 需求的资源分配算法.首先在简化资源优化问题的过程中,采用等功率分配方法以降低算法复杂度,然后通过拉格朗日松弛优化方法推导出了子载波分配和中继选择最优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用户速率权衡因子,根据速率权衡因子越大的用户,越具有选择子载波和中继的优先权这一准则进行子载波分配和中继选择.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能够获得较高的系统容量,同时也能很好地保证不同用户的最低速率需求.  相似文献   
37.
38.
39.
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在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制备多壁碳纳米管(MWCNT)负载的纳米镍(Ni/MWCNT)和纳米镍钴(Ni-Co/MWCNT)颗粒,然后将它们分别与氯化钯溶液反应,形成的钯纳米颗粒原位沉积在MWCNT表面,从而得到MWCNT负载的Pd-Ni/MWCNT和Pd-Ni-Co/MWCNT催化剂。SEM和TEM图像显示,MWCNT上的催化剂颗粒是由5~10 nm的小颗粒团聚而成的30~100 nm的大颗粒,三金属催化剂的粒径比双金属的粒径小,在MWCNT上的分散度更高。ICP和EDS分析显示,Pd直接还原并包覆在纳米镍和纳米镍钴表面;采用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技术,研究了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对乙醇氧化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Pd-Ni-Co/MWCNT催化剂对乙醇氧化具有强的电催化活性,乙醇氧化对应的峰电流密度达101.8 mA·cm-2,并且催化剂催化活性稳定。  相似文献   
40.
程琪  聂小娃  郭新闻 《分子催化》2022,36(2):145-16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苯酚、邻甲酚、愈创木酚在不同结构Ru-Fe(211)表面上吸附活化性能和加氢脱氧反应路径.结果表明,Ru掺杂能促进H2分子在Fe(211)表面上解离,提高加氢脱氧反应速率.酚类在1Ru_(ads)-Fe(211)表面上吸附比在1Ru_(sub)-Fe(211)表面上更稳定,苯酚和邻甲酚脱羟基步骤能垒分别降低0.13和0.28 eV,有利于生成芳烃.愈创木酚在1Ru_(sub)-Fe(211)表面上加氢脱氧优势路径是先脱甲氧基生成苯酚,苯酚再加氢脱氧生成产物苯(速控步骤能垒1.16 eV);而在1Ru_(ads)-Fe(211)表面上愈创木酚先脱羟基再脱甲基生成苯酚的路径更具有动力学优势(速控步骤能垒1.21 eV).计算结果表明Ru掺杂方式影响Fe催化剂对酚反应分子的吸附稳定性以及加氢脱氧反应路径和性能.与1Ru掺杂Fe(211)催化剂相比,增加Ru原子数形成4Ru_(ads)-Fe(211),能够进一步提高酚类反应物的吸附强度,但导致加氢脱氧反应能垒升高.因此,在Fe催化剂上以表面吸附的形式掺杂少量贵金属Ru更利于酚类加氢脱氧生成芳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