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化学   28篇
力学   15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利用Moyal-Weyl星乘和Bopp变换,在微扰论下对非对易空间条件下高斯势中的氢原子能级进行了修正,通过优化高斯势的参数得到能级修正的极值,为探测非对易时空参量提供了新的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32.
仇庆来  肖炳甲  郭勇  刘磊  汪悦航 《中国物理 B》2017,26(6):65205-065205
Vertical displacement event(VDE) is a big challenge to the existing tokamak equipment and that being designed. As a Chinese next-step tokamak, the Chinese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CFETR) ha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VDE study with full-fledged numerical codes during its conceptual design. The tokamak simulation code(TSC) is a free boundary time-dependent axisymmetric tokamak simulation code developed in PPPL, which advances the MHD equations describ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plasma in a rectangular domain. The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urrounding conductor circuits and the plasma are solved self-consistently. The TokSys code is a generic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environment developed in GA. Its RZIP model treats the plasma as a fixe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rrents which couple with the surrounding conductors through circuit equations. Both codes have been individually used for the VDE study on many tokamak devices, such as JT-60U, EAST, NSTX, DIII-D, and ITER. Considering the model differences, benchmark work is needed to answer whether they reproduce each other's results correctly. In this paper, the TSC and TokSys codes are used for analyzing the CFETR vertical instability passive and active controls design simultaneously. It is shown that with the same inputs, the results from these two codes conform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33.
通过耦合ABAQUS有限元软件中的隐式静态分析和显示动态分析,提出钢管混凝土构件在火灾与撞击联合作用下的数值计算方法,分别对已有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温度场试验、火灾下轴向撞击试验和常温下侧向撞击试验进行数值模拟,以验证本文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钢管混凝土构件在不同温度下的侧向撞击有限元模型,分别对不同温度下的挠度和撞击力时程曲线进行对比,采用极值后平均撞击力和吸能系数对高温作用下构件的抗侧向撞击性能进行量化分析,并分析了600 ℃下构件撞击全过程。结果表明:温度对钢管混凝土构件的侧向撞击性能影响明显,随着温度升高,构件跨中挠度大幅增加,撞击时程变长;高温下构件的撞击力时程曲线与常温下差异明显,高温下曲线可分为震荡阶段、下降阶段和卸载阶段;构件主要通过整体弯曲变形吸收落锤的动能,随着温度升高,极值后平均撞击力和吸能系数逐渐降低,表明构件的抗撞击性能逐渐降低,当温度超过400 ℃后,构件抗撞击性能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34.
以杯[6]芳烃为平台, 通过在上沿用氨基吡啶桥连的方法固定构象, 并以氨基吡啶基团为识别位点和荧光基团, 合成了一类能识别F-和丙二酸的新型荧光化学传感器. 当氟离子与胺成氢键时, 由于光诱导电子转移效应(PET), 荧光强度淬灭; 但往这个配合物滴加丙二酸时, 荧光强度得到迅速恢复, 由此, 传感器体现了一个on/off的分子开关性质.  相似文献   
35.
 传统的匹配光纤布拉格光栅型光纤光栅波长解调系统具有波长匹配精度低、调节困难和动态测量范围小的缺点。为了克服上述缺点,采用波长可调谐高斯型滤波器代替传统匹配光纤光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纤光栅波长解调技术。建立了基于高斯型滤波器的光纤光栅振动解调系统。对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周期性振动进行了解调实验。发现当选择合适带宽的滤波器时,透过滤波器的光功率随压电陶瓷上所加电压信号同步且高保真地变化,表明该系统对振动信号实现了有效的解调。该系统同时具有响应速度快、物理结构简单、动态测量范围大的优点。  相似文献   
36.
付舰航  刘威 《分析试验室》2014,(11):1345-1348
研制了一种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方法的微流控芯片分析仪。该分析仪使用玻璃基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微流控芯片,可一次性进行12通道的电泳分离实验。仪器采用共聚焦式光路结构,并可通过检测由微流控芯片反射的激光信息,控制步进电机实现芯片的自动精确定位。实验结束自动保存数据,绘制分离图谱。。对9种不同长度的50 bp DNA Ladder片段进行电泳分离及数据分析,耗时在5 min内,且分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7.
目前,碱金属(锂、钠、钾等)离子电池中的锂离子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支撑了社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然而,由于锂在地壳中的丰度较低,以较高丰度的钠为基础的钠离子电池引起了研究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正极材料是制约钠离子电池实用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需要开发出面向实际应用的正极材料。P2结构层状复合金属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资源丰富、制备简单、结构稳定、放电容量高、倍率性能好和循环稳定性较好等优点,获得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具有实用化前景。这一系列材料由于涉及到多种过渡金属元素的组合,较为复杂。本文针对含单一过渡金属、二元组分过渡金属、三元及以上组分过渡金属的P2结构材料及其优化改性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力求厘清研究脉络,梳理研究思路,并给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与预测。P2结构材料的主要问题是提高其初始放电容量,氧还原的应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向。此外,优化材料组分及采用具有丰富储量、低成本、高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的原材料是进一步降低成本并保护环境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8.
吕晓阳  陈若航 《物理学报》1997,46(3):435-441
给出了二维CA交通流模型的演化方程和速度表达式,引入转向概率,在计算机上模拟了转向概率引起交通堵塞现象的临界密度和对交通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磁性蓄冷材料Er3Ni在液氦温区的回热式低温制冷机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以He-H2混合气体为工质的脉管制冷实验中发现Er3Ni与H2会发生反应,其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冷机的性能,本文基于金属储氢过程的理论框架,分析了Er3Ni吸氢的机理,并推算了Er3Ni的理论吸氢量.对Er3Ni在室温条件下的吸氢量进行了实验测量...  相似文献   
40.
用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法研究Au在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膜玻璃表面的电沉积过程的初期阶段. 发现在ITO表面Au的电沉积经历成核过程以及受[AuCl4]-扩散控制的晶核生长过程. 通过改变扫描速率分析循环伏安曲线的变化, 当扫描速率较快时, 发现Au在ITO表面的沉积过程经历[AuCl4]-→[AuCl2]-→Au两步进行; 当扫描速率较慢时, 受歧化反应作用影响而只表现为一步沉积[AuCl4]-→Au. 通过电位阶跃实验, 验证了Au的两步沉积过程, 并求得[AuCl4]-的扩散系数为1.3×10-5 cm2·s-1. 将成核曲线与理论曲线对照, 得出Au在ITO表面的沉积符合瞬时成核理论.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Au核形貌进行分析, 根据扫描电镜图可以得到阶跃时间和阶跃电位对电沉积Au的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