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364篇
化学   567篇
晶体学   23篇
力学   62篇
综合类   19篇
数学   75篇
物理学   4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991.
以工业级正十六胺为模板剂合成纯硅HMS介孔分子筛,用液相沉积法、以环己烷为溶剂对其进行表面接枝改性,并用简单的热失重分析法确定了最佳的硅烷浓度:通过IR、29SiCP-MAS NMR、XRD和N2吸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考察了样品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甲基成功接枝于HMS表面,最佳的硅烷用量为0.23mol/L,甲基接枝后HMS的孔径和比表面有所降低;接枝后HMS的吸附水性能(亲水性)大幅度降低,而吸附环己烷性能(亲油性)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992.
碲、硒叶立德在立体选择性小环化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汛  叶龙武  孙秀丽 《有机化学》2009,12(3):309-320
概述了碲及硒叶立德在立体选择性小环化反应中的应用, 包括环丙烷化反应、环氧化反应、氮杂环丙烷化反应等.  相似文献   
993.
研究了溶剂分别为 THF, H2O/THF, CH3CN/THF以及ROH/THF (R=Me, Et, iso-Pr, tert-Bu)条件下TpRuH(PPh3)- (CH3CN) [Tp=hydrotris(pyrazolyl)borate]催化氢化苯乙烯生成乙基苯的反应, 发现向干燥THF体系中添加微量 H2O, CH3CN或ROH对催化反应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催化机理研究表明, 小分子添加物首先取代TpRuH(PPh3)(CH3CN)中的PPh3配体形成中间体TpRuH(CH3CN)L (L=H2O, CH3CN或ROH), 降低空间位阻, CH3CN配体随后被苯乙烯取代生成中间体 TpRuH(H2C=CHPh)L; η2-苯乙烯插入Ru—H键后形成的Ru-烷基中间物与H2反应生成η2-H2配合物 TpRu(CH2CH2Ph)(H2)L或TpRu[CH(CH3)Ph](H2)L, 进而发生σ-复分解反应生成乙基苯完成催化循环.  相似文献   
994.
建立并分析了一类带有两个时滞的病毒动力学模型.通过讨论,获得了有时滞情况下无病平衡点以及正平衡点的稳定性态.  相似文献   
995.
提出了两个稳定的团簇B12Sc4和B12Ti4, 基于理论计算, 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储氢性质. 结果发现, 在这两个稳定的团簇中, 过渡金属原子不会聚合在一起而影响它们对氢气的吸附. B12Sc4最多可以吸附12个氢分子, 达到7.25% (质量分数)的储氢量. 它的平均每氢分子吸附能量为10.5 kJ·mol-1. B12Ti4最多只能吸附8个氢分子, 储氢量为4.78%. 但平均每氢分子吸附能量可达50.2 kJ·mol-1. 进一步计算表明, 即使在77 K,也需要很高的氢气压力才能使12个氢分子都吸附到B12Sc4上. 电子结构分析表明, B12Ti4-nH2吸附结构中的Kubas作用要大于相应B12Sc4-nH2结构中的Kubas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周文辉  周艳丽  郭洁  李梅  武四新 《化学研究》2012,23(5):70-73,79
以金属氯化物为金属源,硫脲为硫源,聚乙二醇和乙二醇为混合溶剂,采用溶剂热法一步合成了花状的铜锌锡硫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了铜锌锡硫纳米颗粒的物相、结构、形貌及光学性能,并初步探讨了铜锌锡硫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所得到的铜锌锡硫纳米颗粒具有锌黄锡矿结构,直径在500~2 000nm范围内可调,其中花状的铜锌锡硫纳米颗粒由大量厚度约25nm的纳米片构成.所制备的铜锌锡硫纳米颗粒对可见光具有明显的吸收;利用外延法推算得到其禁带宽度约为1.5eV,与太阳能电池所需的最佳禁带宽度相近,显示其有望在新一代太阳能电池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97.
固相研磨法是将不同量的活性组分掺入到介孔材料上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采用该法以焙烧脱模前后的SBA-15为载体分别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CuO-SBA-15吸附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等方法表征了吸附剂的物理性质.通过原位红外技术考察了改性前后介孔材料表面羟基的变化.借助吡啶-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py-FTIR)技术考察了吸附剂表面的酸类型及相对酸量.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评价了吸附剂对催化裂化(FCC)燃料油的吸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CuO是与SBA-15表面的Si―OH结合形成[Si-O-Cu-O-Si]交联从而达到分散的目的;以SBA-15介孔材料(APS)为载体能够有效抑制在焙烧过程中介孔材料表面羟基的缩合,且CuO负载量达到3mmo·lg-1时仍能够均匀分散在载体SBA-15上,而采用焙烧脱模的SBA-15(CS)为载体制备的CuO-SBA-15吸附剂却出现了活性组分团聚现象;吸附剂的酸性与脱硫性能均随着CuO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CuO负载量达到3mmo·lg-1时吸附剂具有最高的Lewis酸(L酸)酸量及最佳的脱硫性能;吸附剂的L酸酸量与其脱硫性能成正相关关系;另外吸附剂的L酸的形成是由于改性后Cu周围的电荷密度降低引起的.  相似文献   
998.
提出了两个稳定的团簇B12Sc4和B12Ti4,基于理论计算,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储氢性质.结果发现,在这两个稳定的团簇中,过渡金属原子不会聚合在一起而影响它们对氢气的吸附. B12Sc4最多可以吸附12个氢分子,达到7.25%(质量分数)的储氢量,它的平均每氢分子吸附能量为-10.5 kJ·mol-1. B12Ti4最多只能吸附8个氢分子,储氢量为4.78%,但其平均每氢分子吸附能量可达-50.2 kJ·mol-1.进一步计算表明,即使在77 K,也需要很高的氢气压力才能使12个氢分子都吸附到B12Sc4上.电子结构分析表明, B12Ti4-nH2吸附结构中的Kubas作用要大于相应B12Sc4-nH2结构中的Kubas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分别以苯氧乙酸和对苯二甲酸为阴离子配体,以邻菲罗啉为中性配体,稀土铕离子为中心体,合成了两种三元稀土铕配合物Eu(Phen)L3(L=苯氧乙酸)和Eu2(Phen)2L3’(L’=对苯二甲酸)。利用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胶,采用改进的Stber法在银纳米颗粒外面包裹二氧化硅,通过控制正硅酸四乙酯(TEOS)的滴加时间和滴加量以控制二氧化硅壳层的生长厚度,得到Ag@SiO2核壳结构颗粒。通过该核壳结构颗粒与DMF溶解的稀土铕配合物的相互作用,得到核壳型Ag@SiO2荧光纳米复合物。结果表明,所得纳米银粒径为50 nm左右,包覆的SiO2壳层厚度约为12 nm。SiO2包覆的纳米银对两种铕配合物的荧光发射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直链烷烃生成焓的实验值提出16种取代基X(OH、SH、NH2、Br、Cl、I、NO2、CN、CHO、COOH、CH3、CH=CH2、C≡CH、Ph、COCH3、COOCH3)的相互作用势指数IPI(X). 用IPI(X)和极化效应指数建立模型,对单取代烷烃RX(包括含支链的化合物)的生成焓进行估算,所得回归方程有良好的相关性,该模型既考虑了基团R和X的贡献,又考虑了R与X相互作用的贡献. 并采用留一法对其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