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280篇
化学   651篇
晶体学   29篇
力学   72篇
综合类   41篇
数学   163篇
物理学   4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A discontinuity-capturing scheme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s proposed. The unstructured-grid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a new type of adaptive mesh approach is developed for both compressible and incompressible unsteady flows, which exhibits the capability of capturing the shock waves and/or thin shear layers accurately in an unsteady viscous flow at high Reynolds number. In particular, a new testing variable, i.e., the disturbed kinetic energyE, is suggested and used in the adaptive mesh computation, which is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o the capturing of both shock waves and shear layers in the inviscid flow and viscous flow at high Reynolds number. Based on several calculated examples, this approach has been proved to b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for the calculations of compressible and incompressible flows.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0125210), the Hundred-Talent Programm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Innovation Projec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JCX-SW-L04, KJCX2-SW-L2)  相似文献   
962.
考虑约束扭转的薄壁梁单元刚度矩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薄壁空间梁单元刚度矩阵 ,考虑了双向弯曲及截面约束扭转对杆件轴向变形的影响 ;计算了截面的翘曲变形 ,以及二次剪应力对翘曲变形的影响 ,可适用于任意截面 (包括开口、闭口和混合剖面 )的薄壁杆件。计算结果表明 ,考虑约束扭转的薄壁梁单元刚度矩阵有相当好的精确度 ,可以用于薄壁杆件的静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963.
<正> 复杂形体转动惯量的测定法一般有:落体法;复摆法;扭振法.它们都以时间为测定量,再由理论公式求出转动惯量.落体法受阻尼影响较大,实验表明,测量误差>>5%.复摆法要求小摆幅(≤5°),给测试带来不便;如摆幅太大(60°),测量误差也>>5%(46%).扭振法测试转动惯量,阻尼影响很小,振幅影响也远不如复摆法,只要参数选择得当,可保证误差≤5%.  相似文献   
964.
新月形尾鳍推进的流体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三维波动柔板位流模型与最佳游动方式理论,继续分析了新月形鱼尾的推进性能,从而实现了对鱼类三种主要推进模式的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分析表明,高速海洋动物所具有的大展弦比、尖叶梢、中等后掠的新月形尾能获得接近于最佳的推进性能。对海豚游动特性的理论估算也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5.
均匀来流中横向振动圆柱近迹涡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涡量流函数形式的N-S方程出发,在不同的振动频率、振幅及Re数下数值研究了均匀来流中横向振动圆柱粘性统流的涡脱泻现象。着重探讨了近迹复杂的涡结构及其非定常演化过程,以及它们对物体受力特性的影响,并首次成功地模拟了近年来实验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重要的流动现象,如相位“开关”现象(phase switch phenomena)及复杂涡结构(complex vortex structure),等等。通过数值模拟,不仅能够再现实验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重要的流动现象,还可进一步预示某些新的流动现象,使数值计算起到与实验研究相辅相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6.
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并结合动力学亚格子尺度应力(SGS)模型,通过数值求解柱坐标系下的滤波Navier-Stokes方程,研究了绕管轴旋转圆管内的湍流流动特性.为验证计算的可靠性,以及动力学SGS模型对于旋转湍流的适用性,将大涡模拟计算所得的结果,与相应的直接模拟(DNS)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吻合良好.进一步对旋转圆管湍流的物理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湍流特性随旋转速率的变化规律.当旋转速率增加时,湍流流动有层流化的发展趋势.基于湍动能变化的关系,分析了旋转效应对湍流脉动生成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67.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配合物[Zn2(tpta)0.5(H2tpta)(dpe)(H2O)2]n(1)(H4tpta=三联苯-2,2′,4,4′-四羧酸,dpe=1,2-二(4-吡啶基)乙烯),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和荧光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1.017 4(2)nm,b=1.034 1(2)nm,c=1.883 1(4)nm,α=96.147(4)°,β=96.866(4)°,γ=98.023(4)°,V=1.932 2(7)nm3,Z=2,Dc=1.640 g·cm-3,μ=1.320 mm-1,F(000)=974,R1=0.066 9,wR2=0.133 2(I2σ(I));具有环状双核锌(Ⅱ)连接的二维双层结构,双层之间又进一步通过O-H…O氢键组装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该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968.
采用共沉淀-连续微反应法制备了Fe3O4纳米粒子(1),其结构和形貌经XRD和TEM表征。1具有很好的尖晶石结构,形貌均一,分散性好,尺寸分布窄,粒径15 nm~20 nm。磁性测量结果表明,1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62.24 emu·g-1。  相似文献   
969.
970.
A new 2D Ca(Ⅱ) coordination polymer, [Ca(H2btc)(H2O)2]n(1, H4 btc = biphenyl-3,3',5,5'-tetracarboxyl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using the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elemental analysis, IR,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photoluminescent analysis. 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C2/c with a = 17.5676(15), b = 11.4496(8), c = 7.6197(8)A, β = 102.787(2)o, V = 1494.6(2) A3, Z = 4, D3 c = 1.797 Mg·m-, μ = 0.483 mm-1, F(000) = 832, the final R = 0.0348 and wR = 0.0915 for 1521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2σ(I). Complex 1 has a 2D network containing 1D calcium-oxygen chains. These 2D networks are further connected by O–H···O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s to generate a 3D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