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72篇 |
免费 | 3289篇 |
国内免费 | 230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3674篇 |
晶体学 | 177篇 |
力学 | 1129篇 |
综合类 | 118篇 |
数学 | 2717篇 |
物理学 | 74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6篇 |
2023年 | 428篇 |
2022年 | 644篇 |
2021年 | 719篇 |
2020年 | 849篇 |
2019年 | 772篇 |
2018年 | 695篇 |
2017年 | 660篇 |
2016年 | 984篇 |
2015年 | 958篇 |
2014年 | 1093篇 |
2013年 | 1462篇 |
2012年 | 1683篇 |
2011年 | 1753篇 |
2010年 | 1228篇 |
2009年 | 1097篇 |
2008年 | 1248篇 |
2007年 | 1101篇 |
2006年 | 977篇 |
2005年 | 882篇 |
2004年 | 703篇 |
2003年 | 613篇 |
2002年 | 683篇 |
2001年 | 543篇 |
2000年 | 438篇 |
1999年 | 429篇 |
1998年 | 342篇 |
1997年 | 311篇 |
1996年 | 330篇 |
1995年 | 291篇 |
1994年 | 232篇 |
1993年 | 163篇 |
1992年 | 165篇 |
1991年 | 158篇 |
1990年 | 123篇 |
1989年 | 94篇 |
1988年 | 54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71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本文利用一种新的制备工艺进行了XS(X=Ca,Sr)基质发光材料的合成;利用X-射线衍射等手段进行了反应效率、产物纯度、化学稳定性和材料的结晶学参数等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目前广泛采用的工艺具备更多优点。 相似文献
92.
郭剑寒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3,20(2):141-144
设M是闭的.连通的,光滑的m形,m>2, f映射,P二}xEM[f'(二)=二,对某个;,15r2的周期 本文利用复迭空间的概念推广 相似文献
9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1991~1996年江淮地区梅雨大暴雨期的高、低层流场进行合成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梅雨期暴雨时,在对流层上部,由于青藏高原向东扩、在高压东侧出现偏北大风轴,由此构成的高空辐射区随着高压的东移而东移,它常常位于低空急流前端的上空、形成上层东北风,下层西南风的特殊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4.
本文首先建立球面型空间中度量平均的概念,其次讨论度量平均过程中一些几何不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举例说明度量平均在解决球面型空间中几何极值问题时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
本文首先简述了1.3μm场助TE光阴极InP(衬底)/In1-xGaxAsyP1-y(光吸收层)/InP(发射层)/Ag/CsO的工作原理,并对其能带结构进行了计算,得到了In1-xGaxAsyP1-y(光吸收层)/InP(发射层)的势垒高度、掺杂、InP发射层厚度、组份、渐变区宽度,偏压及耗尽层宽度间的定量关系。并由此出发,对光阴极各参数的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6.
所采用的变温光谱差减方法是将待测试样分成两份 ,一份作为参比试样 ,恒定在某一温度 (参比温度 )下 ,另一份作为待测样品 ,选定另一待观测温度 ,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 ,用岛津UV 2 4 0型紫外 可见双光束分光光度计扫描 ,获得紫外吸收温差光谱 (UVSDT)。选择不同的温度差 ,测得温差光谱随温差的变化。观测了C60 分子在乙醇、环己烷、正己烷、异丙醇等几种有机溶剂中吸光度随温度的变化。观测结果发现C60 溶液的吸光度变化存在显著的负温度效应。C60 的UV吸收光谱峰随试样温度升高而降低 ,UV吸收温差光谱 (U VSDT)为负峰 ,UVSDT峰强随温差增大而负向增大。说明C60 的结构对温度有较强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与π π 电子跃迁类型密切相关。实时现场测量C60 溶液的吸光度随温度变化规律 ,对分离、纯化、分析富勒烯 ,认识C60 特性、研究以溶剂为媒介的化学反应机理 ,以及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和重现性等 ,均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We observed circular white-light dark spatial solitons in photovoltaic self-defocusing LiNbO3:Fe crystal using an ordinary incandescent lamp as light source (a line source) with the filament of the bulb parallel to the crystalline c axis. Besides the above condi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elliptic soliton needs an additive condition that the crystalline c axis is parallel to the minor axis of dark elliptic spot. 相似文献
98.
In this study, Higgs and Z boson associated production with subsequent decay is attempted in the framework of alternative left-right model, which is motivated by superstring-inspired E_6 model at CEPC and future linear colliders. We systematically analyze each decay channel of Higgs with theoretical constraints and latest experimental methods. Due to the mixing of scalars in the Higgs sector, charged Higgs bosons can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this process. Even though the predictions of this model for the signal strengths of this process are close to the standard model expectations, it can be distinct under high luminosity. 相似文献
99.
为了提高聚氨酯(PU)合成革透湿性,分别使用343 nm飞秒激光和作为对比的1030 nm飞秒激光及1064 nm纳秒激光制备微孔阵列。采用扫描电镜(SEM)和3D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比研究了微孔形貌。结果表明,343 nm飞秒激光可以制备出效果最佳的微孔。此外,分析了3种激光与PU涂层的作用机理,揭示了343 nm飞秒激光合成革微钻孔过程仅表现为光化学烧蚀,光化学和光热烧蚀同时发生于1030 nm飞秒激光钻孔过程,而1064 nm纳秒激光只显示了光热烧蚀。激光合成革表面钻孔后,测量其透湿性和抗张力。结果显示: 微孔密度越大,皮革透湿性(WVP)越大而抗张力越低,脉冲重叠的增加会导致WVP的增加和抗张力的下降;同时,随着脉冲重叠从91.7%降到50%,微孔直径从45 μm降低到30 μm,而微孔锥度从0.7°增加到12.1°;当脉冲重叠率为91.7%,微孔密度为2550/cm2时,最大的WVP增长率为306%。 相似文献
100.
XiGuang Cao Xun Chen YunHua Chen XiangYi Cui DeQing Fang ChangBo Fu Karl L. Giboni HaoWei Gong GuoDong Guo Ming He Jie Hu XingTao Huang XiangDong Ji YongLin Ju ShaoLi Li Qing Lin HuaXuan Liu JiangLai Liu Xiang Liu Wolfgang Lorenzon YuGang Ma YaJun Mao KaiXuan Ni Kirill Pushkin XiangXiang Ren Michael Schubnell ManBing Shen YuJie Shi Scott Stephenson AnDi Tan Greg Tarlé HongWei Wang JiMing Wang Meng Wang XuMing Wang Zhou Wang YueHuan Wei ShiYong Wu MengJiao Xiao Xiang Xiao PengWei Xie Tao Ye YingHui You XiongHui Zen Hua Zhang Tao Zhang HaiYing Zhao Li Zhao XiaoPeng Zhou ZhongHua Zhu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2014,57(8):1476-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