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303篇
  国内免费   272篇
化学   409篇
晶体学   11篇
力学   56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211篇
物理学   5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非傍轴光束的小尺度自聚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双春  范滇元 《物理学报》2000,20(1):460-462
  相似文献   
82.
本文利用群链U(5)(?)SO(5)(?)SO(3)(?)G的各级下降系数讨论了原子谱项函数的构造方法,计算了d~N谱项函数所需要的全部下降系数。此外,还给出了静电作用微扰哈密顿以酉群生成元表达的简洁形式。  相似文献   
83.
李海洋  张占文  易勇  毕鹏  栾旭  史瑞廷 《强激光与粒子束》2021,33(4):042001-1-042001-8
基于适用于整个克努森数范围的流动理论,建立了去除惯性约束聚变实验中靶丸内空气的理论模型,并设计实验验证了此模型的可靠性。物理实验要求靶丸内空气浓度低于10×10?6,数值模拟了去除靶丸内空气的过程,重点分析了靶丸内空气浓度、压力与除气时间的关系。计算并比较了单管路一次抽气法、单管路循环抽气法与双管路流洗法三种去除靶丸内空气方法的时间成本。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单管路一次抽气法中,靶丸上的微通道的存在对去除靶丸内空气所需时间的影响不可忽略,在考虑靶丸上微通道与充气管的情况下,需要1961.77 h才能使靶丸内的空气浓度达到标准。单管路循环抽气法中,抽气次数与单次抽气程度会影响去除靶丸内空气所需总时间,在单次抽气程度值取最优的情况下,采用充三次,抽四次的方案可使达标总时间减少至1 h左右,此方案下单次充气和抽气时间分别为6 min和10 min。而采用双管路流洗法则仅需11 min便可使靶丸内空气浓度达标。  相似文献   
84.
利用LabVIEW编写的测量声速的实验模拟软件不仅模拟了传统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而且还加入了数据处理模块,实验数据采集完成后即可得出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可以用于学生实验前的预习与探究,或者实验教学中的演示。  相似文献   
85.
In this paper,a new fixed point theorem is established in noncompact complete Lconvex metric spaces.As applications,a maximal element theorem,a minimax inequality and a saddle point theorem a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86.
臭氧化法表面改性聚苯乙烯薄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增强聚苯乙烯(PS)与聚乙烯醇(PVA)之间的结合力,进而提高PS-VA双层空心微球存活率。利用臭氧化改性法在酸性介质中对聚苯乙烯薄膜进行表面改性,用红外光谱对处理后的表面进行了半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改性过后聚苯乙烯表面产生羟基、羰基等极性基团;接触角测试证明,处理后的表面由憎水变为亲水,并通过纳米压痕划痕法得到了处理前后PS与PVA薄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臭氧化改性后PS与PVA膜间作用强度增大了40%。  相似文献   
87.
 叙述了双喷嘴乳粒发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关键点及设计思路,利用该发生器开展了双层乳粒的制备实验研究工作。研制的双喷嘴乳粒发生器在喷嘴处的3层管的位置能够通过简单调节达到同心,使得双层乳粒包覆的可靠性得到提高。研究了制备的乳粒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并分析了形成双层乳粒的油相和水相的流速比,结果证明:利用所研制的双喷嘴乳粒发生器可以容易地制备出单分散性双层乳粒,油相与水相的流速比为0.3~15.0时,可形成双层乳粒。  相似文献   
88.
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热蒸发气相沉积聚合方法(VDP)制备了聚酰亚胺(PI)薄膜,研究了设备、衬底温度、升温过程和单体配比因素对PI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利用干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薄膜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定了薄膜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设定蒸发源-衬底距离为74 cm时可成连续膜;蒸发源采用一段升温和多段升温时,膜表面均方根粗糙度分别为291.23 nm和61.99 nm;采用细筛网可防止原料的喷溅;均苯四甲酸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PMDA和ODA)单体沉积速率比值为0.9∶1时,膜表面均方根粗糙度值可减小至3.30 nm;沉积衬底温度保持30 ℃左右时,膜表面均方根粗糙度为4.01 nm, 随温度的上升,膜表面质量会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89.
测量了0—15 GPa压强下联苯分子的拉曼光谱. 结果表明,随压强增加,分子内和分子间π-π共轭和离域效应增强,谱线的绝对强度变大、蓝移. 联苯分子的两费米共振谱线强度比Rf/a减少,频率差Δ增加,当压强为8 GPa时,费米共振现象消失,利用Betran理论得出了固有频率差Δ0和耦合系数ω随压强的变化关系,通过高压下相变进行了解释,并探讨了高压下费米共振耦合变弱的机理. 关键词: 联苯 费米共振 高压 拉曼光谱  相似文献   
90.
门志伟  里佐威  李占龙  周密  孙成林  何丽桥 《物理学报》2011,60(9):94217-094217
研究了液芯光纤内不同体积比的甲苯和间二甲苯二元混合溶液的受激拉曼散射.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体积比之下二元溶液的环呼吸振动模式1002 cm-1,甲基的CH伸缩振动模式2920 cm-1 以及芳香环CH对称伸缩振动模式3058 cm-1的拉曼带同时产生受激拉曼辐射,并且2920 cm-1 和 3058 cm-1 拉曼带的一阶受激拉曼散射阈值要低于1002 cm-1拉曼带的二阶 关键词: 分子间费米共振 二元溶液 受激拉曼散射 拉曼散射截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