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化学   42篇
物理学   1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利用碳热还原反应气相沉积法制备了铟掺杂氧化锌-氧化硅纳米电缆芯-壳异质结构. 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能谱(EDS)研究表明, 纳米电缆内芯为结晶完好的单晶纤锌矿结构, 外壳包覆一层氧化硅非晶层. 纳米电缆直径为30-60 nm, 长径比大于100. 掺杂纳米异质结构的生长机理与传统的金属晶种辅助气-液-固(VLS)机理有所不同. 这种掺杂纳米异质结构有望作为理想的结构单元应用于纳米器件领域.  相似文献   
12.
外源Cu2+与烟草CuZnSODⅢ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n this paper, we have studied the interaction of CuZnSODⅢ and Outer-Copper, enzyme activity experiments expressed that 0.1mmol·L-1 Cu2+ addition reduced the enzyme activity sharply, but this reduced action had not been found for the additions of 0.1mmol·L-1 1∶1 Cu2+ and Zn2+, and 0.1mmol·L-1 Zn2+, respectively. This was due to the Cu2+ exchanged the Zn2+ in CuZnSODⅢ,and it was proved by the experiment of determination of metal content. Meanwhile, the static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chanism revealed the exist of molecular complex of CuZnSOD with Cu2+. The binding constant was obtained from lineweaver-burk and double-lg plot. The distance of active site to Trp is about 2.83nm,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F?rster theory.  相似文献   
13.
Sn掺杂ZnO半导体纳米带的制备、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 利用碳热还原反应气相沉积法制备出了高产率单晶Sn掺杂ZnO纳米带. XRD和TEM研究表明纳米带为结晶完好的纤锌矿结构, 生长方向沿[0001], EDS分析表明纳米带中Sn元素含量约为1.9%. 室温光致发光谱(PL)显示掺锡氧化锌纳米带存在强的绿光发射峰和较弱的紫外发射峰, 谱峰峰位中心分别位于494.8 nm和398.4 nm处, 并对发光机制进行了分析. 这种掺杂纳米带有望作为理想的结构单元应用于纳米尺度光电器件领域.  相似文献   
14.
周聪  王庆良 《物理学报》2015,64(23):239101-239101
非线性理论是解决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充分认识非线性波动特征有助于解释实际观测资料中的一些特殊地震现象. 本文基于Hokstad改造的非线性本构方程, 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实现了固体介质中一维非线性地震波数值模拟; 采用通量校正传输方法消除非线性数值模拟中波形振荡, 提高模拟精度. 通过与解析解的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研究结果显示了非线性系数对地震波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并且当取适当的非线性和频散系数时, 地震波表现出孤立波的传播特性. 最后分析了不同的非线性地震波在固体介质中的传播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将含有氯化金的强酸性水溶液作为水相与Triton X-100、正己醇、正己烷组成反相微乳液体系, 并以该微乳液构成电极/反相微乳液电极系统, 利用电沉积方法成功地制备出纳米Au镀层. 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对反相微乳液体系电沉积过程的研究发现, 微乳液中Au(III)的还原为完全不可逆过程, 其电化学反应的阻抗值约为具有相同表观浓度氯化金水溶液体系的5.5倍. SEM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微乳液体系电沉积获得的金镀层由纳米Au颗粒组成, 直径为50 nm左右. 所制备的纳米Au修饰电极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其电化学性能优于纯Au电极, 该电极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好的析氢性能, 在碱性条件对丙三醇有较好的电催化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6.
17.
Current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perfect states transfer over arbitrary distances is possible for a simple unmodulated spin chain by some schemes. The transfer of a single qubit state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 by Christandl et al. [Phys. Rev. Lett. 92, 187902(2004)] through a modified Heisenberg XX model Hamiltonian H G . The previous study of Christandl is restricted to the first-excitation states of H G (i.e.,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second subspace of the Hilbert space of H G ). In this work, we extend their study to the case of the high-excitation states, and find that the entangled states in such a form, | ψ 〉 = α | 00⋯ 0〉 + β | 11⋯ 1〉, can be perfectly transfered on the spin chain. PACS numbers 03.67.Hk, 03.67.Pp, 05.50.+q.  相似文献   
18.
运用pH电位滴定法,在25±0.1℃,I=0.1(KNO3)条件下,研究了Cu(II)与三吡啶胺(L1)和N-(2′-羟基苄基)-二乙三胺(HL2)的配位行为.结果表明,L1以二齿的形式和Cu(II)形成稳定的2:1(L:M)配合物.其配位水分子的离解常数pKa为7.54.对于HL2,三个氮原子和酚氧负离子与Cu(II)配位,酚羟基离解常数pKa为4.44.在25±0.1℃,I=0.1(KNO3)条件下,pH=6~9(50mol·L-1)范围内,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L1的Cu(II)配合物催化对-硝基苯酚乙酸酯(NA)水解动力学行为,发现配合物催化NA酯水解反应速率常数kNP与溶液pH呈Sigmoidal型曲线,kNP最大值为2.53×10-2L·mol-1·s-1.说明L1的Cu(II)配合物中的Cu(II)-OH-是有效的亲核试剂,对底物NA酯的水解有较好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链酚胺型N3O配体N-(2-羟基苄基)-二乙烯三胺(HL),用元素分析,IR和1H NMR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用pH电位滴定法,在25±0.1℃,I=0.10(KNO3)条件下,研究了该配体质子化及其与Zn(Ⅱ)离子配位热力学。在25±0.1℃,I=0.10(KNO3),pH=7~9(50mmol·L-1缓冲溶液)范围内,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配合物催化对硝基苯酚乙酸酯(NA)水解动力学,得到了NA催化水解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c。结果表明:Zn(Ⅱ)离子与配体的氨基和酚羟基配位之后,还与一个水分子配位。配位酚羟基和水分子的离解常数pKa值分别为5.22和9.47。在中性pH值可以产生亲核试剂Zn(Ⅱ)…-OH,对NA水解有较好的催化效果,pH=9.0时,kc=3.2×10-2mol-1·L-1·s-1。  相似文献   
20.
运用 pH电位滴定法,在 25±0.1℃ T, I=0.1(KNO_3)条件下,研究了 Cu(Ⅱ)与三吡啶胺(L’)和队(2’-羟基苄基)-二乙二胺(HL~2)的配位行为。结果表明,L’以二齿的形式和 Cu(Ⅱ)形成稳定的 2:1(L: M)配合物。其配位水分子的离解常数 p Ka为 7.54。对于 HL~2,三个氮原子和酚氧负离子与 Cu(Ⅱ)配位,酚羟基离解常数 p Ka为4.44。在25±0.1℃,I=0.1(KNO_3)条件下,pH=6~9(50mol·L~(-1))范围内,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L~1的Cu(Ⅱ)配合物催化对-硝基苯酚乙酸酯(NA)水解动力学行为,发现配合物催化NA酯水解反应速率常数k_(NP)与溶液 pH呈 Sigmoidal型曲线, k_(NP)最大值为 2. 53×10~(-2)L· mol(-1)· s(-1)。说明 L~1的 Cu(Ⅱ)配合物中的 Cu(Ⅱ)-OH~-是有效的亲核试剂,对底物NA酯的水解有较好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