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369篇
化学   614篇
晶体学   35篇
力学   61篇
综合类   34篇
数学   109篇
物理学   4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在室温下测量了KTiOPO4单晶的偏振喇曼散射谱,应用90°散射及背散射得到了各模的峰位值,其中B1(LO)模、B2(LO)模的喇曼谱测量尚未见报道过。根据LO-TO劈裂的实验结果,计算出该晶体极化模的有效电荷、振子强度及沿对称轴方向的静态介电常数。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2.
W-Mo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特性波阻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在相同的温度(1 473 K)及压力(30 MPa)下,制备出不同配比的致密的W-Mo系复合材料样品。采用高精度超声波脉冲回波重合方法,精确测量了超声波在样品中传播的横、纵波声速,并由此得到样品的特性波阻抗值。对样品的相组成分析及电子探针分析的结果表明,W-Mo系复合材料主要是以W、Mo机械混合的形式通过粘结相获得致密化的。因此,选用混合物模型对其特性波阻抗值进行了理论预测,与实测值的比较表明该模型能对W-Mo系复合材料的特性波阻抗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3.
在液氮温度下测量NAB和NYAB的全波段吸收光谱,并由此初步指认了NAB和NYAB的斯塔克能级,利用J-R理论首次对NAB和NYAB的斯塔克能级进行了全谱项拟合计算,并作了正确的指认。  相似文献   
104.
金光海  郑桦  徐玉恒 《光学学报》1990,10(9):831-836
本文利用耦合波理论分析推导了单模平面光波导中两波混合的耦合波方程和弱相干光放大率的表示式.并且,在LiNbO_3:Fe单模平面光波导中进行了两波混合的实验研究,得到了与理论分析相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5.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用经过退火处理的连续扫描法、不经过退火处理的连续扫描法和分步扫描法,对20%和50%蔗糖水溶液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退火处理的连续扫描法测量结果最好,测得蔗糖水溶液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大致为-34.6℃,Tg'不受退火温度和溶液浓度的影响。三种方法测得20%蔗糖水溶液的Tg'的差别不大。退火方法和不退火方法测得50%蔗糖水溶液的Tg'差别很大。用两种不同的连续扫描方法做了几组测新鲜西瓜汁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实验,结果在-42--44℃之间。  相似文献   
106.
The authors show that if Θ = (θjk) is a 3 × 3 totally irrational real skewsymmetric matrix, where θjk ∈ [0, 1) for j, k = 1, 2, 3, then for any ε > 0, there exists δ > 0 satisfying the following: For any unital C*-algebra A with the cancellation property,strict comparison and nonempty tracial state space, any four unitaries u1, u2, u3, w ∈ A such that (1) ukuj - e2πiθjk ujukk < δ, wujw-1 = u-1j, w2 = 1A for j, k = 1, 2, 3; (2)τ (aw) = 0 and τ ((ukujuk*uj* )n ) = e2πinθjk for all n ∈ N, all a ∈ C*(u1, u2, u3), j, k = 1, 2, 3 and all tracial states τ on A, where C*(u1, u2, u3) is the C*-subalgebra generated by u1, u2 and u3, there exists a 4-tuple of unitaries u1, u2, u3, w in A such that ukuj = e2πinθjk ukuj, w uj w-1 = u-1 j, w2 = 1A and k uj - ujk < ε, k w - wk < ε for j, k = 1, 2, 3. The above conclusion is also called that the rotation relations of three unitaries with the flip action is stable under the abov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07.
谷物烘干时,谷粒内部的热-湿应力太大,可能使谷粒出现裂纹.基于这一实际问题,本文研究了当初始湿度和平衡湿度给定时,Maxwel粘弹性圆球内的湿应力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8.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K改性Ag-Fe/ZnO-ZrO2催化剂,考察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醚反应性能的影响。通过N2物理吸附(N2-adsorption)、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50 ℃焙烧的催化剂,由于焙烧温度较低,表面尚未形成足够多的活性位,未能达到最佳的催化性能;300 ℃焙烧的催化剂,其CO转化率最高、醇醚选择性较高,醇醚时空产率达到最大值。随着焙烧温度进一步升高,CO转化率逐渐降低,醇选择性先降低后增大,二甲醚(DME)选择性逐渐增大,醇醚时空产率逐渐降低。催化剂性能主要与其比表面积、还原性能、所含银铁复合物分散度及CO吸脱附性能有关,即比表面积较大、易于被还原、银铁复合物分散度较高以及较多的CO吸脱附活性位,有利于催化剂CO加氢转化。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对CO的非解离吸附强度降低,有利于醇醚产物的生成;而对CO的解离吸附强度增强,则不利于烃类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9.
以PW11Cu为可见光活性组分,TiO2为载体结构组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W11Cu/TiO2复合膜可见光催化剂,并用UV-Vis DRS、IR、Raman、XRD、SEM、TEM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光吸收性质、化学组成、晶相、表面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以模型污染物RhB的可见光降解为探针评估了它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了膜处理温度、PW11Cu含量和溶液酸性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催化剂循环降解RhB试验评估了PW11Cu/TiO2膜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PW11Cu/TiO2膜对可见光有明显吸收,低温(100℃)处理的膜为无定形态,高温(500℃)处理的膜为多晶态;低温处理的膜具有较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用于RhB的可见光催化降解,在中性条件下反应80 min,RhB的降解率为100%,TOC去除达32%(4 h);提高溶液酸性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在pH=2.5的条件下,达到100%的RhB降解仅需30 min。在本实验条件下,PW11Cu的最佳剂量是3.0 g。经过10次循环降解RhB,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仍保留约90%。  相似文献   
110.
在水热条件下, 以6-羟基-2-吡啶基膦酸为主配体, 4, 4'-联吡啶(bpy)及1, 2-二(4-吡啶基)乙烯(bpe)为桥联配体, 合成了2个铜膦酸配位聚合物[Cu3(L)2(bpy)2(H2O)2]·2H2O (1), [Cu3(L)2(bpy)2(H2O)3]·2H2O (2)。配合物1中, Cu2+离子由膦酸配体连接成一条链, 该链由bpy桥联成二维层, 层与层之间通过氢键作用构成三维结构。配合物2与配合物1是同构的, 桥联配体是bpe。磁性研究表明, 配合物12中铜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性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