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223篇
化学   380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26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79篇
物理学   46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溶剂浸渍树脂孔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萃取剂N_(235)浸渍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MSD)树脂制得了溶剂浸渍树脂。用压汞仪测定了溶剂浸渍树脂的孔体积、孔表面积和孔径等,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溶剂浸渍树脂的形貌。MSD树脂对N_(235)吸附率随该树脂的交联度和混合致孔剂用量增加而增加。由于N_(235)分布于MSD树脂孔表面,浸渍树脂的孔体积、孔表面和孔径比MSD树脂显著下降。在孔径1~100nm孔表面吸附N_(235)量最大。低交联度MSD树脂对N_(235)吸附量低,且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32.
硅基交联聚酸正丁酯反相HPLC固定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硅胶表面直接交联聚合法,制备了硅基交联聚丙烯酸正丁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用红外、扫描电镜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固定对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固定相对含氧芳烃衍生物的分离。  相似文献   
33.
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聚苯乙烯砜正性远紫外抗蚀剂薄膜和溶液的光氧化反应。发现聚苯乙烯砜的荧光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少。这一现象和在未辐照的聚苯乙烯砜中加入微量的芳香氢过氧化物或羰基化合物时的情况相同。这表明:聚苯乙烯砜经光照后荧光的淬灭和体系光氧化过程中产生了氢过氧化物或羰基化合物有关。这一方法适宜于对高聚物光氧化初始阶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
35.
Mg50Ni50非晶合金具有较高的初始放电容量(500mAh/g),有希望成为Ni-MH二次电池的负极合金材料。但较差的循环稳定性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为此,本研究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基于Mg侧进行元素替代,获得了四元Mg0.9-xTi0.1PdxNi(X=0.04-0.1)储氢合金。XRD和TEM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证实该系列合金仍为非晶态合金。本研究还发现,随着Pd含量的增加,腐蚀电流降低;合金的抗腐蚀能力提高。当Pd含量达到0.1的时候,Mg0.8Ti0.1Pd0.1Ni合金的耐蚀能力达到最大,其容量保持率也达到最高,经8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仍然保持在200mAh/g以上。 AB3型La-Mg-Ni储氢合金与Mg基合金类似之处在于:具有较高的初始放电容量但循环容量保持率较低。为此,本研究将AB3型La0.7Mg0.3Ni3.5合金与具有较高循环稳定性的AB2型Ti0.17Zr0.08V0.35Cr0.1Ni0.3合金相复合,获得新型AB3-AB2复相合金。XRD研究表明复合物中La0.7Mg0.3Ni3.5和Ti0.17Zr0.08V0.35Cr0.1Ni0.3仍旧保持原有结构。扫描电镜(SEM)研究发现,复合物颗粒的平均尺寸在50μm左右。由于Ti0.17Zr0.08V0.35Cr0.1Ni0.3相的防护,复合物的耐腐蚀能力及1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62.3%)得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6.
The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ZnO hollow spheres is successfully achieved through a facile solvothermal method using a Keggin-type silicotungstic acid(H_4 Si(W_3 O_(10))_4:HSW) as structure directing agent.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se hollow spheres is proposed based on a variety of controlled experiments. In addition, Au nanoparticles are loaded onto the surface of ZnO hollow spheres. It is found that the Au-loaded ZnO(Au/ZnO) composites exhibit greatly enhanced activity on oxidizing Rhodamine B(Rh B) under simulated UV o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compared to the pristine ZnO hollow spheres. The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Au/ZnO heterostructures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enhanced optical absorption and the accelerated sepa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 carriers. Moreover, the photocatalytic reaction mechanism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 analysis, photo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and photocatalytic evaluation.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significance to the synthesis of noble metal-semiconductor hybrids towards water purification.  相似文献   
37.
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及其衍生物具有优良的配位性能,在化学及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作为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双功能DTPA类配体对于研发DTPA类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具有重要的作用,制备符合不同要求的该类配体具有相当的难度.着重介绍双功能DTPA类配体的各种合成方法,并对不同的方法和路线优缺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8.
采用软模板法,通过调变碳源甲醛和间苯二酚的摩尔比,制备了3种不同有序度的介孔碳;并以其为载体,采用超声辅助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u Co Ce/介孔碳催化剂;考察了孔道结构有序度对其催化合成气制低碳醇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N2吸附-脱附实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介孔碳有序度的提高,催化活性呈增加趋势.以高度有序的介孔碳作为载体时,低碳醇的时空收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849.96 mg·g-1cat·h-1和50.48%,醇产物中C2+OH比例达到90.31%.研究表明,孔道结构影响了活性金属在载体上的分布及存在状态.规整有序的二维六方直通孔结构有利于活性组分Cu Co的均匀分散并使其紧密结合,促进了二者之间的电子转移,进而有效抑制了碳链的持续增长,使催化剂的活性明显提高,并缩窄了醇产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39.
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饲料级硫酸盐中铜的方法,讨论了共存离子的干扰情况.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方法测定铜的特征浓度为0.019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0.24%,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9.2%-105.6%.被分析的饲料级硫酸盐中的共存离子对铜的测定基本无干扰.方法简便、快速,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合用于饲料级硫酸盐中微量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40.
以三氧化二铝陶瓷膜为载体,以钼酸根阴离子为模板离子,1-乙烯基咪唑为功能单体,1,6-二溴己烷为交联剂,采用表面印迹和接枝聚合方法制备了能选择性吸附Mo(Ⅵ)的新型印迹陶瓷膜(IIP-PVI/CM).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分析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陶瓷膜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当pH值范围为2~4时,IIP-PVI/CM具有良好吸附能力;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IIP-PVI/CM对Mo(Ⅵ)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模型;当pH=4.0和温度为30℃时,IIP-PVI/CM对Mo(Ⅵ)具有良好选择性,Mo(Ⅵ)对W(Ⅵ)的选择性系数高达7.48;动态吸附结果表明,IIP-PVI/CM对W(Ⅵ)和Mo(Ⅵ)的吸附饱和时间分别为24和47 min,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163和0.672 mmol/100 g,动态吸附时IIP-PVI/CM亦具有良好选择性;经9次吸附与解吸后,IIP-PVI/CM对Mo(Ⅵ)吸附容量仍可达到初始值的92%,再生和循环使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