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29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5 毫秒
31.
介绍了山东大学化学专业拔尖学生培养体系的建设,从学生选拔、培养模式及教学保障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化学专业拔尖学生培养及实施成效进行了全面总结,以探索化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和机制。  相似文献   
32.
惠晓峰  姚璇  马莹 《运筹与管理》2020,29(5):207-217
对比了我国贵金属期货市场推出夜盘交易制度前后流动性、波动性与联动性的变化,并研究了该交易制度带来的长期与短期不同的影响。首先,采用经过修正的流动性比率衡量市场流动性,并引入虚拟变量纳入回归模型,进一步研究夜盘交易对市场流动性的贡献;接下来,将每日收益率分解为隔夜收益率和日内收益率,通过建立EGARCH模型,分别考察夜盘交易对隔夜波动率和日内波动率长期与短期的影响;最后,通过建立VAR-BEKK-GARCH模型,从均值和方差两个层面研究了国内外贵金属期货市场间的联动性。研究发现:我国推出的夜盘交易制度显著提高了贵金属期货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了贵金属期货市场的波动性,尤其是降低了隔夜收益率的波动性,日内收益率的波动性并没有显著减弱;夜盘交易的推出同时增强了国内外期货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提升了我国贵金属期货市场对信息的吸收与传递效率。  相似文献   
33.
在平均场理论和两模近似下,通过观察布居数差随时间的演化,以及布居数差的平均随非线性相互作用参数的变化,研究了对称双势阱以及势阱问高频调制时Fermi超流气体在unitarity区域和Bose-Einstein凝聚区域的自俘获现象.给出了出现自俘获现象的边界条件;发现高频调制在一定调制范围内使自俘获现象更容易实现.最后研究了初值对自俘获的影响,发现初值的绝对值︳s(O)︳的增加更有利于自俘获的实现.  相似文献   
34.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学本科生的必修实验课,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开放模式进行改革探索,除加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训练外,通过综合性基础实验和开放实验模式,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35.
刘刚  张恒  马莹  宋其圣  苑世领 《化学教育》2020,41(14):42-46
以有机化合物的模板诱导沉积实验为例,介绍了蒙特卡洛模拟在分子模拟教学中的应用。本实验在有机化合物诱导沉积实验的基础上,将诱导沉积实验、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系统综合在一个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的同时,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有机分子聚集形貌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有机分子自组装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际上机操作,学生还能初步了解Dev-C++,RasMol等相关软件的使用,并加深学生对结构化学及计算化学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36.
包头矿碳酸钠焙烧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热重-差热、X射线衍射及化学及分析等方法,对包头矿添加15%碳酸钠焙烧反应进行了研究。在623-741K,稀土氟碳酸盐首先分解为REOF;在853-928K,稀土磷酸盐与碳酸钠反应分解为RE2O3,并生成Ca8Nd2(PO4)6O2。  相似文献   
37.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亚甲基蓝在不同氧化度的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动力学性质, 从微观角度讨论了亚甲基蓝由体相到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过程及主要作用机制, 并通过亚甲基蓝分子动力学性质解释了氧化石墨烯的氧化度和含氧官能团类型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吸附过程中, 亚甲基蓝主要受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氧官能团的静电作用, 以近似垂直氧化石墨烯表面的方向进入, 并以平行的方式吸附于氧化石墨烯表面; 亚甲基蓝不易脱离高氧化度氧化石墨烯的吸附位点; 吸附平衡过程中, 相对于低氧化度的氧化石墨烯, 高氧化度氧化石墨烯对亚甲基蓝的束缚性更强, 同时与亚甲基蓝间相互作用更强; 含氧官能团中的环氧基与亚甲基蓝间的作用势能更强, 且羟基能够与亚甲基蓝间形成氢键结构, 共同保障了亚甲基蓝吸附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8.
通过对陶器中酒类残留的检测分析,介绍了化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萃取、抽滤、离心、旋转蒸发等实验步骤提取酒的标志物——有机酸,并对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最后结合陶片的考古背景分析陶片的可能用途。该实验依托于考古化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面向化学、考古学等专业的学生开设,有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分析化学中样品分离和制备、液相色谱分析等基本概念与操作,并对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形成一定认识。  相似文献   
39.
“菠菜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大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但在教学中一直存在大量使用管制试剂、实验时间过长、实验步骤繁琐、分离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对菠菜叶色素分离的薄层色谱条件进行了系统探究,尝试采用了正己烷-无水乙醇、正己烷-正丁醇等多种试剂组合作为展开剂,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展开剂是体积比为10.0:1.0的正己烷-无水乙醇。采用正己烷-无水乙醇、正己烷-正丁醇作为洗脱剂进行柱色谱分离实验,最终分别得到了以硅胶为固定相、正己烷-无水乙醇为洗脱剂的梯度洗脱方案以及以中性氧化铝为固定相、正己烷-正丁醇为洗脱剂的梯度洗脱方案。该实验方案使用更友好的试剂,试剂用量少,实验耗时短,分离效果好。  相似文献   
40.
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硅胶为催化剂,利用微波技术优化改进“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和分析表征”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了微波功率、反应时间、原料配比等因素对最终产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实验条件:硅胶目数为100–200目,用量为0.25 g,反应时间60 s,反应温度70°C,微波功率500 W,乙酸酐与水杨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平均产率约为68.0%。与常规加热情况下乙酰水杨酸的制备相比,微波辅助合成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产品的产率高、杂质少、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将该微波实验引入大学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