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5篇
化学   164篇
晶体学   15篇
力学   35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28篇
物理学   1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陈文 《固体力学学报》2009,30(6):592-599
物理力学控制方程的基本解有源点奇异性.因而,传统的观点认为奇异基本解一般不能用做控制方程数值解的基函数;除非源点布置在物理域以外的虚假边界上,与物理边界上的配点分离.后者就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基本解方法的基本思路.与这些传统方法不同,文中直接使用基本解做为插值基函数,且源点和配点是同一组物理边界上的离散点.本项工作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源点奇异时的源点强度因子的存在性.利用待求问题控制方程的已知简单解,提出了一个计算源点强度因子的数值方法,并发现源点强度因子确实存在,且是一个有限值,其大小依赖于边界离散点的分布和边界条件类型.由此,文中提出了一个计算微分方程问题的新数值方法,称为奇异边界方法.该方法数学简单,编程容易,是一个真正的无网格方法.初步数值试验显示该方法精度高,收敛速度快.但有关该方法的数学物理基础还不是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242.
单扫描极谱法连续测定人发中的微量元素锌铁锰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提出在0.15mol/L乙二胺-7.5×10^-3mol/L三乙醇胺-2.5×10^-2mol/L硫氰酸钾底液中单扫描极谱法测定锌、铁、锰,续加硫酸(0.3mol/L)测定铜的方法,峰电位分别为-1.42V,-1.63V,-1.71V,-0.48V(vs.SCE),线性范围:0.05~1.4μg/mLMn,0.04~1μg/mLCu,最低检出浓度.03,0.05,0.02,0.04μg/mLM  相似文献   
243.
本文研究了xPMnS-(1-x)PZN四元系压电陶瓷的极化性能、谐振频率附近的介电性能及谐振频率温度稳定性.结果表明,xPMnS-(1-x)PZN陶瓷中以取向极化为主,具有很好的谐振频率温度稳定性.组成为x=0.6时,xPMnS-(1-x)PZN陶瓷具有最好的综合压电性能,可用于在谐振频率附近应用的水声换能器.  相似文献   
244.
单扫描极谱法测定土壤、蔬菜、水样中痕量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三电极系统,在0.08mol/L盐酸条件下,利用氟对锆(-水杨基荧光酮(SAF)-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三元络合体系的竞争抑制,用单扫描极谱法测定多样品中的痕量氟。最佳底液条件是:0.8mg/LZr(-1.4×10-4mol/L(SAF)-8.0×10-6mol/L(CTMAB)。其起始电位为-0.25V,峰电位在-0.65V(vs.SCE)左右,测氟的线性范围为40~640μg/L。检出限为2.0μg/L。本方法具有反应快、重现性好、检测灵敏、选择性好、操作方便的特点。本法适用于土壤,水样及蔬菜中微量氟的测定。用单扫描极谱法研究了氟的极谱行为,证明了该波为不可逆还原吸附波,讨论了电极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45.
采用热注入方法成功合成了六方纤锌矿结构Cu2ZnSnS4(CZTS)量子点,并使用XRD和TEM对其晶体结构表征,采用UV-vis光谱测量不同尺寸CZTS量子点的光学禁带宽度.发现基于具有1.81 eV带隙的6.7 nm CZTS量子点组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6.5;,与基于spiro-MeOTAD的器件相当(8.0;).量子转换效率图谱显示在波长680 nm处量子转换效应有明显提升,提高了器件的短路电流和光电转换效率.本研究结果为组装简单廉价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246.
陈文  刘琦  赵春霞  周静 《化学学报》2006,64(19):1969-1973
以三嵌段化合物P123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无机硅源合成了有序介孔分子筛SBA-15. 选择Tb(DBM)3phen为客体, 纳米级介孔分子筛为主体, 在氯仿中进行分子组装, 制备具有强发光性能的超分子纳米复合材料Tb(DBM)3phen/APTES-SBA-15. 采用XRD, HRTEM, N2吸附/脱附, FTIR和荧光光谱分析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47.
用高温合成法制备出硫酸钙复盐Na4Ca(SO4)3,利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等现代测试仪器研究了该复盐的反应历程。研究结果表明,其反应过程按CaSO4+Na2SO4→(Na0.8Ca0.1)2SO4→Na4Ca(SO4)3进行。Na4Ca(SO4)3为高温稳定相,其最佳合成温度为800 ℃~1 100 ℃。育晶温度及时间对复盐形貌有明显影响,在1 000 ℃保温2 h后转到945 ℃育晶5 h,晶体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248.
周静  赵然  陈文 《物理学报》2006,55(6):2815-2819
研究了xPMnS-(1-x)PZN 四元系压电陶瓷的相变特征,分析了组成变化对材料相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xPMnS-(1-x)PZN陶瓷具有弥散性相变特点,在相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介电热滞.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弥散相变的原因是由于不同B位原子与周围氧原子成键强度不同所致.当x值较大(或较小)时具有弛豫铁电体特征,相变弥散性较强;当组成位于x=0.4附近时具有正常-弛豫铁电体特征,相变的弥散性较弱. 关键词: xPMnS-(1-x)PZN 弥散相变 介电热滞  相似文献   
249.
用单扫描极谱法研究了辛硫磷的电化学行为。在pH 6.7的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中,辛硫磷对达旦黄与吐温-80的络合吸附波具有抑制作用,据此建立了间接测定辛硫磷的方法。辛硫磷的质量浓度在0.009 4~28.22mg·L-1范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008 6mg·L-1。方法应用于谷物样品和土壤样品中辛硫磷的测定,测得回收率在94.6%~105%之间。  相似文献   
250.
The subwavelength confinement feature of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 allows plasmonic nanostructures to be functionalized as powerful platforms for detecting various molecular analytes as well as weak processes with nanoscale spatial resolution.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this field of research is to lower the absolute limit-of-detection(LOD)of LSPR-based sensors. This involves the improvement of(i) the figure-of-merit associated wi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size, shape and interparticle arrangement and,(ii) the spectral resolution. The latter involves advanced target identific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techniques. By highlighting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LOD,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recent progress of LSPR sensing based on different schemes including 1) refractometric sensing realized by observing target-induced refractive index changes, 2) plasmon rulers based on target-induced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coupled plasmonic structures, 3) other relevant LSPR-based sensing schemes including chiral plasmonics,nanoparticle growth, and optomechanics. The ultimate LOD and the future trends of these LSPR-based sensing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