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468篇
化学   762篇
晶体学   21篇
力学   148篇
综合类   49篇
数学   254篇
物理学   60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以氮氧自由基为配体,合成了2例未见文献报道的氮氧自由基-稀土配合物[Dy(hfac)3(NIT-C3H5)(H2O)]与[Dy(hfac)3(NIT-C3H5)]n(hfac=六氟乙酰丙酮,NIT-C3H5=2-环丙烷基-4,4,5,5-四甲基-2-咪唑啉-3-氧化-1-氧基自由基)。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单核结构,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2为一维结构,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交流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2虚部表现出频率依赖,这表明配合物2是单链磁体。  相似文献   
102.
3,5-二胺基苯甲酰胺与4,6-二烷氧基-1,3-苯二甲酰氯经缩合反应合成了两个新型的长链芳香酰胺聚合物,其结构经1H NMR,IR和GPC表征。  相似文献   
103.
以5-氨基间苯二酚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2个新型的含寡聚乙二醇链的苄醚树状化合物———3,5-二-{2-[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苯氨基甲酸叔丁酯(4)和3,5-二-{3,5-二-{2-[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苄氧基}-苯氨基甲酸叔丁酯(7),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ESI-HR-MS表征。利用UV-vis光谱研究了4和7的溶液性质,结果表明4和7有热敏感性,其浊点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4.
基于绝缘微堆技术的直线加速器由于其能够实现较高的粒子加速梯度,尤其在质子加速及肿瘤治疗领域的优势得到高度关注。目前该种加速器处于研发阶段,有一系列技术和工程问题有待解决。介绍了课题组在过去的两年里围绕建立一台1 MeV质子注入器原型样机在固态脉冲功率系统、绝缘微堆及质子束源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实现了耐压梯度接近20 MV/m的环形绝缘微堆样品,样品内径30 mm,外径50mm,厚度15mm,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固态脉冲功率系统实现了光导开关多路稳定工作模式,开关直流偏置耐压达到20kV,采用激光二极管触发同步系统在15路同步时实现了低于1ns的抖动,输出300kV的电压脉冲,输出电压脉冲宽度10ns;进行了低能质子加速束流动力学的初步分析和模拟工作,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微堆结构可以实现质子束的有效加速和传输。  相似文献   
105.
砂尘浓度指标严重影响砂尘风洞试验效果;在大型砂尘风洞中准确的测量及有效的控制砂尘浓度是砂尘风洞设备研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针对动态试验工况环境中浓度传感器标定的问题,分析了浓度测量时标定参数与风速和浓度的关系,使用模型树算法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此模型来预测各种动态情况下的标定参数;针对复杂环境下浓度动态控制问题,采用专家PID算法,提出了多回路控制系统结构和专家规则;工程实践表明该测量和控制方法满足了动态试验环境的需求,取得了良好效果;模型树算法和专家PID系统能有效的解决动态工况下砂尘浓度的测量与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6.
毛赫南  王晓工 《物理化学学报》2022,38(4):2004025-52
氧化石墨烯(GO)片的基面和边缘上存在大量的含氧官能团,能很好地分散在水中,因而具有很好的加工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较高浓度范围下,GO水分散液中存在着强烈的竞争性相互作用,从而对流变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在本文中,通过稳态、动态等流变实验以及理论分析,研究了pH值、温度和不同的有机溶剂对GO分散液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pH值、适当增加温度以及加入吡啶均可促进GO水分散液从粘弹性液体到凝胶态的转变。利用DLVO (Deryagin-Landau-Verwey-Overbeek)理论,探讨了GO片之间的范德华作用力以及双电层排斥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流变性能的影响。通过群体平衡模型(PBE)分析了GO分散液的屈服应力与体积分数的正相关关系。同时,通过蠕变和松弛实验发现,高浓度的GO分散液中结构变化及流变行为在很多方面与高聚物相似,利用Poyting-Thomson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其粘弹性行为。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复杂的GO分散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陈炎  黄聪灵  江薰垣  陈志廷  王刚  万凯  唐雪妹 《色谱》2022,40(7):634-643
以全新手性杀虫剂唑虫酯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手性色谱柱和优化流动相比例,建立了唑虫酯及其氧化代谢物异构体的拆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同时测定小白菜和蕹菜中唑虫酯及其氧化产物手性异构体的分析方法。以纤维素-三(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共价键合手性柱(Chiral INC)(250 mm×4.6 mm, 5 μm)为分析柱,乙腈和2 mmol/L甲酸铵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在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唑虫酯4个异构体分离度分别为1.63、2.83和1.74,唑虫酯氧化产物异构体分离度为5.82。通过衍生化的方法进一步确定出峰顺序为RS-唑虫酯、SS-唑虫酯、RR-唑虫酯、SR-唑虫酯、S-唑虫酯氧化产物和R-唑虫酯氧化产物。唑虫酯和其氧化产物的手性异构体分别在1.25~1250 μg/L和2.5~2500 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大于0.99。在蕹菜和小白菜样品中同时添加唑虫酯和唑虫酯氧化产物消旋体进行添加回收试验,添加水平为1、20、400 μg/kg(即唑虫酯异构体为0.25、5、100 μg/kg;唑虫酯氧化代谢产物异构体为0.5、10、200 μg/kg),回收率为72.6%~110.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在9.4%以下,其中日内重复性的RSD在0.5%~9.4%之间;日间重复性的RSD在1.0%~8.6%之间,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精密度。该研究可为唑虫酯这一新型手性农药的环境行为研究及后续质量控制、药效评价等提供相应的分析技术,为新农药开发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8.
双金属有机骨架及其衍生物一方面具有单金属有机骨架孔道丰富、比表面积大、结构可调、活性位点丰富等特点,另一方面具有双组分与多孔结构之间的协同效应,因而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在储能、催化、分离、传感器、医药、气体存储等领域广泛应用。和单金属MOFs类似,双金属MOFs的导电性不佳、结构易坍塌,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通过对双金属MOFs进行热处理,易得到分布均匀的多孔碳@双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硒化物等衍生物,不仅保持了独特的多孔结构,而且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有利于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因此,本文从双金属MOFs中的主要金属离子入手,综述了双金属MOFs及其衍生物用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电化学储能器件的最新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双金属MOFs在电化学储能应用中的优势,并对其制备、作用机理和后处理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9.
以硝基异噁唑-3-烯氧化吲哚1作为基于给体和受体的3C合成子,与叔丁基酯-3-烯氧化吲哚2,在碱性催化剂DABCO催化下发生Michael加成环化反应,获得10个新颖的连续双季碳螺环氧化吲哚拼接异噁唑类化合物3a~3j,产率为57%~70%, dr值为4/1~9/1, 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并且经过单晶3f进一步确定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110.
针对35kV高温超导可控电抗器,设计开发了一套专门用于监控电抗器工作状态的数据采集系统。根据其工作环境,选择了检测所用探头的种类以及对应的配套设备;根据数据采集本身精准度的要求,完成了数据采集仪器的选型;对探头数量、排布进行了优化选择,针对其发热问题较为严重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控;利用Lab VIEW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人机交互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