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化学   227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18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53篇
物理学   1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上海光源储存环束流轨道联锁系统是加速器机器联锁保护系统(MPS)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日常供光和机器研究的需求,需要对束流位置测量系统前各Libera电子学输出的联锁信号进行标记,以区分联锁信号的先后顺序和误报的联锁信号,同时触发所有Libera电子学前锁存逐圈(TBT)数据。新的联锁系统将所有联锁信号通过光纤传输汇总至FPGA数据采集板卡进行甄别,并将该系统集成储存环EPICS控制系统中。实验室测试显示该系统能够能够分辨数十ns范围内模拟的联锁信号,同时输出特定的触发信号至对应的Libera电子学,表明该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2.
全连接网络作为深度学习中的一种典型结构,几乎在所有神经网络模型中均有出现。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中,光谱数据样本数量较少,但每个样本的维度高。导致了两个问题:将光谱直接输入网络,网络的参数量会十分庞大,训练模型需要更多的样本,否则模型容易进入过拟合状态;在输入网络前对光谱进行降维,虽解决了网络参数量过大的问题,但会丢失一部分信息,无法充分发挥网络的学习能力。针对近红外光谱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分组全连接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网络GFCN。该网络在传统的两层全连接网络的基础上,用若干个小的全连接层替代第一个全连接层,克服了直接输入光谱导致网络参数量过大的缺点。采用Tecator和IDRC2018数据集对该方法进行测试,同时与全连接网络FCN和偏最小二乘PLS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两个数据集上,GFCN预测效果均优于FCN和PLS。在只有少量样本参与建模的情况下,GFCN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预测效果。表明,GFCN可以用于近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并且适应样本较少的场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73.
研究观察了吲哚菁绿(ICG)对大鼠脑皮层血管近红外光谱学特性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的影响。实验中,将SD大鼠颞部开颅,暴露并标记大脑中动脉,给予动物尾静脉注射ICG溶液,应用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仪和OCT系统检测脑皮层血管反射光谱的动态变化和衰减系数的特征性变化。结果显示,ICG注射后,大脑中动脉的反射光谱在ICG的吸收峰(800nm)左右出现一个特异性的低反射峰并随时间而逐渐变化;在注射ICG 3min时,本特异性低反射峰值达到最强,反射光谱的特征性变化可以为实现最佳OCT图像效果提供时间点。此外,ICG注射后的脑动脉OCT信号衰减系数为24.692±1.471,明显高于未注射ICG时15.088±1.602(p<0.01)。实验结果说明ICG可以增加血管对近红外光的吸收,为增强血管的检测能力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无损监测血管病变、肿瘤血管新生及血液动力学变化提供一种可行性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4.
具有双陷波特性的超宽带天线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了一款基于共面波导馈电的小型化具有双陷波特性的超宽带天线,该天线的带宽在3~14 GHz内,电压驻波比(VSWR)小于2。在辐射贴片上通过开L型和半圆环缝隙实现了在3.3~3.7 GHz和5.150~5.825 GHz的双频段的陷波特性,抑制了802.16无线城域网和无线局域网对超宽带系统的干扰,在整个工作频段具有稳定的增益和良好的全向性。通过对天线模型进行加工制作并测量,测试结果表明:天线的带宽是3~14 GHz,在3.3~3.7 GHz和5.15~5.825 GHz频段内VSWR大于4,实现了天线的双陷波特性。该天线尺寸小、结构紧凑的特点,适合现代的无线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75.
崔志荣 《数学通讯》2012,(12):44-46
向量具有代数形式和几何形式的"双重身份",融数形于一体,因而把向量引入到高中教材后,为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本文所感兴趣的是让向量旋转起来处理一些几何问题.  相似文献   
76.
以硝酸铕、2-(4-氟代苯甲酰基)苯甲酸(HL)、1,10-菲咯啉(Phen)和三苯基氧膦(TPPO)合成了EuL3(H2O)6,EuL3Phen(H2O)4和EuL3(TPPO)(H2O)5三种固态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配合物进行了组分确定和结构表征。IR表明,2-(4-氟代苯甲酰基)苯甲酸与Eu3+形成配合物后,位于1 692 cm-1处羧基的νCO峰消失,2 500~3 200 cm-1处羧基的νO—H峰也消失,出现了羧酸盐特有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νas(CO-2))和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νs(CO-2)),且Δν(νas(CO-2)-νs(CO-2))与钠盐的Δν相近,说明羧酸根与Eu3+以对称双齿桥式配位。在1H NMR中,形成配合物后第一配体苯环上的质子峰变为宽峰且移向高场,Phen和TPPO中质子化学位移移向低场。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表明配合物EuL3(H2O)6,EuL3Phen(H2O)4和EuL3(TPPO)(H2O)5的最佳激发波长分别为353.0,355.0和357.0 nm;发射光谱均显示Eu3+离子的特征发射光谱,且表明Phen对Eu3+离子的荧光发射有明显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77.
NMR在天然产物选择性分离与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核磁共振(NMR)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工作将核磁共振技术作为选择性提取分离的监测手段,依据目标化合物的NMR谱学特征,以1H NMR监控和指导从植物体中寻找和得到二萜类化合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并运用多种核磁共振技术对分离得到的3种二萜类化合物(jolkinolide A、jolkinolide B和17-hydro-xyjolkinolide B)进行了结构解析.  相似文献   
78.
共面闭合断续节理岩体直剪强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节理面和岩桥各自的抗剪强度机制,引入法向变形协调条件,基于Mohr-Coulomb理论,推导了共面闭合断续节理岩体的直剪强度公式。模型试验发现,剪切破坏面以拉剪复合破坏为主,同时岩块中伴随大量的拉张微裂隙。试样的强度和变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全应力应变曲线主要经历了线弹性增长、节理面错动、次生裂纹起裂稳态扩展、节理面贯通破坏和残余强度5个阶段。对比发现,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桥面侧振引起的斜拉索非线性振动问题。基于Hamilton原理建立了拉索的非线性振动控制方程,并利用多尺度法得到了斜拉索振动方程的二阶近似解。通过具体算例分析了斜拉索面内一阶模态与面外一阶模态相互耦合发生内共振的可能性,讨论了拉索倾斜角对拉索振动的影响,比较了在零初始条件和非零初始条件下拉索振动响应的区别。研究发现:拉索内共振发生在一定的激励频率和激励幅值区域内;改变倾斜角度,会影响拉索发生内共振时激励频率区域的大小;初始条件的不同,拉索的振动形式会相差很大。  相似文献   
80.
疏水改性智能水凝胶P(NIPA-co-DiAB)的合成及其温敏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同谋 《应用化学》2010,27(6):637-641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和N,N-双烯丙基苄胺(DiAB)为共聚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表面活性剂、过硫酸铵(APS)-四甲基乙二胺(TMEDA)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采用自由胶束交联共聚法合成了疏水基团为芳香基的疏水改性温敏性智能水凝胶P(NIPA-co-DiAB)。研究了DiAB摩尔分数(x(DiAB))对水凝胶溶胀性能的影响。 在初始溶胀阶段,随着x(DiAB)由0增大至3%,P(NIPA-co-DiAB)水凝胶的溶胀行为由Fickian扩散转变为non-Fickian扩散。x(DiAB)分别为0、1%、2%和3%时,P(NIPA-co-DiAB)水凝胶的平衡溶胀率SR0在蒸馏水中分别为63.6、93.5、141.6和167.4,在0.01 mol/L SDS溶液中分别为63.1、71.0、59.0和77.5,在CTAB溶液中分别为37.6、42.2、44.1和60.0,在Triton X-100溶液中分别为30.9、49.4、68.5和88.3。 结果表明,P(NIPA-co-DiAB)水凝胶的(SR0)大于PNIPA水凝胶,且在蒸馏中比在0.01 mol/L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要大。 加入0.01 mol/L Triton X-100、CTAB或SDS后,PNIPA水凝胶的体积相变温度或较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由32.5 ℃分别增加至35.4、45.6和80 ℃。P(NIPA-co-DiAB)水凝胶的LCST由32.0~32.5 ℃分别增加至34.7~35.6 ℃、45.8~46.2 ℃和80 ℃。 加入表面活性剂能增加P(NIPA-co-DiAB)水凝胶的体积相变温度,高的体积相变温度与DiAB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