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2篇
化学   84篇
物理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本文在水溶液中以1:1HCOOH~HCOONa做自由基清除剂,Na_2SO_4做光还原产物Eu~(2+)沉淀剂,研究了杂质铁和含量变化对光还原分离铕的影响,并用紫外光谱证明了体系中是光反应生成的Fe和Ce~(4+)对发生氧化,致使Eu~(2+)光还原生成Eu~(2+)速度减慢,铕的收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荧光素主要用于生物细胞染色。本文合成了二氯荧光素二丙烯酸酯,并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紫外、荧光光谱进行表征,考察发现它对人体外培养肿瘤细胞L1210有很强的瞬时杀伤作用;对人体胃腺癌(SGC 7901)细胞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可用于鉴定蚕豆花粉细胞的生活力和生活状态。1 实验部分1 1 试剂与仪器荧光素(上海医药化工试剂采购供应站)、丙烯酸、氯化亚砜(A R)。细胞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提供。意大利1106型元素分析仪,NICOLETFT IR170SX型IR仪(KBr压片),FT Ac80型核磁共振仪,KOFLER熔点仪(温度计未校正)。1 2 …  相似文献   
13.
芦丁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了抗炎药物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和人血清白蛋白 (HSA)的相互作用。通过二者荧光光谱的变化 ,求得药物与白蛋白作用的形成常数。探讨了它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  相似文献   
14.
杨鲁勤  杨汝栋 《化学学报》1989,47(9):911-913
4-酰代双吡唑啉酮是一类新型β双酮多啮金属离子螯合剂和萃取剂, 其性能优于单吡唑啉酮, 本文继合成1,5-双(1'-萃基-3'-甲基-5'-氧代吡唑-4')-1,5-戊二酮(BPMPPD, H2A)后, 又合成了它和1,10-二氮杂菲(Phen, P)与稀土元素形成的三元固态配合物, 并对这些新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用镧系硝酸盐与1,6-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1,6-己二酮(1,H2L)和1,10-二氮杂菲(2, Phen)在乙醇-水溶液中, 于PH5-6时合成了12种新的固态配合物Ln2L3Phen2. 4H2O(Ln=Pr, Nd, Sm-Lu)。用元素分析、水份及配体分析、红外、紫外,质子核磁共振、荧光光谱和热分析鉴定了所有的配合物, 从而推测, 可能L是四啮配体,Phen是二啮配体。  相似文献   
16.
李小静  杨汝栋 《化学学报》1987,45(5):432-438
在紫外光(2537A)作用下,由Tb(ClO4)3-Na4P2O2-(NH4)2S2O8-HClO4体系中制得了焦磷酸铽(IV)的沉淀.研究了光助氧化的反应级数及影响沉淀中Tb(IV)/ΣTb比值的因素.报道了焦磷酸铽(IV的磁矩,热稳定性.红外光谱并分析了沉淀的组成Tb(IV)和Tb(III)混合物与其它镧系元素的分离因数.同时还对在酸性介质中生成焦磷酸铽(IV)配合物的吸收光谱,还原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苯甲基苯甲酰基吡唑酮;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缩氨基硫脲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有关水溶液中Pr(Ⅳ)和Tb(Ⅳ)化合物的制得虽曾有过报道,但往往是有争议的。近年来,苏联学者报道了水溶液中Pr(Ⅳ)和Tb(Ⅳ)与不饱和杂多酸形成络合物的研究。顾翼东等用"带同氧化"法从近中性溶液中获得了Pr(Ⅳ)和Ce(Ⅳ)的杂多核氧化物。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 4种茜素黄R稀土配合物 ,通过对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分析 ,确定它们的组成为 :Na[REL2 ]·2H2 O(RE =Sm ,Eu ,Tb ,Y ,NaHL =茜素黄R)。红外光谱表明 :配体以羧羰基的氧与稀土离子以单齿配位 ;配体的酚羟基离解 ,脱去质子后羟基氧与稀土离子配位 ;即酚氧和羧羰基的氧与稀土离子形成一个六元螯合环。配体的吸收峰 398nm在形成配合物后移于 35 1~ 35 5nm ,发生了较大位移 ,这说明稀土离子与配体成键 ;配合物IR在 4 15~ 4 35cm-1之间出现的新吸收峰归属为RE—O键的伸缩振动 ,佐证了配合物的形成 ;硝基中的氧和偶氮的氮原子未参与配位 ;IR还说明有两个水分子配位于稀土离子。紫外灯下可以看到Eu(Ⅲ )的配合物很强的红色荧光 ;荧光光谱测定 :Na[EuL2 ]·2H2 O有两个荧光发射峰分属于Eu的 5D0 → 7F1和5D0 → 7F2 跃迁。  相似文献   
20.
三角架结构席夫碱单核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以及配体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