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化学   47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得到了一个新的化合物[Pb2(L1)2(L2)2],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和单晶X-射线表征(H2L1为丁二羧酸阴离子,L2为邻菲啰啉衍生物)。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0.795 40(10)nm,b=2.649 0(3)nm,c=1.996 9(2)nm,β=99.784(2)°,V=4.1463(9)nm3,Z=4,R=0.038 0,wR=0.084 5。在该化合物中,丁二酸阴离子连接着铅原子形成一维链状结构。此外,链与链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使一维链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最后,N-H…29…29O氢键进一步地稳定了此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32.
茶树冻害鉴定是评价茶树抗逆性、指导茶园越冬管理的基础。茶树冻害鉴定的传统方法主要通过人工观察茶树叶片的冻害数量和冻害程度,存在准确率低,效率低,主观性强等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小波变换和可见光谱的茶树冻害程度评估框架。首先,采集了1 000张茶树受冻后的树冠图像,并且按照4∶1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并对训练集图像的冻害叶片进行标注。其次,采用Faster R-CNN网络对茶树的冻害叶片进行识别提取,并且分别选择了AlexNet、 VGG19和ResNet50三种特征提取器,选择鲁棒性最高的特征提取器作为主干网络。然后,将提取到的茶树冻害叶片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增强处理,从而得到了一张低频率和三张高频率的图像。将小波变换处理后的图像和未经小波变换处理的图像分别输入到VGG16、 SVM、 AlexNet、 ResNet50等网络对冻害叶片进行分级,比较四种网络的分类性能。根据冻害叶片的数量、冻害叶片的程度,不同冻害程度叶片的权重系数,对茶树受冻程度打分,从而对茶树整体的冻害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基于ResNet50的Faster R-CNN模型提取茶树冻害叶片的性能最好,其查准率...  相似文献   
33.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析了三种InSe/h-BN异质结的结构和电子性质.研究发现InSe/h-BN异质结具有间接带隙特点,并且价带顶和导带底的贡献均来自于InSe,差分电荷密度表明体系中没有明显的电荷交换.通过体系能带结构,我们发现h-BN层对单层InSe有着明显的调控效应.对比纯粹应变调控下单层的InSe的能带结构,发现h-BN对InSe能带结构的调控效应实际上是由InSe和h-BN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诱导的晶格应变引起的.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单层InSe沉积或生长在不同h-BN片上可以获得不同的晶格应变,实现对单层InSe能带结构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34.
低温冻害是茶园中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茶树叶片低温胁迫的定量监测对于评估茶园冻害程度和及时采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茶树低温胁迫的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观察和理化指标的测定,存在精度低、效率低和主观性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灾害后期的茶树管理。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的茶树冻害程度定量判断方法。首先,利用高光谱成像设备采集自然环境中茶树叶片在无冻害发生、冻害初期和冻害后期三个阶段的光谱数据,提取叶片的平均反射率;测定相应叶片中的相对电导率(REC)、叶绿素(SPAD)和丙二醛(MDA)等生理生化指标。其次,利用多元散射校正(MSC)、一阶导数(1-D)和平滑滤波(S-G)算法对采集的原始高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利用无信息变量消除(UVE)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SPA)算法筛选预处理后高光谱数据的特征波段。最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支持向量机(SVM)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REC、 SPAD和MDA含量的定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经MSC+1-D+S-G算法预处理的光谱曲线比原始光谱曲线的波峰和波谷更加突出,提高了光谱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有利于提高后期回归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从三方面研究了正己烷裂化反应的活性部位。首先从不同交换度的样品得出,当TPD谱图上不出现峰Ⅱ时,裂化活性很低,峰Ⅱ出现后,活性直线增加,此时交换度约为50%;其次,从不同阳离子合成的HZSM-5样品得出,峰Ⅱ的活性中心数与裂化活性密切相关;最后,考察了峰Ⅰ、峰Ⅱ的复盖度与裂化活性的关系,指出峰Ⅰ、峰Ⅱ对裂化活性的贡献分别为23%和74%。因此,认为正己烷裂化反应主要在与峰Ⅱ对应的强酸中心上进行。并且讨论了复盖度对产品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在不同条件下用各种硅改性剂对ZSM-5沸石分子筛进行改性,并将其用于催化乙苯歧化生成对二乙苯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合适条件下用SiCl_4对ZSM-5改性后,可以获得高性能形选催化剂。硅改性可以有效地消除催化剂外表面酸中心,并能对分子筛孔道进行微调。根据反应结果和反应物在催化剂中的扩散系数判断,当改性后催化剂的孔道半径与NaZSM-S沸石孔道半径相近时,其催化选择性最佳。  相似文献   
37.
以Hβ沸石为基础,通过TiO_2改性及硫酸铵处理制备了SO-TiO_2-Hβ-Al_2O_3催化剂,并由XRD、XPS、NH_3-TPD、FTIR及化学吸附等手段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对该催化剂表面性质、酸性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焙烧温度使SO-TiO2-Hβ-Al2O3的酸量大幅度增加,强酸比例增大,并产生部分增强酸中心。高强度的酸性中心中,以L酸中心为主;550℃焙烧的样品能使沸石表面上SO与TiO_2间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高温焙烧则使浓度下降;该催化剂明显促进了丙烯与异丙醇的醚化反应,丙烯转化率由8.0%增高到15.9%。关键词  相似文献   
38.
本文用色谱法考察了直接法合成并经不同条件高温水蒸汽处理过的HZSM-5分子筛催化剂对乙烯的作用;用微反研究了这些样品用于苯和乙烯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考察了这些性能与表面酸性质的关系并对水蒸汽处理条件和烷基化反应条件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9.
以组氨酸、甘氨酸为添加剂,采用电沉积方法制备出具有不同生长取向和形貌的CuBr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添加组氨酸后,CuBr晶体生长(111)优先取向大大削弱,导致形貌转变为片状结构聚集成平均直径为4μm的均匀微球.而甘氨酸添加剂对CuBr只有微弱的影响.另外对添加不同氨基酸电沉积制备CuBr晶体生长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0.
HZSM-5沸石分子筛上苯酚与甲醇的烷基化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n(PhOH)/n(CH3OH)=1,WGSV=0.5h-1,T=673K的反应条件下,研究了HZSM-5,HZSM-23和改性HZSM-5分子筛上苯酚与甲醇烷基化反应的规律.结果表明,分子筛外表面的酸中心对苯酚烷基化反应的贡献较大.用4-甲基喹啉使分子筛外表面的酸中心中毒后,影响反应产物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是分子筛的孔径.孔径较小的HZSM-23分子筛对提高芳香醚的选择性,抑制二甲酚的生成和提高对甲酚的选择性有利.间甲酚和二甲酚可以在HZSM-5沸石的孔道内生成,但在HZSM-23的孔道内受到抑制.用P2O5,MgO和Sb2O3对HZSM-5改性都可以提高芳香醚的选择性,降低甲酚和二甲酚的选择性.随着氧化物负载量的增加,邻甲酚选择性升高.适度的氧化物改性可以提高对甲酚的选择性,改性效果为Sb2O3>P2O5>Mg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