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6篇
  免费   688篇
  国内免费   1025篇
化学   1437篇
晶体学   52篇
力学   163篇
综合类   126篇
数学   488篇
物理学   141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5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6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提出一种新的手性分离技术双相(O/W)识别手性萃取. 研究了α-环己基扁桃酸对映体在D(L)-酒石酸异丁酯1,2-二氯乙烷有机相和β-环糊精衍生物水相萃取体系中的分配行为; 考察了β-环糊精衍生物种类和浓度、酒石酸酯构型和浓度、水相pH 值等因素对萃取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双相(O/W)识别手性萃取具有很强的手性分离能力, 羟丙基β-环糊精、羟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均对S-α-环己基扁桃酸对映体的识别能力大于对R-α-环己基扁桃酸对映体的识别能力, 其中以羟丙基β-环糊精的识别能力最强; 而D-酒石酸异丁酯的识别能力刚好相反; 在羟丙基β-环糊精和D-酒石酸异丁酯萃取体系中, α-环己基扁桃酸外消旋体一次萃取分离后, 水相中S-对映体e.e.%达到27.6%, R-和S-对映体的分配系数(kR和kS)分别为2.44和0.98, 分离因子(α)达2.49; 同时pH值和萃取剂浓度对手性分离能力有显著影响. 双相(O/W)识别手性萃取对外消旋体化合物的制备性分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2.
烯烃在HZSM-5分子筛上原位芳构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烯烃在ZSM-5分子筛上转化成芳烃的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反应,既包括聚合裂解反应,又包括氢转移、脱氢环化反应,同时也包括烷基转移和脱烷基等反应,对于这一复杂反应的机理研究较少.Vedrine等人[1]认为烯烃首先在酸性位上通过氢转移生成戊二烯正碳离子,接着环化以及扩环反应生成  相似文献   
113.
利用SAC/SAC-CI方法,使用D95++、6-311++g及cc-PVTZ等基组,对BH分子的基态(X1撞+)、第一简并激发态(A1装)及第二激发态(B1撞+)的平衡结构和谐振频率进行了优化计算.通过对三个基组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了cc-PVTZ基组为三个基组中的最优基组的结论;使用cc-PVTZ基组,利用SAC的GSUM(groupsumofoperators)方法对基态(X1撞+),SAC-CI的GSUM方法对激发态(A1装和B1撞+)进行单点能扫描计算,用正规方程组拟合Murrell-Sorbie函数,得到了相应电子态的完整势能函数;从得到的势能函数计算了与基态(X1撞+)、第一简并的激发态(A1装)和第二激发态(B1撞+)相对应的光谱常数(Be、琢e、棕e和棕e字e),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一致.其中基态、第一激发态与实验数据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14.
简要总结了我们在C=C及C=O双键低温加氢双金属催化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首先, 我们以环己烯加氢为探针反应, 证明了平行使用多种研究手段的重要性, 包括单晶表面的基础研究与DFT计算, 多晶表面的合成与表征,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测试等. 其次, 总结了双金属催化剂在其他加氢反应, 如丙烯醛C=O双键的选择性加氢, 苯的低温加氢, 以及乙炔的选择性加氢等反应中的应用. 最后, 讨论了利用金属碳化物代替贵金属Pt以减少双金属催化剂中Pt用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5.
The natural sex pheromone of the yellow rice borer, Scirpophaga incertulas is known to consist of 3 components: 16: Ald (Ⅰ), (Z)-9-16: Ald (Ⅱ) and (Z)-11-16: Ald (Ⅲ) by using single sex pheromone gland technique,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CC, GC-MS, EAG, micro-chemical reaction as well as field trapping tests. Analysis of single sex pheromone gland showed that the precise ratio of the 3 components is 18.8 (Ⅰ): 27.1 (Ⅱ): 54.1 (Ⅲ) (%). The septura lu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precise blending showed strong attractancy in the field trapping tests. Maximun catch of a trap was 45 males/ day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The average catch per day was 15.8 males.  相似文献   
116.
超临界反应条件下Y型分子筛催化剂失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苯烷基化过程中Y型分子筛催化剂的失活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条件下该催化剂的活性寿命比液相条件下长达四倍以上,借助色-质谱联用机分析两种操作的反应产物,发现含有多环物质,并且它们的种类和数量随条件而不同。根据热力学原理,建立了多环物在超蚧流体中的溶解模型,并以并四苯,并五苯和并六苯作为焦前物模拟物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17.
O引言 铀和钍燃料后处理广泛采用三丁基磷酸酯(TBP)作为萃取剂来分离铀和钍.然而在辐照下,TBP的降解产物二丁基磷酸酯(DBP)和一丁基磷酸酯(MBP)对裂变元素如锆和铌有较强的配位能力.  相似文献   
118.
单层分散型Pd/Ni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加氢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置换反应制备了Pd/Ni双金属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CO化学吸附和吸附H2的程序升温脱附对其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该催化剂对环己烯、苯乙烯和丙酮气相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发现,在这种催化剂中Pd原子单层分散在金属Ni的表面,因而该催化剂表现出比浸渍法制备的相同Pd含量的Pd/Ni-im和Pd/-γAl2O3催化剂更高的催化加氢活性.  相似文献   
119.
OUH体系的结构和分析势能函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密度泛涵B3LYP方法优化出了OUH分子的各种结构,确定了最稳定构型和离解能,以及它们的谐性力常数,并导出双原子分子UH,UO的Murrell-Sorbie势能函数及其光谱数据。采用多体项展式方法,导出OUH(X^4A')基态分子的分析势能函数,获得OUH(X^4A')体系的势能面,考察了这个势能函数的基本性质,正确地复现出OUH分子的平衡结构特征,结果表明:U+OH,O+UH,H+UO的反应均为无阈能的放热能反应。为进一步探讨OUH体系的反应动力学过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0.
An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thioantimonate(Ⅲ) [CH3(CH2)3NH3]2Sb4S7 1 with layered structure was synthesized by solvothermal method. 1 crystallizes in the triclinic system,space group P1 with a=7.0124(11),b=11.919(2),c=14.879(3),α=108.791(3),β=102.441(3),γ=92.846(2)o,V=1140.1(3)3,Mr=859.71,Z=2,Dc=2.504 g/cm3,μ =5.324 mm-1,F(000)=804,S=1.013,the final R=0.0297 and wR=0.0618 for 3534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σ(I). 1 consists of [C4H9NH3]+ cations and two-dimensional [Sb4S7]n2n- anion which is composed of three SbS3 trigonal pyramids and one SbS4 unit joined by sharing common corners. The anionic layers are stacke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c axis of the unit cell forming two-dimensional channels between the layers. The [C4H9NH3]+ cations interdigitate in a bilayer and reside in the 2D channels leading to a sandwich-like arrangement of the anion and 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