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2篇
化学   150篇
综合类   7篇
物理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分别合成了U(Ⅵ)和Th(Ⅳ)与双席夫碱N,N’-双[(1-苯基-3-甲基-5-氧-4吡唑啉基α-呋喃次甲基]邻苯二亚胺(HPMα FP)2pen形成的新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摩尔电导等方法测试,确定其组成为:[UO2(PMαFP)2pen]和[Th(PMαFP)2pen(NO3)2].对新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进行了表征.抗菌实验表明,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改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空气作氧化剂, 无需任何催化剂, 以甲醇作溶剂, 芳香醛与邻苯二胺反应一步合成苯并咪唑衍生物, 产率均超过69%, 产物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Ni(II)膜电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i(Ⅱ)离子可与聚8羟基喹啉、聚邻氨基酚、聚邻苯二胺和聚苯胺络合。聚合物-Ni(Ⅱ)膜电极的循环伏安图有明显的氧化还原蜂, 和彼此相似的电化学特性。聚8羟基喹啉膜(聚邻氨基酚, 聚邻苯二胺)可用以交换Ni(Ⅱ)与H~+离子和分离Ni(Ⅱ)、Co(Ⅱ)和Fe(Ⅱ)离子。  相似文献   
4.
自1938年Tsumaki报道犤1犦氧载体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犤2犦,只是理论研究居多。氧载体的氧合常数是氧载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测定是氧载体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用pH电位法测定氧载体的氧合常数已有研究报道犤2~4犦,作者在研究中发现,邻苯二胺合钴(o-Phdn-Co)配合物在固相和水溶液中与O2反应时表现出很大差异,其反应产物的组成比分别为液相配合物Co∶O2=2∶1,而固相配合物Co∶O2=1∶2,为究其成因和进行理论探讨,有必要先测定其氧合常数。由于o-Phdn-Co配合物的配位常数也未见文献…  相似文献   
5.
聚邻苯二胺修饰电极抗坏血酸氧化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聚邻苯二胺/抗坏血酸氧化酶生物传感器,用这种传感器测定人体血清中的抗坏血酸,线性范围在1.0×10^-4~2.5×10^-7mol/L之间,响应时间为7s,检测限为1.0×10^-8mol/L。该传感器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和响应时间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沙林酸印迹聚邻苯二胺纳米膜制备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电化学聚合法合成了对有机磷毒剂沙林具有特异识别的聚邻苯二胺(PPD)分子印迹纳米膜(iPPD).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证实了印迹效应的存在,并用循环伏安法(CV)、AFM、XPS进行了系统的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膜的膜厚约20 nm,膜的表面呈“石林”状,疏松多孔,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分子印迹主要影响聚合物的三维排列,而聚合物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改变.该种分子印迹纳米膜在选择性检测军用毒剂沙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徐文茹  张雷 《分析测试学报》2014,33(12):1334-1341
运用循环伏安法(CV)和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法分别研究了邻氨基酚(OAP)和邻苯二胺(OPD)在1 mol/L HCl溶液中单独聚合及二者共聚的电化学过程。OAP和OPD单独聚合及二者共聚时呈现出的不同电化学行为表明OAP和OPD发生了共聚反应。原位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在共聚过程中,OAP和OPD首先分别被氧化生成其相应的阳离子自由基,然后,OAP和OPD的阳离子自由基与溶液中的OPD和OAP单体或其阳离子自由基发生交互反应生成类苯胺和类吩嗪结构的二聚物/低聚物中间体,生成的中间体继续发生耦合反应生成OAP和OPD的共聚物,呈现出两个波长分别位于477 nm和419 nm处的吸收峰。并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共聚物的生成。进一步研究发现,OAP和OPD的共聚过程与溶液中OAP和OPD单体的浓度比有关。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灵敏测定酸性橙Ⅱ的伏安传感器方法。以酸性橙Ⅱ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和间苯二酚为功能单体,采用电聚合法在铂电极表面制备了酸性橙Ⅱ分子印迹传感器。以K3[Fe(CN)6]为电子传递媒介,采用差分脉冲法(DPV)和循环伏安法(CV)对传感器的识别性能进行研究,以甲醇-乙酸(7∶3)洗脱模板。研究表明:该印迹传感器对酸性橙Ⅱ分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灵敏度和稳定性。在1.0~100.0μg/L范围内,酸性橙Ⅱ的浓度与印迹传感器的响应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10μg/L。方法应用于饮料和啤酒中酸性橙Ⅱ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A facile procedure for the synthesis.of quinoxalines is being reported starting from benzil and 1,2-diaminobenzene. Thereactions were carried out catalyst-free, solvent-free and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conditions in high yield (84-98%) with short time (3-6 rain) and environmental benign, as well as convenient operation. The structures of all the compounds have been confirm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IR, 1H NMR, and/or 13C NMR, mass spectral data.  相似文献   
10.
提出在玻璃基体表面原位聚合沉积制备苯胺-邻苯二胺(An-oPD)共聚物薄膜的一种方法:分段控温法,即高温预聚(高水浴温度)、低温聚合(冰水浴)。该法可在缩短聚合反应时间的同时避免暴聚现象,提高成膜效率,所得共聚物薄膜形貌特征优异、膜厚均匀;该法可制得饱和厚度120 nm,电导率9.16×10-2S/cm的An-oPD共聚物薄膜,具有与均聚PAn薄膜不同的电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