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3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色散位移光纤中,研究了三阶色散影响下同相和反相二阶孤子之间的互作用,分析了同相和反相二阶孤子对衰变后时域波形和频域频移的变化,发现三阶色散使二阶孤子分裂出一大一小两个不同振幅的基阶孤子,并彼此分离,但孤子对中心频率频移量却减小。通过采用非线性增益控制的方法可以有效抑制二阶孤子间的互作用,使孤子保型传输而不发生衰变。同时通过周期性改变三阶色散系数,可以减小三阶色散的不利影响,抑制孤子中心频率的频移,使孤子对不偏离原来时间槽,稳定孤子传输。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谱共轭技术用于补偿光纤色散和非线性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超高斯脉冲的数值计算表明,谱共轭技术(SPC)较时域相位共轭技术(TPC)能更好地恢复波形失真。为了弥补SPC不能补偿脉冲内拉曼散射的缺点,提出将SPC和TPC结合使用的方法。将其作用于光孤子串脉冲,不仅进一步优化了整形效果,而且还能有效抑制孤子自频移。  相似文献   
3.
邬毅  杨懿  龙兰  王蕾 《数学杂志》2015,35(5):1197-1200
本文研究了两个典型Diophantus方程在实二次域中整数解的问题.利用二次域中的理论和二次代数整数环中算术基本定理,得到了该类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在实二次域中的所有整数解的相关结论,推广了文献[1]和[2]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乙酸乙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涂料、粘合剂和塑料及石化等工业生产,但作为一种主要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其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催化燃烧的方法进行净化处理,但该方法存在催化剂价格昂贵和能耗高的问题,迫切需要开发活性高、稳定性好、成本低及能耗小的催化新方法和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利用简单的化学还原沉积法将 Cu2O纳米球和 Ag纳米颗粒均匀包裹在十面体 BiVO4表面,成功构建了一种具有高效电荷载流子分离/转移特性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Ag-Cu2O/BiVO4。Ag-Cu2O/BiVO4在可见光下光催化CO2还原为CO的产率可达5.37 μmol·g-1·h-1,分别是纯 BiVO4和 Cu2O的 35.80倍和 6.30倍。通过 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光致发光(PL)光谱、瞬态光电流响应(TPC)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 Ag-Cu2O/BiVO4的晶体结构、形貌、组成、能带结构和吸光能力等进行了系统表征分析,并提出了其光催化体系还原CO2的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6.
不等式约束二次规划的一新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献[1]提出了一般等式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一种求解途径.文献[2]应用这一途径给出了等式约束二次规划问题的一种算法,本文在文献[1]和[2]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约束二次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算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简单的化学还原沉积法将Cu2O纳米球和Ag纳米颗粒均匀包裹在十面体BiVO4表面,成功构建了一种具有高效电荷载流子分离/转移特性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Ag-Cu2O/BiVO4。Ag-Cu2O/BiVO4在可见光下光催化CO2还原为CO的产率可达5.37 μmol·g-1·h-1,分别是纯BiVO4和Cu2O的35.8倍和6.25倍。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光致发光(PL)光谱、瞬态光电流响应(TPC)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Ag-Cu2O/BiVO4的晶体结构、形貌、组成、能带结构和吸光能力等进行了系统表征分析,并提出了其光催化体系还原CO2的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8.
离散时间单部件可修系统瞬时可用度的渐近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离散时间下修理有延迟的单部件可修系统,研究了有限时间约束下的系统瞬时可用度模型.证明了该系统瞬时可用度的渐近稳定性,并得到了系统稳态可用度的表达式.结果表明系统瞬时可用度的稳定性对离散时间系统和连续时间系统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说明了离散时间下瞬时可用度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也加强了研究有限时间段内系统瞬时可用度波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