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黄土磁颗粒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运用岩石磁学方法,对各地黄土和古土壤样品进行低温磁化率、频率磁化率和低温剩磁退磁的研究,证明了黄土中的磁颗以顺磁(单畴和多畴,即>0.03μm)为特点,而古土壤以超顺磁(<0.03μm)为主要特征.黄土中的磁铁矿相对含量(占天然剩磁强度的百分比)比古土壤高,黄土频率磁化率的波谷、波峰分别与剖面黄土和古土壤的风化或土壤化程度相关,说明在黄土形成古土壤的成土过程中,是由于许多细小铁磁性矿物(磁赤铁矿和磁铁矿)生成,使其磁化率增高.这些细小铁磁性矿物的含量反映了古气候温湿程度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2.
中国黄土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根据我国黄土与古土壤的风化指数、等温剩余磁化强度和孢粉的变化,可以肯定黄土是冰期形成的,古土壤是间冰期形成的,而且这种冷一暖气候的循环变化,在中国黄土区发生过23次。古气候变化界线的古地磁年代、古土壤的热释光年代同终止点(termination)的平均年代值基本一致,表明黄土中的古气候记录和深海岩芯V28—239的氧同位素气候期,能很好地对比起来。因此,可以认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洛川和西安附近的黄土-古土壤系列,不但可以作为我国的标准古气候地层系列,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典型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黄土磁学性质与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对陕西渭南黄土剖面古土壤层位S8和黄土层位L8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确定中国黄土和古土壤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赤铁矿是次要矿物,对剩余磁性贡献较小。磁性质不稳定的磁赤铁矿存在于黄土和古土壤中。但不影响剩磁稳定性。稳定的天然剩磁载体主要是磁铁矿,而不是赤铁矿。磁性矿物的粒度是以准单畴(PSD)为主。古土壤到黄土之间过渡带磁性矿物的矫顽力、剩磁矫顽力和饱和剩余磁化强度的变化为渐变过程。这一过渡带记录的气候由温暖逐渐变为干冷。  相似文献   

4.
末次冰期以来塔里木盆地沙漠、黄土的沉积环境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论述了诱发塔里木盆地沙漠及南缘亚砂土和黄土的搬运、沉积,至少在末冰冰期初,即已由现代本区盛行的NE和NW风系所奠定,在此风系作用下沉积的沙漠、亚砂土和黄土未有显著变化。其间,盆地虽多经流水作用,但并未能够改变沙漠及其以南的亚砂土、黄土存在的基本格局。风成相和流水相地层中的古气候证据揭示,末次冰期以来本区沙漠与黄土沉积主要是在连续干旱的气候环境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二、精密度的比较 3.多个总体方差的检验如果有m≥3个总体,各自服从正态分布,由m个总体中分别抽取容量为n_1,n_2,…,n_m的样本,各样本的方差为S_1~2,S_2~2,……,S_m~2。检验这些样本的方差有两种方法: (1) F检验法在m个方差中,挑选出最大和最小方差,取其比值,即F=S_(max)~2/S_(min)~2再进行F检验(见两个总体方差检验),如果在显著性水平a下,F值小于F临界值,S_(max)~2与S_(min)~2无显著性差异,其他样本的方差也无显著性差异。 (2) 柯奇拉 (Cochran)检验法当n_1=n_2=…=n_m时,可用柯奇拉法检验多个样本的方差,柯奇拉检验法使用的统计量为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土壤磁化率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通过对全国166个现代表层土壤样品的磁化率分析,发现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土壤磁化率是随年均温、年均降水量的增高而增高的。而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土壤磁化率是随年均温、年均降水量的增高而降低的(其临界范围大致在年均温15℃左右、年均降水量1100 mm左右)。新疆及周边地区表层土壤磁化率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比较复杂。文中还建立了4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并对洛川坡头黄土剖面S_1—S_0的120个样品的磁化率值进行了古温度、古降水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7.
对于0.2Ma以来的黄土堆积物,其石英“自身成因~(10)Be”主要来源于源区初始~(10)Be,载带着源区侵蚀速率变化信息。中国洛川黄土剖面GL 47(L_1),GL83(L_2)两样品石英“自身成因~(10)Be”浓度分别为5×10~5原子/g,2.2×10~6原子/g。据此计算的源区侵蚀速率为:L_1期(10—90ka),ε_(BeL_1)=1.5×10~(-3)cm/a;L_2期(130—190k a),ε_(BeL_2)=3.8×10~(-4)cm/a。更深层位黄土石英“自身成因~(10)Be”研究可望用于黄土地层测年。  相似文献   

8.
全新世中国季风区西北缘沙漠演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在对区内几个全新世剖面研究的基础上,证明毛乌素沙漠和共和盆地沙区在最近一万年以来曾有过程度不同的6次固定成壤阶段,腾格里沙漠仅在最佳期被固定成壤。时间上风成砂与砂质古土壤波动交替、承袭穿时,空间上东侵西撤是我国季风区西北边缘沙漠演化的特有模式。  相似文献   

9.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的沉积地层、软体动物、有孔虫、介形类、孢粉与藻类分析鉴定及~(14)C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剖面上部近5m为全新世地层。本文论论了该地全新世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过程,区分出6个阶段。海面曾发生3次明显的升降变化及数次规模较小的波动,其中中全新世大西洋期为高于现今海面的高海面时期。  相似文献   

10.
用电泳法在厚度为5 mm×10 mm×0.5 mm的YBa2Cu3O7-δ上沉积厚约70 μm的 La0.8Te0.2MnO3 形成La0.8Te0.2MnO3/YBa2Cu3O7-δ (F/S)双层结构.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双层结构剖面的形貌, 采用标准的四引线法测量YBa2Cu3O7-δ层的电阻特性. 在F/S双层结构中通入1 mA的注入电流, 无论电流从S层流入F层( Iinj), 或者电流从F层流入S层(-Iinj), 正常电阻均比未加注入电流时的电阻低; 超导转变温度均比未加注入电流的转变温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