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环氧氯丙烷和NaHSO_3为原料,Na_2SO_3为引发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为络合增效剂,经酸催化开环反应合成了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中间体3-氯-2-羟基丙磺酸钠,然后在弱酸性条件下与胍胶通过醚化反应制备了磺酸基羟丙基胍胶,其结构经IR表征。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合成配方和条件的最优结果,研究了反应温度、pH、改性胍胶浓度对成胶后凝胶的表观粘度影响,并测试了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凝胶和对应稀溶液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氧氯化锆可有效交联改性胍胶,在pH为6、温度为70℃、改性胍胶浓度为0.6%的条件下制备的凝胶具有剪切变稀性质以及较好的粘弹性。  相似文献   

2.
乙丙三元胶的功能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马来酸二丁酯(DBM)对乙丙三元胶(EPDM)进行了功能化,在烃链上导入极性基团,以改善EPDM与含极性基团聚合物的相容性.红外光谱表明功能化反应确已发生.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SR)研究了热引发的机理,产物的功能化率由皂化水解反应测定;产物交联程度由凝胶量间接表征;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表征产物的分子量分布。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用量和引发剂用量等对产物功能化率和凝胶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粘度法研究了柠檬酸铝(AlCit)与部分水解取丙烯酰胺(HPAM)胶态分散凝胶体系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胶态分散凝胶体系的交联反应是一级反应。并推导出胶态分散凝胶体系的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4.
范青华 《有机化学》2009,29(8):1305-1306
有机凝胶因具有独特的微观自组装结构, 已成为超分子化学和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树状分子凝胶综合了有机小分子凝胶和聚合物凝胶的优点, 近年来得到了科学家的重点关注. 虽然树状分子凝胶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但报道的体系中均含有酰胺基团等典型的氢键识别位点, 且一般树状分子代数较低. 因此, 如何寻找不含传统凝胶化基团的树状分子凝胶体系是目前该领域面临的挑战. 最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范青华课题组发展了一类新颖的树状分子有机凝胶因子——外围多个间苯二甲酸二甲酯官能化的聚苯醚型树状分子. 研究发现, 此类树状分子不仅能够在多种芳香性溶剂中形成凝胶, 而且在多种极性溶剂, 甚至含水体系中也能形成稳定的凝胶, 最低临界成胶浓度达到1.8 mg/mL(相当于每个树状分子可以固定1.75×104个溶剂分子), 且高代数树状分子也能在多种溶剂体系中形成凝胶, 突破了文献中认为只有低代数树状分子才能有效成胶的限制. 树状分子外围芳香环之间的多重π-π堆积作用被证明是其成胶的主要驱动力. 这一研究结果为设计合成其他的不含传统凝胶化基团的新型有机凝胶分子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别通过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丁二酰亚胺(EDC/NHS)偶联反应和席夫碱-还原反应,并以高碘酸钠(NaIO4)为氧化交联剂,得到2种邻苯二酚接枝改性的壳聚糖基水凝胶组织胶黏剂(CHI-C和CCS)。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 H-NMR)、抗菌实验和黏结强度测试对壳聚糖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胶黏剂配比对其成胶性能和黏结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此种胶黏剂的成胶时间短,邻苯二酚基团和NaIO4含量的增加均有利于凝胶形成,CHI-C的最大黏结强度为40.42kPa,CCS的最大黏结强度为15.68kPa。两种壳聚糖衍生物均具有优良的抑菌性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海藻酸钠/黄原胶混合体系的相行为及其对海藻酸钠-钙离子凝胶化临界行为的影响.当海藻酸钠浓度为0.5 wt%时,随着黄原胶的添加,混合体系出现相容、相分离及液晶3种不同的相行为.与纯黄原胶溶液相比,海藻酸钠/黄原胶混合溶液在更低的黄原胶浓度下开始形成液晶,这是由于混合体系中相分离的发生导致了黄原胶有效浓度升高.利用葡萄糖酸内酯(GDL)在线酸化Ca-EDTA,释放钙离子,研究了不同钙离子引入量时(f=[Ca2+]/[COO-])混合体系的黏弹性.Winter-Chambon分析发现临界凝胶点(f gel)随黄原胶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相分离发生时,临界凝胶点急剧降低,当液晶结构形成后,临界凝胶点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比Winter-Chambon方法和临界凝胶点模量松弛法所测得的松弛临界指数(nw和nr),发现黄原胶的添加使海藻酸钠临界凝胶失去结构自相似性.相分离的发生导致临界凝胶结构排列更加致密,而液晶的出现使临界凝胶结构排列相对疏松.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 ,能够产生剪切稠化现象的体系为分散稳定的固 -液浓悬浮体 ,分散相 (固相 )体积分数 30 %~ 6 0 % [1~ 4] .最近 ,我们在研究固含量仅为 0 .0 3%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简称PHPA) /柠檬酸铝胶态分散凝胶体系流变性时 ,也发现了剪切稠化现象 .胶态分散凝胶( CDG)主要由交联剂在单个聚合物分子中通过内交联形成[5,6] ,形成条件是低聚合物质量分数 (一般为 0 .0 1 %~ 0 .1 2 % )和低交联剂 /聚合物质量比 (一般为 1∶ 2 0~ 1 0 0 ) .由于不能象常规凝胶一样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因而 CDG的分子结构状态介于常规聚合物凝胶和自由…  相似文献   

8.
阮科  赵振国  马季铭 《化学通报》2001,64(11):701-706
介绍了吸附胶团的结构特点、影响吸附胶团催化的一些因素和在固体表面上的固定化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催化作用。吸附胶团是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形成的缔合结构,它可以是吸附单层、双层、半球形、球形等。吸附胶团和利用接枝等技术在固体表面形成的不溶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可对某些反应起催化作用,有利于提高反应产率并使反应产物分离变得容易,这将使胶团催化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黄原胶以三价铬交联的水凝胶的脱水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黄原胶/三价铬水凝胶在70,80和90℃下的脱水行为进行了研究.脱水与凝胶的交联密度即参与交联反应的三价铬的含量有密切联系.突发脱水之后的过程可以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描述,反应速度常数随三价铬的浓度和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活化能为34.5kcal/mol.一价盐(NaCl)的含量对脱水过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胆固醇的新型小分子胶凝剂的合成与胶凝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敏  苗青  房喻 《物理化学学报》2013,29(9):2005-2012
设计合成了3种以丙二胺为连接臂(L)、苯环为A单元的A(LS)2型双胆固醇(S)类小分子胶凝剂: 化合物1(邻位), 化合物2(间位)和化合物3(对位), 考察了其在30种溶剂中的胶凝行为. 结果表明, 苯环取代位置的不同对化合物的胶凝性质有决定性影响. 就胶凝溶剂的数量来讲, 对位取代的化合物3的胶凝能力明显高于邻位和间位取代的化合物12. 此外, 化合物23可以形成5个室温胶凝体系, 且化合物3/二甲苯凝胶透明、柔韧,以至于可以形成超分子薄膜.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研究表明, 胶凝剂分子之间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在凝胶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X射线衍射(XRD)研究表明在化合物1/苯凝胶中, 胶凝剂分子聚集为六方堆积结构, 进而形成贯穿整个凝胶体系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