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在水热条件下,以2-(4-吡啶基)-1H-咪唑-4,5-二羧酸(H3PIDC)和1,10-菲咯啉衍生物为混合配体合成了2个镉(Ⅱ)配合物{[Cd3(HPIDC)3(DPPZ)3]·7H2O}n(1)和[Cd(HPIDC)(Imphen)(H2O)]2(2)(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Imphen=咪唑并[4,5-f][1,10]菲咯啉),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2分别为一维链状与零维结构。此外,2个配合物展示了优良的热稳定性及光致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2.
以2-4-(1H-咪唑-2-[4,5-f][1,10]菲咯啉基)苯氧乙酸(HPIMPHC)和2-2-(1H-咪唑-2-[4,5-f][1,10]菲咯啉基)苯氧乙酸(HOIMPHC)为配体,水热合成了2种新型配合物[Zn(PIMPHC)2]n(1)和{[Pb(OIMPHC)2]·4H2O}n(2)。配合物1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n;Zn(Ⅱ)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变形的八面体,形成2D网状结构。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Pb(Ⅱ)的配位数为7,配位构型为变形的五角双锥,形成2D网状结构。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3.
以6-甲基-2,3,5-吡啶三酸为配体和过渡金属盐反应,合成出2个新颖的金属配位聚合物{[Cu(Hmptc)(H2O)]·2H2O}n(1)和{Cd(Hmptc)(H2O)}n(2)(H3mptc=6-甲基-2,3,5-吡啶三酸)。配合物1存在具有四边形孔道的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的Cd(Ⅱ)中心通过Hmptc2-配体连接成为类似于笼状的二维层状结构,进一步由氢键相互作用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存在蓝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4.
以2-4-(1H-咪唑-2-[4,5-f] [1,10]菲咯啉基)苯氧乙酸(HPIMPHC)和2-2-(1H-咪唑-2-[4,5-f] [1,10]菲咯啉基)苯氧乙酸(HOIMPHC)为配体,水热合成了2种新型配合物[Zn(PIMPHC)2]n (1)和{[Pb(OIMPHC)2]·4H2O}n (2)。配合物1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n;Zn(Ⅱ)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变形的八面体,形成2D网状结构。配合物2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Pb(Ⅱ)的配位数为7,配位构型为变形的五角双锥,形成2D网状结构。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Cd(btaa)(phen)(CH3COO)]·H2O}n(1)和{[Ag2(btaa)(4,4-bpy)2](NO3)·2H2O}n(2)(Hbtaa=1H-苯并三氮唑-1-乙酸,phen=1,10-邻菲啰啉,4,4-bpy=4,4-联吡啶),采用单晶X-射线、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中的镉离子通过1H-苯并三氮唑-1-乙酸根桥连成一位螺旋链状结构。在配合物2中,银离子被4,4-联吡啶连接成一维链状结构,这些一维链通过1H-苯并三氮唑-1-乙酸根桥连以及Ag···Ag作用和π-π堆积连接成一维梯子状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化合物{[Cu2(Hpimdc)(4,4’-bpy)]·H2O}n1)和[Mn3(C8H7N2O42·6H2O]n2)(H3pimdc=2-丙基-4,5-咪唑二甲酸,4,4’-bpy=4,4’-联吡啶),并对2个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晶体结构和热稳定性分析。晶体结构分析发现化合物1之中的H3pimdc和4,4’-bpy交替与铜(Ⅰ)配位形成一维链线性铜(Ⅰ)配合物。沿a轴和(100)面去观察,2个一维链分子通过游离水连接而形成1个“U”型拓扑结构。而化合物2通过2-丙基-4,5-咪唑二甲酸链与锰(Ⅱ)连接为三维的网状结构。沿b轴方向,三维结构中存在交替的左/右手螺旋状二维结构。  相似文献   

7.
合成和表征了5个螺旋配位聚合物{[Cu(Hbpma)(H2O)4]2(SO4)3·3.5H2O}n (1)、{[Ni(Hbpma)(H2O)4]4(SO4)6·10.75H2O}n (2)、{[Mn(Hbpma)(H2O)4](SO4)1.5·3H2O}n (3)、{[Zn(Hbpma)(H2O)4]4(SO4)6·4H2O·4CH3OH}n (4)和{[Cu(Hbpma)2(H2O)2](SO4)2·9H2O}n (5), 其中bpma代表N,N'-双(3-吡啶甲基)胺。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4为一维链状结构, 配合物5为二维层状结构, 其中金属离子由质子化的bpma配体桥连。值得注意的是, 采取反-反式构象的柔性bpma配体使得配合物12为假螺旋链结构, 配合物34为螺旋链结构, 配合物5为螺旋层结构。同时研究了配合物的磁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2-丙基-4,5-咪唑二甲酸配体合成了2个新型锶和钡配合物,分别为[Sr(H2pimda)2(H2O)2]n (1)和{[Ba(H2pimda)2(H2O)3]H2O}n (2),(H3pimda=2-丙基-4,5-咪唑二甲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12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07 18(12) nm,b=1.319 13(12) nm,c=1.168 24(11)nm,β=98.477 0(10)°。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 空间群,晶胞参数:a=1.0316 0(10) nm,b=1.054 60(10) nm,c=1.098 11(11) nm,α=75.878 0(10)°,β=78.512 0(10)°,γ=84.399(2)°。并且研究了配合物1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法合成2种配合物[Pb2(ptcp)2(DDA)](NO32·2H2O(1)和[Co(ptcp)2(DDA)(H2O)]·0.5H2DDA·H2O(2)(ptcp=2-苯基-1H-1,3,7,8-四-氮杂环戊二烯并[l]菲,H2DDA=1,12-十二烷二酸),并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理论计算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配合物12分别呈现双核和单核结构,通过π-π和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和三维结构。此外,配合物1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质。利用Gaussian09W程序,采用B3LYP/LANL2DZ方法对配合物1进行自然键轨道(NBO)分析。结果表明配位原子与Pb(Ⅱ)离子之间存在明显的共价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6-甲基-2,3,5-吡啶三酸为配体和过渡金属盐反应,合成出2个新颖的金属配位聚合物{[Cu(Hmptc)(H2O)]·2H2O}n(1)和{Cd(Hmptc)(H2O)}n(2)(H3mptc=6-甲基-2,3,5-吡啶三酸)。配合物1存在具有四边形孔道的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的Cd(Ⅱ)中心通过Hmptc2-配体连接成为类似于笼状的二维层状结构,进一步由氢键相互作用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存在蓝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11.
王成云  汪大翚  冷桃花  俞庆森 《有机化学》2005,25(11):1473-1476
(S)-苯丙氨醇和原氯乙酸三乙酯作用得到的手性酰胺醇和手性噁唑啉分别与1,7-二氮-12-冠-4反应, 得到了两种手性N,N′-双支套索冠醚N,N′-二[(S)-N-(1-羟甲基-2-苯基乙基)乙酰胺-2]-1,7-二氮-12-冠-4 (1a)和N,N′-二[(S)-4-苄基-噁唑啉-2-亚甲基]-1,7-二氮-12-冠-4 (1b). 前者应用于D/L-肉碱的手性分离; 后者的铜配合物用于重氮醋酸酯对烯烃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  相似文献   

12.
李新生  葛健锋  孔黎春 《有机化学》2005,25(11):1487-1489
(1S,2S)-1,2-二苯基乙二胺和甲酰基二茂铁经缩合和还原两步反应, 以90%的产率合成了N,N'-二茂铁甲基-(1S,2S)-1,2-二苯基乙二胺, 并以其为配体催化烯烃的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 获得了较高的对映选择性(71%~86% ee).  相似文献   

13.
朱龙华  平磊  雷毅 《化学学报》2005,63(14):1293-1297
测量了N,N-二甲基乙酰胺(DMA)水溶液体系不同温度下全浓度范围的1H NMR数据, 对体系中的缔合情况进行了讨论, 应用化学缔合模型求得了各缔合平衡常数K和缔合平衡的ΔH. 结合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N-甲基乙酰胺(NMA)水溶液的研究结果, 发现酰胺自身结构和酰胺浓度是影响酰胺水溶液性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测定了系列β-氰乙基-α-=茂铁邻卤(氟、氯、溴、碘)代苄基醚的晶体结构, 描述并讨论了由卤原子变更所引起的分子结构差异。结果表明, 取代卤原子种类不同, 导致了该系列化合物分属于两种分子构型。  相似文献   

15.
缪伟  徐卫良  张治柳  马汝建  陈曙辉  李革 《有机化学》2007,27(10):1264-1267
以(S)-N-Boc焦谷氨酸乙酯为原料, 经DIBAL-H还原得到半缩醛, 然后经Wittig反应得到相应的烯烃, 最后氢化制得(S)-N-Boc-α-氨基庚二酸二(单)酯, 总收率为85.1%(二酯)和86.1%(单酯). 另外, 以(S)-N-Boc-哌啶-2-甲酸为原料经酯化和氧化得内酰胺, 然后经还原、Wittig反应、氢化得到(S)-N-Boc-α-氨基辛二酸二(单)酯, 总收率为72.5%(二酯)和72.4%(单酯). 产品用1H NMR, MS表征.  相似文献   

16.
单海霞  陆杨  李在均  李明  陶丽华  党渭铭 《化学学报》2010,68(10):1010-1016
设计合成6种采用不同1,3-二丁基咪唑阳离子和六氟磷酸(PF6-)或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TFSI-)阴离子的离子液体.以脂肪酶催化拆分1-苯乙醇为模型反应,分别考察介质、水含量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3-二异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D(i-C4)Im][PF6])离子液体介质中酶的活性和反应性明显高于其它离子液体和正己烷.因此,[D(i-C4)Im][PF6]被确定为反应介质.在最佳条件下,初始反应速率是1.93μmol?mg-1?min-1,1-苯乙醇的转化率达50%,对映体过量值eep99%,酶的半衰期为348h,酶重复使用10次后活性没有明显减少.此外,圆二色谱、内源荧光光谱和光学显微镜研究表明,酶在[D(i-C4)Im][PF6]中保温6d后氨基酸残基的裸露程度略有增加,但其二级结构仍保持稳定,且以天然的折叠球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7.
We present the measurements of quenching rate constants of CH(A~2△) radical by O_2, cyclo-C_6H_(12) and CS_2 molecules. The time-resolved spectra of emission CH(A~2△-X~2Π) was monitored. The measured quenching rate constants are as follows. k_q(O_2)=(2.8±0.5)×10~(-11) cm~3·molec~(-1)·s~(-1)k_q(cyclo-C_6H_(12))=(2.7±0.4)×10~(-10) cm~3·molec~(-1)·s~(-1)k_q(CS_2)=(4.0±0.6)×10~(-10) cm~3·molec~(-1)·s~(-1) The value of k_q(O_2)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works. The rate constants for quenching by cyclo-C_6H_(12) and CS_2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8.
The metastable molecule CS(a~3Π) has been obtain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reaction of He(2~3S) with CS_2 in a discharge-flow system The technique of fixed observation-point was used to obtained the quenching rate constants of CS(a~3Π) with various reagents CO_2, CS_2, ICl, H_2O, NOCl, CH_2Cl_2, CHF_2Cl and SF_6. Thc mechanism for quenching has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肖元晶  杨守宁  石炜  杨琍苹 《有机化学》2006,26(8):1103-1105
用手性(S,S)-Ru-TsDPEN催化剂不对称转移氢化α-亚胺酮化合物5-[(1,1-二甲基乙基)亚胺基]乙酰基-2-羟基苯甲酸甲酯(2)得光学纯β-氨基芳基乙醇类化合物(R)-5-[2-[(1,1-二甲基乙基)氨基]-1-羟乙基]-2-羟基苯甲酸甲酯(3), 再经一步还原反应即得(R)-(-)-沙丁胺醇. 对反应关键一步α-亚胺酮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ω-苯基-(2S)-N-叔丁氧羰基氨基酸乙酯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传勇  马汝建  荣国斌 《有机化学》2006,26(12):1692-1695
格氏试剂和N-叔丁氧羰基焦谷氨酸乙酯反应生成中间体ω-苯基-δ-氧代-(2S)-N-叔丁氧羰基氨基酸乙酯, 分别用对甲基苯磺酰肼和醋酸硼氢化钠结合的一锅法还原或Pd/C催化氢化还原中间体得到ω-苯基-(2S)-N-叔丁氧羰基氨基酸乙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