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揭示了鸣鸣蝉鸣声的变频特性,并给出了相应的动力学过程。每个单次叫声的前奏和尾声基本上是以主峰频率约4000Hz的基本音(BS)为主音的单音色声,其高潮声多数由5—8个变音节(VTS)“Wéi ying”组成的音变调声。VTS的变频过程由前混音、BS为主音的“Wéi”、中混音和BS的3—5倍频次音(IS_2)为主音的“Ying”组成。BS的1.5—2倍频次音(IS_1)为低强度伴音。变频过程中发音肌的收缩速率虽无明显变化,约220±25Hz,但颤动特性有明显差异,其准正弦和锯齿形颤动分别激发BS,IS_1和IS_2。腹部伴音的上、下运动速度分别平均约2.5—5cm/s和5cm/s。  相似文献   

2.
黑蝉(C.atrata Fabricius.)主发声器的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黑蝉主发声器(发音肌(SMc)和发声膜(SM))的动力学特性和调幅脉冲列(AMPT)的产生机制。SMc的动作过程为准简谐收缩运动,其无声和发声收缩运动的振幅分别约17.2和29.4μm,动态发声效率约17%。SM的无声运动为准简谐振动,振幅约7.81μm。SM的发声运动为复合振动,振幅约12.66μm。鸣声的每个单音节中的AMPT_(1,2,3)分别由SM上半部3条长肋的受激振动(V_(1,2,3))所产生。V_(1,2,3)的峰值分别比AMPT_(1,2,3)的第一高峰脉冲提前0.156ms。SM下半部膜结构主要是传输SMc的收缩运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黑蝉辅助发声器的动力学特性,揭示了发音肌收缩运动的颤动特性。音盖、鼓盖和褶膜的每个振动周期都由与每个单音节的调幅脉冲列(AMPT_(1-3))相对应的子振动(SGV_(a-b,c))组成。与背部振动相比较,SGV_(a-c)具有调音功能的副频带。连续鸣叫时共鸣腔内的气压变化和两侧气门的气流速度分别约7.94—15.88Pa和0.59—0.84cm~3/s,腹部运动时分别增大约7倍和2.6倍。发音肌收缩到临界发声状态产生颤动,同时激励发声膜和调声板-膜产生AMPT_(1-3)和SGV_(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