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荔枝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荔枝果肉及其核中K、Na、Ca、Zn、Cu、Fe,Cr和Mn元素的含量,对进一步研究荔枝中的微量元素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107例高龄老人头发锰铜锌铬微量元素含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7例70~80岁高龄老人作头发8种微量元素含量测定,测定结果以Mn,Cu,Zn,Cr与长寿地区广西巴马县老人作比较,结果表明本组是低Mn、高Cu、低Zn、高Cr,差异极为显著(P<0.001),符合非长寿地区低Mn的现状.本组与45~59岁,60~69岁二个年龄组比较,本组为高Mn、低Cu、低Zn、高Cr,差异均显著(P<0.05),表明本组微量元素组合优于70岁前老人.从本组男、女微量元素比较,女性表现为高Mn、高Sr、高Ca、低Cr、低Cu,说明老年女性在抗衰防衰方面优于老年男性.  相似文献   

3.
搜集了民间治疗糖尿病单味中草药多倒经验方,对其中疗效较好、常用于降糖作用的无花果叶等11种单味中草药水煎剂,进行了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无花呆时等11种单味中草药水煎剂中,均含有Fe、Cu、Zn、Sr、Mn、Cr、Li、Ca、Mg元素,其中微量元素Zn含量最高,常量元素Ca、Mg含量也普遍较高。揭示及时补充Zn和其它微量元素,将可能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道地中药中元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药中微量元素Fe、Cu、Zn、Mn、Sr含量与产地的关系,结果表明,产地是影响中药中元素含量差异,也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广州和化州两地区半边旗的25种元素,在检出的20种元素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Fe、Zn、Cu、Mn、Co、Mo、Ni、Cr、V,以Zn、Mn、Fe、Cu等元素含量较高,这为研究微量元素对半边旗的生长和抗癌作用的影响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用AAS法测定了康心羹中Ca、Mg、Cu、Zn、Fe、Mn、Cr、As、Pb等9种元素含量,用光度法测定了总蒽醌含量,结果表明,康心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独特疗效与微量元素的总蒽酯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云南药用菊科植物微量元素含量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论述了云南31种药用菊科植物微量元素含量的特征,含量变化为Fe〉Zn〉Cu〉Pb〉Cr和Fe〉Mn〉Cu〉Pb〉Ni。31种植物中Fe、Mn含量相对较高,Cr含量相对较低。用系统聚类法,根据欧氏距离,以3.018为分类阈值,被分为4组。叶下花、臭灵丹、狭叶免耳风各成一类,余下28种植物为一类。若以1.477为阀值分类,亚组Ⅳ可分为8组,其中组1-山紫苑、滇川还阳参、夏田菊、牛蒡;组2-双股箭、马兰  相似文献   

8.
磷块岩含化学元素22-24种。对磷块岩和围岩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比较,其中一些微量含量较高,若制成磷肥,Cr,Cu,Mn,Mo,As,Ni,Sr和V可通过食物链有益于人体健康,但U,Sr则可能带来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三个厂家生产的八珍益母丸中的8种人体必需元素Ca,Fe,Cu,Zn,Mn,Cr,i,Co的含量,结果表明,八珍益母丸所含微量元素与其药效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应用ICP-AES技术测定了Sr、Ca、Mg、P、Fe、Cu、Mn和Zn等8种生命元素在海带中的分布,发现三种分布模式:(1)Fe、Cu、Mn、Zn在叶状体末端和边缘、固着器末端含量高.其余部位含量低;(2)Sr和Ca的分布规律与第一类相似,但固着器基部高于固着器末端;(3)Mg和P均匀分布.Sr和Ca分布上的相似性提示了它们生理功能上的相似性.这些数据为研究微量元素在海带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苦藠别名小野蒜是食用地下鳞茎及嫩茎叶的野生蔬菜,属药食同源的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温中散结,宽胸通阳,祛湿止痢作用~([1,2]).在食疗方面有:(1)降脂作用,且性味辛温,能温阳散结,可用来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血脂症.(2)降低血压的奇妙作用,常食有通阳气、宽胸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微量元素研究取得了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微量元素医学的完整体系,形成了元素基础医学学派、元素形态分析学派和元素组学研究学派。微量元素知识普及、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图书出版、元素形态分析、微量元素组学等8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创微量元素组学研究,成功地破解了临床医学和中药传统理论中一系列关键问题,发现微量元素的双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植物类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祁俊生  徐辉碧 《分析化学》1998,26(11):1309-1314
尝试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探讨微量元素含量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对105味植物类中药42种微量元素测定数据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因子分析证实了一个10因子模型合理解释这些微量元素间的相关关系;样本聚类分析证明了105株中药合理地聚类成不同组;  相似文献   

14.
评进了当前中药徽量元素研究中的若干热点课题;1.微量元素与中药品种、产地的关系;2.微量元素与中药性味、归经,功效的关系;3.中药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4.中药内有机成分与微量元素的相互关系;5.微量元素对中西药配伍的影响;6.微量元素的毒副作用.共引用文献29篇.  相似文献   

15.
人体中有益元素的缺乏或有毒有害元素过量导致众多健康问题,微量元素在医学地质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医学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微量元素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程度也不断扩大和深入,该文综述了微量元素在医学地质中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风险评价,指出了微量元素研究的薄弱环节及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Eleven human hair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Chinese residents of Hong Kong for the study of hair trace elemental level and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Absolute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and Ge(Li) gamma-ray spectrometry were appli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race elemental level. All results are reported in parts per million except for sulfur and oxygen which are reported in percent. The trace element content of hair from a drug addict was found to be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other sampled people. Comparison of the normal concentrations of the trace elements of the Chinese residents of Hong Kong was made with those from people of various other national, socio-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s. It was found that together with a few other trace elements, Ni, Sr, Zr and Hg content of the Chinese Residents of Hong Kong show a higher level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sampled people.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中药微量元素研究活动。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微量元素是一切中药的基本成分;微量元素是中药有效药成分的核心组分;微量元素是中药性效量化的物质基础;微量元素是沟通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化学物理理论的桥梁。从中药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及中药微量元素与中药药效关系初探两个方面论述微量元素是一切中药的基本成分。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将银、硒、锗、锌、蜂产品、中药方剂、电气石、麦饭石等用纳米技术制成香囊(袋)的研究及其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115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经测试头发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发现中医不同的辩证分型中,徽量元素的缺乏或偏高各有不同的变化,提示在治疗上,除辩证外,可选择应用某微量元素含量高的同类中药进行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INAA was used to determine 32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21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and Ontario, Canada. The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determined in different layers of each soil, have been used for comparison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anadian and Chinese soils which developed from similar parent materials. This data can be useful to pedologists and geochemists to study the elemental behaviours and the influence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n soil formation. Effort is directed to applying a statistical factor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to these soils for possible use in future soil erosion and transport studies in China. From this study, four soil factors were resolved each for the Chinese and Canadian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