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Fe3+/Ba2+/Co2+/Zn2+/Cu2+在NH4HCO3-NH3·H2O和NaOH-Na2CO3体系中的热力学分析,得到各金属离子总浓度(cMe)与pH值的关系,确定了2种体系中5种离子完全共沉淀的pH值范围.结果表明:在NH4HCO3-NH3·H2O体系中,Co2+、Zn2+、Cu2+3种离子和氨的配位能力很强,其中Cu2+与氨的配位能力最强,在相同的pH值条件下,Cu2+沉淀困难,5种金属离子的完全共沉淀区域由Cu2+决定.在NaOH-Na2CO3体系中,随总碳浓度(cc)的增加,Ba、Co、Zn、Cu的溶解度都随之减小,当cc=1.0 mol·L-1时,各金属离子完全共沉淀的pH值范围为7.5~11.在两种体系中,Fe的溶解度都是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最终达到平衡.以NaOH-Na2CO3 为沉淀剂.在pH=10.0的条件下,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出了晶粒细小、粒度均匀的Y型纯相结构的平面六角铁氧体微粉.  相似文献   

2.
3d金属离子对H2O2氧化活性艳红的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H2O2氧化活性艳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七种3d金属离子的催化性能、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氧化降解动力学和催化作用机理.通过对pH值、氧化剂用量、金属离子浓度、温度的影响研究,确定了七种3d轨道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性能大小为:Fe^3+〉Cu^2+〉Co^2+〉Mn^2+〉Cr^3+〉Ni^2+〉Zn^2+.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该催化氧化反应的一级动力学模型,通过一级动力学模型求得各个金属离子的表观活化能,从活化能的大小得出受温度影响大小的顺序为:Cr^3+〉Mn^2+〉Co^2+〉Cu^2+〉Ni^2+〉Zn^2+〉Fe^3+.  相似文献   

3.
共沉淀法合成Zn掺杂Co2-Y平面六角铁氧体粉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 Me(Ba2+,Zn2+,Co2+,Fe3+)-CO32--NH3H2O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得到不同的总碳浓度(cc)和总氮浓度(cN)时各金属离子总浓度(e,t曲与pH值关系,由此确定4种金属离子共沉淀完全的pH值范围.热力学分析表明:以Na2CO3和NH3·HzO作沉淀剂,用共沉淀法合成Zn掺杂Co2-Y平面六角铁氧体粉时,体系pH值由Ba2+和Zn2+沉淀完全的酸度条件决定,而两者取决于cc和cN的相对关系;当Cc>1.000 mol·L-1、cN<0.100 mol·L-1时,控制pH值在8~12范围内,即町确保共沉淀完全.  相似文献   

4.
Me-NaHCO3-NH3-H2O体系和Me-NaOH-NaHCO3-H2O体系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Me(Fe2+,Ni2+,Cu2+,Zn2+)-NaHCO3-NH3-H2O体系以及Me-NaOH-NaHCO3-H2O体系的热力学分析,得到各金属离子总浓度cMe与pH值的关系,确定了2种体系的完全共沉淀区域.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Me-NaHCO3-NH3-H2O体系中,Ni2+,Cu2+,Zn2+这3种离子和氨的配位能力很强.当总碳的浓度cC=1 mol·L-1且总氮的浓度cN=0.01 mol·L-1时,在pH=7.5~11范围内可实现完全共沉淀:当cN=0.05 mol·L-1且cC=3 mol·L-1时,在pH=70.5时可实现完全沉淀,但共沉淀范围较窄,不利于铁氧体组分的精确控制.在Me-NaOH-NaHCO3-H2O体系中,共沉淀区域由cC决定,当cC=1 mol·L-1,pH=7.5~11时可实现完全共沉淀.  相似文献   

5.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288K时Mg^2+,K^+//Cl^-,B4O7^2--H2O四元体系的相平衡关系,测定该体系在288K时平衡液相的溶解度和密度.依据实验测定的平衡溶解度数据及对应的平衡固相,绘制了该四元体系的平衡相图以及其密度一组成图.研究结果表明,四元体系Mg^2+,K^+//Cl^-,B4O7^2--H2O288K时的固液相平衡实验中,有复盐KCl·MgCl2·6H2O生成,平衡相图中有3个共饱点,7条单变量曲线,5个结晶区,对应的平衡固相分别为MgB4O7·9H2O,K2B4O7·4H2O,KCl,MgCl2·6H2O,KCl·MgCl2·6H2O.简要讨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用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D-Glu.HCl)与LaCl3或NdCl3反应制备了Glu-La(Ⅲ)和Glu-Nd(Ⅲ)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配合物进行表征。研究了Glu及稀土配合物对O2^-·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Glu与La^3+、Nd^3+形成的配合物中Glu氨基上的N原子和仲羟基的O原子参与了配位,同时Cl^-也参与了配位。Glu和稀土氨基葡萄糖配合物对O2^-·均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配合物比Glu对O2^-·具有更强的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合成了水溶性中位-四[邻-(3-磺酸基丙氨基)苯基]卟啉和中位-四[对-(3-磺酸基丙氨基)苯基]卟啉及相应的金属(M=Fe^2+,Co^2+,Ni^2+,Cu^2+,Zn^2+)配合物。测定了以上卟啉衍生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和pH值的变化关系、卟啉与金属的配合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1,3-Diphenylisobenzofuran,DPBF)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姜黄素(Curcumin,CUR)在铜离子催化下产生的单线态氧(^1O2),其反应机理为姜黄素与溶液中的氧分子快速作用产生O2^·-和H2O2等活性氧物种,同时Cu^2+与姜黄素形成复合物,再与H2O2形成过氧化物过渡态,过氧化物进一步与H2O2发生类Haber-Weiss反应生成^1O2,且只有Cu^2+和Cu^+离子可催化姜黄素并产生^1O2.^1O2在1.37×10^-2~3.66×10^-7mol/L浓度范围内与荧光强度下降值△IF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12×10^-4mol/L。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组成为Bi2-xAgxSr2Co2O8-δ(x=0.0,0.4,0.8,略写为BAC-222)的层状钴氧化物陶瓷。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考察该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钴离子以Co^3+和Co^4+混合价态形式存在,nCo^4+/nCo^3+的比例随着Ag掺杂的量增加而增加。O1s光电子谱显示在所有样品中均存在点阵氧和吸附氧。热电性能测试结果显示,随着Ag掺杂量的增加,电导率显著增加而Seebeck系数几乎保持不变,Ag的引入极大的影响了BAC-222的电子输运性质,其功率因子在1123K时达到了1.23×10^-4W·m^-1·K^-2,是一种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热电材料。  相似文献   

10.
开发了反胶束模板-原位聚合纳米复合法制备聚苯胺(PANI)/Ce(OH)3-Pr2O3·3H2O/石墨纳米薄片(NanoG)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膨胀石墨在乙醇水溶液中经超声处理制得石墨纳米薄片,以苯胺的氯仿溶液为油相,稀土金属离子Pr^3+、Ce^3+水溶液为水相,依靠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自组装形成的反胶束为模板。制备PANI/Ce(OH)3-Pr2O3·3H2O/NanoG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该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了其导电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PANI/Ce(OH)3-Pr2O3·3H2O/NanoG复合材料各相分散均匀,稀土纳米粒子在体系中以棒状的形态分布。热重分析表明,该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导电性研究说明,石墨纳米薄片的特殊的结构(较大的径厚比)对其在聚合物基体中形成导电网络具有重要作用:PANI/Pr2O3-Ce(OH)3/NanoG纳米复合材料的渗滤阀值低于1.0wt%。  相似文献   

11.
利用改性皮革胶原纤维作为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富集材料,研究了该材料对水体中Cd^2+、Cr^3+、Pb^2+、Ni^2+、Co^2+等重金属离子的分离富集能力。实验表明,在pH4~7的酸性和中性的条件下,该材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富集量最大。其中,Cr^3+在pH4~5时富集率达到100%;Co^2+、Ni^2+在pH6~7时富集率达到100%左右;Cd^2+和Pb^2+在pH8~9时富集率达到100%左右;在混和溶液中和存在络合配位体时,可以通过控制待测液的酸度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选择性吸附。通过样品的分析,可以利用改性皮革胶原纤维作为测定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剂,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2.
H2O2能够氧化偶氮染料刚果红使之褪色,而模拟酶—血红蛋白对其具有催化作用。据此建立了一种以刚果红为指示剂的H2O2-刚果红-血红蛋白酶催化反应体系测定痕量H2O2的新方法。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体系的酸度为pH10.7的NH3-NH4Cl缓冲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为497 nm。该法的线性范围为8.0×10^-8-8.0×10^-5mol/L,检出限为1.97×10^-9mol/L,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4.6×10^4L.mol-1.cm^-1。该方法可用于雨水及消毒水中H2O2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及Cu2+、Fe3+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胡椒碱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原因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作用。胡椒碱对BSA的猝灭速率常数Kq为7.31×10^12 L·mol^-1·s^-1(25℃)和7.20×10^12 L·mol^-1·s^-1(37℃),胡椒碱与BSA的结合常数K为1.02×10^7 L·mol^-1(25℃)和1.11×10^7 L·mol^-1(37℃),结合位点数n为1.45(25℃)和1.46(37℃)。根据Fti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问题得到结合距离r为3.28nm(25℃)和3.30nm(37℃)。通过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确定胡椒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熵增加和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胡椒碱与BSA的相互作用没有引起BSA构象的变化。讨论了共存金属离子Cu^2+、Fe^3+对胡椒碱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建民  徐鹏  孙汉文 《分析化学》2004,32(10):1356-1358
研究了天然高分子吸附剂-壳聚糖对Cu^2 、Zn^2 、Co^2 、Ni^2 、Pb^2 和Cd^2 6种离子的吸附行为以及在不同pH值、干扰离子存在时对壳聚糖吸附6种离子的影响,建立了壳聚糖柱同时分离六种离子,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含量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自来水和电镀废水中6种金属离子分离和测定。  相似文献   

15.
脲(CO(NH2)2)是一种优质的氮素化学肥料。而从化学出发,它又是极好的配位体,与许多金属盐形成配位化合物,其中一些多元配位化合物成为优良的化学肥料。铁是植物生理元素,FeCl3-CO(NH2)2-H2O体系的等温溶解度研究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我们研究了此三元体系在25℃时的等温溶?..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新型碱土金属硼酸盐SrB4O7·3.5H2O,并对它进行了化学分析、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及热分析(TC—DTA)等一系列物相鉴定与表征。通过设计热力学循环,利用微热量计测定了SrB4O7·3.5H2O溶解于约1mol·L^-1 HCl水溶液中的摩尔溶解焓,再结合H3BO,在HCl(aq)的摩尔溶解焓,Sr(OH)2·8H2O(s)溶解于[HCl(aq)+H3BO3(aq)]的摩尔溶解焓,以及H2O(1)、Sr(OH)2·8H2O(s)与H3BO3(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得到了SrB4O7·3.5H2O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4435.15±3.30)kJ·mol^-1。  相似文献   

17.
A novel chemosensor 1 (CS1) bearing one coumarin and two carbodithioate groups was synthesized and its fluorescent sensing behavior toward metal ions was investigated. Ag^+ addition to a CH3COCH3/H2O (3:7, v:v) solution of CS1 gave a significantly quenched fluorescence. Other ions including Pb^2+, Zn^2+, Cu^2+, Ca^2+, Cd^2+, Co^2+, Mg^2+, Mn^2+, Hg^2+, Ag^+, Ni^2+ induced no or much smaller spectral changes. This constitutes an ON-OFF Ag^+-selective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相似文献   

18.
Bi Mo复合氧化物体系是烯烃选择性氧化催化剂的主要组份 [1,2],一般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在经较长时间高温焙烧后,可以使体系中各组份通过扩散相互结合形成所需复合氧化物,但催化剂的颗粒较大,比表面积一般较小 (1实验部分 1.1样品的制备 将 Bi(NO3)3· 5H2O水溶液与 (NH4)6Mo7O24· 4H2O水溶液 (Bi/Mo摩尔比为 2/3)混合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柠檬酸溶液,用稀 HNO3调节溶液的 pH值,然后将该混合溶液在 60℃水浴加热以促进金属离子水解聚合形成溶胶,并进而转化为凝胶。用无水乙醇数次交换凝胶中的水,随后在一定的温度下焙烧 4h…  相似文献   

19.
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N2/O2/H2O/HCHO体系中通过解Boltzmann方程,得到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利用得到的电子能量分布函数计算电子。分子碰撞反应速率常数。然后把有关的反应速率常数带入速率方程,计算得到该体系在介质阻挡放电时,·OH、HO2·和电子的浓度随时间的演变以及·OH、HO2·浓度随H2O、O2摩尔分数的变化,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两者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20.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与Cu2+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代数、4.0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与Cu^2+摩尔比、溶液的pH值、反应时间和温度对4.0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与Cu^2+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存在时,配合物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出现了蓝移。当4.0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Cu^2+摩尔比由1:10变为1:30时,配合物水溶液在610nm处出现新的吸收主峰,并且发生红移。当溶液的pH值降到3.0左右时,4.0代聚酰胺胺树状分子不能与Cu^2+络合,Cu^2+被释放出来,这为聚酰胺胺树状分子的循环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温度升高可使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在可见光区的强度增加,但时间对配位体系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