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以过渡态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机械活化储能对硫化矿溶出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认为在化学反应控制的溶出反应过程中,机械活化硫化矿的速率常数k2与未活化矿的速率常数k1之比满足k2/k1≈exp(E/RT)  相似文献   

2.
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化学和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四次全国稀土化学和湿法冶金学术报告会于1984年11月20~24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27个单位的11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99篇,其中稀土湿法冶金34篇,稀土化学15篇,稀土络合物化学50篇。自第三次学术会议以来,我国稀土化学和湿法冶金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P507、伯胺萃取新工艺及其机理的研究;离子型矿、磷钇矿和独  相似文献   

3.
首先介绍湿法冶金和材料制备过程中钙镁结晶危害的工业现状及其对溶液化学和结晶相化学基础研究的要求,然后系统地评述相关体系溶液化学和相化学基础研究的进展.接着在作者的系统工作及文献结果分析基础上指出:钙在重金属硫酸盐体系高温溶解度的实验研究、能描述硫酸盐离子缔合的合理热力学预测模型、硫酸盐水溶液结构的光谱和量子化学研究、以及硫酸盐水溶液高温下水的活度测定等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这些研究工作将加深对重金属湿法冶金过程中钙镁结晶危害行为及规律的认识,为廉价、环保地避免钙镁结晶危害的新工艺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电池体系综合考虑了Cl-对硫化矿的FeCl3浸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l-对所研究各硫化矿发电浸出的影响效果类似:阳极电解液中Cl-直接参与硫化矿发电浸出过程.发电输出功率随着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影响作用减弱.本研究对各矿物提出了相应的反应机理,建立了各体系发电浸出速率与[Cl-]的动力学关系,对镍精矿、铜精矿、闪锌矿及方铅矿体系分别为: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孔介质中电动渗流效应,在离子型稀土矿浸出过程中,提出了利用电场强化浸矿溶浸液渗流能力的方法,通过机制分析和电动渗流试验,探讨了电场作用对溶浸液的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作用可以有效地强化矿床孔隙中浸矿溶浸液渗流能力,强化效果与电场强度、矿床渗透率和溶浸液流体性质等因素有关;相同流体压力梯度下,电场作用下矿床中溶浸液电动渗流随电场强度增大而增加变快;矿床渗透率越高,电场作用对溶浸液渗流特性的影响越明显;浸矿溶浸液浓度越高,孔隙中溶浸液的电动渗流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铜的湿法冶金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介绍了国内外铜的湿法冶金研究现状,并对铜的湿法冶金原理和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对铜的湿法冶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石墨电极上硫化钠的阳极氧化机理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解硫化氢气体的碱性吸收液(Na2S表示)产生单质硫和氢气的研究是治理硫化氢废气的一种新方法[1 -7],较之Claus法有许多优点[3,4],这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献对硫化物水溶液电化学氧化机理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在某些贵金属阳极上,包括某些硫化矿的湿法冶金反应过程的研究[8,9],光电化学电池中使用多硫化物的研究[10 -13],以及硫化物电解时产生单质硫的电催化活性研究[14]等 ;但在石墨阳极上硫化物电化学氧化机理的研究报导却很少[3,4].本文研究在石墨阳极上硫化钠水溶液…  相似文献   

8.
离子型稀土矿柱浸过程氨氮的平衡与迁移转化研究可以对浸矿剂硫酸铵用量的模拟运算提供理论参考。试验以定南某离子型矿土为对象,采用室内柱浸模拟的方式对离子型稀土原矿氨氮的分布、硫酸铵浸矿过程氨氮平衡及尾矿氨氮赋存转化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离子型稀土原岩风化过程中,还可能伴随着离子相铵盐的生成,在浸矿过程中会伴随稀土一起被浸出,离子相铵盐含量随离子相稀土含量的升高而增加。硫酸铵柱浸过程中残留在尾矿内的氨氮量与浸出液中的氨氮量占比分别为50.76%和49.24%,浸矿剂中半数铵根主要起到保持浸矿过程中铵根浓度的作用,在浸矿后会随浸出液流出。离子型稀土尾矿水溶态和可交换态氨氮在矿土含水率的影响下会发生可逆转化,在尾矿矿土自然风干过程中,尾矿内水溶态氨氮含量占比由63.24%降至32.01%,离子型稀土尾矿水溶态与可交换态氨氮的赋存含量需要前置时间和矿土含水率等条件才能准确定义。  相似文献   

9.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物中稀土元素主要富集在以高岭土为主的粘土矿物中,目前主要通过原地浸矿工艺开采。开采过程中,浸矿液自矿体顶部注液孔流至矿体底部或集液巷道的过程中,不断交换浸出粘土中的稀土离子,其过程可视作液-固萃取,因此可通过其中的萃取平衡和物料平衡关系进行模拟计算。介绍了一种基于液-固萃取模型的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柱浸过程模拟计算方法,并探讨了离子交换反应系数、浸矿剂浓度、原矿品位等因素对于浸矿效果的影响。计算表明:铵根离子具有较强的交换浸出稀土的能力;浸出液所能达到的理论浓度峰值主要决定于浸取液中初始硫铵浓度;浸矿所需顶水理论注入量可依据矿体饱和含水率估算,并进而通过模拟计算的浸矿液/顶水比计算所需浸矿液注入量;浸矿液硫铵浓度越高,原矿稀土品位越低,则稀土离子穿透曲线浓度峰值持续时间就越长,之后浓度下降速度也越快,同时浸矿液/顶水比以及硫铵投入/稀土产出比也越小,说明浸矿剂利用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确定矿样中Pb的存在形态和组成。通过土柱实验对稀土矿的开采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稀土矿开采过程中NH_4~+活化重金属Pb的过程。结果表明:Fe-Mn氧化物结合态和可交换态是矿样中Pb最主要的存在形态,约占Pb总量68.75%和23.13%。土柱实验中可交换态的Pb减少0.7358 mg,占浸矿前含量的84.98%。浸出液中的Pb占浸矿前可交换态Pb的5.67%。土柱中碳酸盐结合态Pb和Fe-Mn氧化物结合态Pb含量增加,分别增加0.3224和0.091 mg,占未浸矿前可交换态Pb的37.24%和10.5%。因此,离子型稀土矿开采过程中优先活化可交换态Pb,被活化的可交换态Pb一部分随稀土母液流出矿体,另一部分在形态上转化为其他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initial bark of the Siberian firAbies sibirica and of the solid residues after extraction with carbon dioxide, water, and alcohol have been studied. On successive extraction, the yield of extractive substances amounted to 25.05% of the absolutely dry bark. The carbon dioxide, aqueous, and alcoholic extracts obtained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carbon dioxide extract was found to contain 34.97% of essential oil, while only traces of it were detected in the aqueous and alcoholic extracts.Krasnoyarsk State Technological Academy.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Prirodnykh Soedinenii, No. 1, pp. 42–45, January–February, 1996. Original article submitted August 14, 1995.  相似文献   

18.
The photooxidation of chloral was studi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with irradiation of a blackblue fluorescent lamp (300 nm < λ < 400 nm, λmax = 360 nm) at 296 ± 2 K. The products were hydrogen chloride, carbon monoxide, carbon dioxide, and phosgen. The kinetic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action proceeds via chain reaction of the Cl atom: The result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mechanism (B) is confirmed to be more likely than mechanism (A), which was favored at one time by Heicklen for the mechanism of the oxidation of trichloromethyl radicals by oxygen molecules: The ratio of the initial rates of CO and CO2 formation gave k7/k6 = 4.23M?1, and the lower limit of reaction (5) was found to be 3.7 × 108M?1 sec?1.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