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溴对甲偶氮羧用于茶叶中微量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钡与新试剂二溴对甲偶氮羧的显色反应的研究,建立了一种测定茶叶中微量钡的光度分析方法。在0.2mol·L-1磷酸溶液中,钡与二溴对甲偶氮羧发生灵敏的显色反应,生成一个1∶2的配合物。钡(Ⅱ) 二溴对甲偶氮羧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609nm,摩尔吸光系数和Sandell灵敏度分别为3.26×104L·mol-1·cm-1和0.0042μg·cm-2;在25ml溶液中,0~40 0μg钡(Ⅱ)符合比耳定律;当采用氟化钠和草酸作掩蔽剂时,绝大多数金属离子不干扰钡的测定,尤其是对钙和锶有较大的允许量,方法的选择性好于目前所用的其它钡试剂,已用于茶叶样品中微量钡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光度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3,5-diCl-DMPAP光度法同时测定铜和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乳化剂OP存在下,以2 (3,5 二氯 2 吡啶偶氮) 5 二甲氨基酚(3,5 diCl DMPAP)为显色剂使铜和锌同时显色,再以硫脲 硫代硫酸钠掩蔽铜,利用两次所测吸光度之差以差减法同时测定铜、锌。试验结果表明,pH6.0~10.0时,铜和锌与试剂均形成1∶2的紫红色配合物。铜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58nm处,锌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65nm处。两者在562nm波长处的吸光度具有良好加和性,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εCu=9.6×104L·mol-1·cm-1,εZn=1.2×105L·mol-1·cm-1。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用于地质化探样品和人发中微量铜、锌的同时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以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和TritonX 100为增溶剂,以5 Br PADN为显色剂,在pH为9.7的氨 氯化铵介质下连续测定铜和镍的方法。铜、镍与5 Br PADN的配合物在547nm处均有较大的吸收,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Cu=3.94×104L·mol-1·cm-1,εNi=3.64×104L·mol-1·cm-1,配合物至少可稳定12h,铜、镍分别在0~10μg/10ml和0~8μg/10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方法用于铸铁中铜和镍的连续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镧-曲利本红光度法测定新霉素及庆大霉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pH3.0~6.5的条件下,镧(Ⅲ) 曲利本红(TR)与硫酸新霉素(NEO)或硫酸庆大霉素(GEN)反应生成三元红色离子缔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388nm,摩尔吸收光系数(ε)为4.86×104、2.10×104L·mol-1·cm-1;最大负吸收波长位于432nm(NEO)和428nm(GEN),摩尔吸收光系数(ε)为1.38×104、1.19×104L·mol-1·cm-1。当用双波长叠加时,ε值为6.24×104(NEO)、3.28×104(GEN)L·mol-1·cm-1。探讨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和主要分析化学性质。该法用于市售药物中新霉素、庆大霉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提出用5 (5 硝基 2 吡啶偶氮) 2,4 二氨基甲苯(5 NO2 PADAT)光度法同时测定铜和钯的新体系。室温下,铜与试剂仅能在pH4.5~6.0范围内定量反应,而钯与试剂于强酸性介质中即可显色完全。基于铜配合物可被EDTA分解而钯配合物不被分解,及铜、钯配合物形成的酸度差异,实现了铜、钯的同时测定。铜浓度在0~0.7μg·ml-1、钯浓度在0~0.9μg·ml-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ε519Cu=6.70×104L·mol-1·cm-1,ε592Pd=1.25×105L·mol-1·cm-1。方法已成功用于矿样和电镀活化废液中铜、钯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6.
二溴对甲偶氮羧光度法测定水中硫酸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二溴对甲偶氮羧与钡离子进行显色反应 ,建立了间接光度法测定硫酸根方法。在磷酸介质中试剂与钡形成蓝色的络合物。在波长 6 0 9nm处测定吸光度 ,εmax=4 .0 8× 10 4 L·mol- 1·cm- 1,线性范围为 0 1.6mg·L- 1。显色体系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考察了常见离子的干扰情况 ,提供了一种测定硫酸根含量的方法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应用遗传算法自适应概率搜索神经网络中隐含层结点数、学习速率、动量因子,无需大量训练样本,就可以使三者达到最优匹配,优化网络结构和参数,建立一种遗传神经网络算法,解决了BP神经网络过拟合问题。在镧(铈)-间磺酸基偶氮氯膦新的同时测定显色体系中,应用遗传神经网络同时测定钢中镧和铈。镧和铈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5.03×104和7.26×104L.mol-1.cm-1。  相似文献   

8.
应用2-(5-硝基-2-吡啶偶氮)-5-二甲氨基苯胺同时测定铑与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以 2 - ( 5-硝基 - 2 -吡啶偶氮 ) - 5-二甲氨基苯胺 ( 5- NO2 - PADMA)作为铑、钯同时测定的新光度试剂。钯与试剂可在 0 .3~ 3.9mol/L 的高氨酸介质中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其最大吸收位于 62 1 nm处 ;而铑与试剂则在 p H=5.2 5~ 6.75的近中性介质中定量配合 ,配合物一旦形成则很稳定 ,向其中加入强酸酸化该配合物不仅不被分解反而吸收红移、吸光度增大 ,同时二者的吸光度具有良好的加和性。基于二者显色酸度的差异 ,建立了铑、钯同时测定的新方法。方法的灵敏度为 εRh62 0 =1 .39× 1 0 5L·mol-1·cm-1;εPd62 0 =9.4× 1 0 4 L· mol-1·cm-1。铑浓度在 0~ 0 .56、钯浓度在 0~ 1 .4μg·m L-1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可用于工业样品中微量铑、钯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光度法测定水中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采用光度法,在pH5.0的缓冲溶液中,2 羟基 5 磺苯偶氮苯亚甲基肼基 2′ 羟基苯(R)与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相互作用,当向R中加入CTMAB,立即生成红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为540和570nm;摩尔吸光系数ε=2.2×104L·mol-1·cm-1。由此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吸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的CTMAB。试验了该体系的酸度、温度、时间、浓度等最佳反应条件。在0.005×10-5~2.2×10-5mol·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μg·ml-1。  相似文献   

10.
盐酸氯丙嗪-卤代荧光素体系的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NaAc HCl缓冲介质中,盐酸氯丙嗪可与曙红Y、赤藓红、乙基署红等卤代荧光素染料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溶液颜色发生明显改变,可用光度法测定。盐酸氯丙嗪的浓度在0~1.6×10-5mol·L-1(曙红Y)、0~1.3×10-5mol·L-1(赤鲜红)、0~1.5×10-5mol·L-1(乙基曙红)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4.63×104L·mol-1·cm-1、2.50×104L·mol-1·cm-1、为4.32×104L·mol-1·cm-1。方法用于片剂和针剂中盐酸氯丙嗪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进展及其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最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原理、结构及其研究进展,评述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步法(Simultaneously)合成了双组分的聚丙烯酸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选择预溶胀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酸酯和环氧树脂两种组分网络.测定了各种组分比的IPN和不同溶胀度下的组分网络的动态力学性能,从橡胶态弹性理论出发讨论了IPN和预溶胀网络之间在橡胶态弹性模量上的关系,并据此指出互穿缠结增加了网络的有效“交联密度”,因此,它对IPN的橡胶态弹性模量有较大的贡献.密度测量的结果也提供了另一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反向传输(Backpropagation,BP)算法,应用三层ANN(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网络原理,对紫外光谱严重重叠的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混合体系进行同时测定。在230~280nm范围内,以16个特征波长处的紫外吸光度作为网络特征参数,并通过均匀设计安排样本进行网络训练和计算。苯、甲苯和二甲苯的回收率依次为98.7%,99.4%和97.4%,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2.8%和2.7%。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小波变换-人工神经网络(WT-ANN)和小波变换-稳健回归(WT-RR)两算法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板蓝根、大青叶及中成药复方板蓝根颗粒中靛蓝及靛玉红的测定,从而避免了繁琐的分离,实现了被测组分的直接、同时测定。所用色谱柱为Extend C18(4.6 mm×250 mm,5μm),所用流动相为甲醇与水(95+5)的混合溶液。由测得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可知两算法均可用于试样中多组分的测定,但WT-ANN法(RSD<0.6%)稍优于WT-RR法(RSD<2.5%)。三种实样的分析应用中,回收率在98.8%~101.5%之间。此方法可作为工业生产中在线分析法。  相似文献   

15.
Preform perme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parameter in liquid injection molding of composite parts.This parameter is currently determined with time consuming and expensive experimental procedures.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a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to predicting fiber bed permeability of three types of reinforcement mats. Resin flow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simulate the injection cycle of a resin transfer molding process.The results of these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prepare a ...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紫外吸收光谱。利用基于BP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对光谱数据处理,提出同时测定水样中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新方法。对人工合成试样和实际水样进行了测定。结果满意。采用均匀设计法构建试验系统及网络运行参数的选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在锆(钛)-对氯苯基荧光酮-CTMAB显色体系中,应用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解析锆和钛的吸收光谱,不经分离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锆和钛。在经典的BP算法的基础上改进了传递函数,引用双冲量因子,并对学习速率、动量因子采用自适应调整法,确定了网络的最佳参数。此方法避免了网络陷入过饱和,提高了网络的收敛速度和预测精度,优于经典的BP算法。用于钢样中锆和钛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通过示差扫描量热计、扫描电镜与广角X 光衍射仪研究了由碳化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合成的聚氨酯(PU)与丙烯酸酯类树脂(VER)形成的同步互穿网络(SIN)的结构、形态与力学性能,发现网络间的化学键对其影响极大.网络间没有化学键连接的PU/VERSINs是一个热力学不相容体系,存在显著的相分离形态,后者同时与两个网络的形成速率与工程因素有关;对于网络间有化学键连接的PU/VERSINs,两个网络间存在一定的相容性与互穿程度,故较显著地提高SIN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丙烯共混体系流变行为及形态的研究汪晓东,励杭泉,金日光(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北京,100029)关键词共混合金,线性互穿网络,双连续相,网络增韧机理通常聚合物的增韧机理是在树脂中引人柔性链段[1]形成复合物(如橡塑共混物),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