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测定了15℃和30℃时炭黑自水和环己烷中吸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Triton X-305的等温线;(2)计算了吸附过程的标准热力学函数△G~0、AH~0和△S~0;(3)测定了石墨/水/环己烷和石墨/水/空气的接触角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分析所得结果,可得结论:在炭黑/水或石墨/水界面上,Triton型表面活性分子形成单分子吸附层,分子以憎水的iso-C_8H_(17)C_6H_4基团附着在表面,而以亲水的聚氧乙烯链伸入水相的方式取向;在炭黑/环己烷或石墨/环己烷界面上,分子是通过聚氧乙烯链吸附到表面上的,当浓度增加时分子在表面上可能通过聚氧乙烯链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聚集,即可能形成表面反式胶团. 相似文献
2.
根据Triton X-100在硅胶/水和硅胶/环己烷界面以及Triton x-305在硅胶/水界面的吸附结果,提出了两种简单的吸附模型,在硅胶/环己烷界面上形成的是单分子吸附层,吸附质分子以乙氧基链躺在硅胶表面上而以碳氢链伸入环己烷的方式取向.在硅胶/水界面上形成的是双分子吸附层,第一层中的分子以乙氧基链躺在硅胶表面上而以碳氢链朝外;第二层中的分子取向相反,即以碳氢链朝向第一层分子形成的碳氢链层,而以乙氧基链伸进水中,对石英玻璃-水-环己烷的接触角(θ水)的测定结果表明,θ水随水相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进一步支持了上述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15℃和30℃时炭黑自水和环己烷中吸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和Triton X-305的等温线;计算了吸附过程的标准热力学函数;测定了石墨/水/环己烷和石墨/水/空气的接触角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 分析所得结果,可得结论:在炭黑/水或石墨/水界面上,Triton型表面活性分子形成单分子吸附层,分子以憎水的iso-C8H17C6H4基团附着在表面,而以亲水的聚氧乙烯链伸入水相的方式取向;在炭黑/环已烷或石墨/环己烷界面上,分子是通过聚氧乙烯链吸附到表面上的,当浓度增加时分子在表面可能通过聚氧乙烯链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聚集,即可能形成表面反式胶团。 相似文献
4.
根据Triton X-100在硅胶/水和硅胶/环已烷界面以及TritonX-305在硅胶/水界面的吸附结果,提出了两种简单的吸附模型。在硅胶/环己烷界面上形成的是单分子吸附层,吸附质分子以乙氧基链躺在硅胶表面上而以碳氢链伸入环己烷的方式取向。在硅胶/水界面上形成的是双分子吸附层,第一层中的分子以乙氧基链躺在硅胶表面上而以碳氢链朝外;第二层中的分子取向相反,即以碳氢链朝向第一层分子形成的碳氢链层,而以乙氧基链伸进水中。对石英玻璃-水-环己烷的接触角(θ_水)的测定结果表明,θ_水随水相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进一步支持了上述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5.
6.
7.
8.
用FT-IR法研究了水/辛烷基苯酚聚氧乙烯醚(Triton X-100)/正丁醇/环己烷组成的反相微乳液体系水池中存在的束缚、结合和自由3种不同的水的状态.分别考察了水与表面活性剂物质的量之比(Rw)、水油比φ(水与环己烷的质量比)、助剂正丁醇的含量对3种状态水含量的影响.发现在φ=2.8、m正丁醇/mTriton X-100=0.5、Rw=8时反相微乳液中出现自由水,形成水池;然后每个表面活性剂分子所含的结合水的数目稳定在2,束缚水和自由水的数目随Rw增加而增加;当Rw=20、m正丁醇/mTriton X-100=0.5时,φ从1增加到6.7的范围内,环己烷的多少对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红外光谱基本上没有影响;正丁醇与Triton X-100分子的烷基链、水分别发生作用,制约了自由水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采用耗散颗粒动力学方法在介观层次上模拟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 在油/水界面上的分布行为, 并把用于油/水二元体系界面张力的计算方法拓展到含表面活性剂的三元体系. 利用该方法可以得到与实验数值吻合的界面张力数据. 另外, 模拟结果直观展示了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与界面密度的关系, 为表面活性剂复配增效理论提供了依据. 该模拟方法给出的微观信息可以为驱油体系配方筛选和表面活性剂有效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11.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乳化、起泡、分散、润湿、洗涤、润滑、防锈、抑制水蒸发等许多重要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的关键往往在于界面膜性质的有效控制.关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表面膜虽有过一些研究,但很少注意混合膜的,而实践中涉及的界面膜一般都是混合型的.本文报道Triton X-100. Triton X-305与硬脂酸. 十六醇. 聚丙二醇所组成的二元混合物在水面上的单分子膜,并对结果作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水面上六种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多元醇所成表面膜的π-A关系, 其中三种是Plaronie系列ABA型嵌段共聚物(分子量在2×10~3-8×10~3之间), 三种是无规共聚的超商分于(分子量约为2×10~6)。结果表明, 在水相中有46%NaNO_3时, 成膜分子中的聚氧乙烯(EO)链将以一部分留在界面上其众部分伸入水中的方式取向;π越大, 挤入水面下的EO链节越多。聚氧丙烯(PO)链的情形也相似, 但远不如EO链那样易于挤离水面。根据这一模型, 并假定EO链和PO链的行为是相互独立的, 即可将Triton型表面活性剂和聚丙二醇的表面膜的实验结果定量地与Pluronic共聚物和超高分子无规共聚物的表面膜性质联系起来。但当基底水相中无盐时, 成膜分于的EO链极易进入水相, 而且很可能拖带一部分PO链伸进水相; 也就是说, 这时EO链和PO链的行为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了, 这可以解释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硅胶和活性炭自水、环己烷和正丁醇中吸附Triton X-100的等温线。提出了TritonX-100在硅胶-环己烷界面上形成单分子层,在硅胶-水界面上形成双分子层的吸附模型。测定了硅胶自环己烷-正脂肪醇(C_2,C_4,C_8和C_(12))和水-正脂肪醇(C_2和C_4)混合溶剂中吸附Triton X-100的等温线。自环己烷-正脂肪醇中吸附时,醇的烃链越短,浓度越大,降低Triton X-100的吸附作用越显著。自水-正脂肪醇中吸附时,正丁醇降低Triton X-100的吸附作用比乙醇时更显著。但当Triton X-100的浓度较低时,正丁醇(0.5 mol·din~(-3))的存在却使TritonX-100的吸附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化学研究与应用》2016,(6)
采用自制的功能离子液体1-(胺乙基)-3-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NH_2ebim][PF6]),制备了水/[NH_2ebim][PF_6]/Triton X-100/正丁醇/环己烷微乳液体系,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测定微乳液的粒径分布和分散相浓度,通过电导率仪测定体系电导率的变化,由这两种分析方法确定微乳液类型,微乳液类型被分为表面活性剂与水的互溶相包油型(O/S+W)和水包油型(O/W),并绘制出拟三元相图;通过耗散动力学(DPD)模拟不同水含量时微乳液体系中的聚集行为,模拟结果呈现出的微乳液类型与实验测定分析结果一致,证明了相图绘制的正确性;文中还考察了Triton X-100与正丁醇的比例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Triton X-100与正丁醇的比例增加微乳液区域增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硅胶自水中对Triton X-100的吸附,其吸附等温线呈不平常的S型,极限吸附量相当于1.00nm~2/分子,约比气液界面上的大一倍。加入0.1M的NaCl和改变pH对吸附无可察觉的影响。硅胶基本不吸附烷基硫酸钠。当Triton X-100的浓度低于其在混合溶液中的CMC时,烷基硫酸钠的存在对Triton X-100的吸附无影响;但其极限吸附量则随烷基硫酸钠浓度的增大而降低;烷基硫酸钠的碳氢链越长,这种效应就越显著。根据相分离模型,以及只有分子状态的Triton X-100被吸附而胶团不被吸附的假设,可以解释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测定表面活性离子液体溴化N-十二烷基异喹啉([C_(12)iQuin]Br)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混合物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并以~1H核磁共振(NMR)和二维核Overhauser效应增强谱(2D NOESY)研究[C_(12)iQuin]Br与Triton X-100在混合胶束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混合胶束中,Triton X-100分子的苯环定位于混合胶束的内核,聚氧乙烯链卷曲在异喹啉环周围。本文还应用规则溶液理论和浊点法对比研究了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Triton X-100混合胶束体系的相关性质。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不同生长期小麦叶片,利用座滴法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在小麦叶片表面接触角,考察浓度对接触角、粘附张力、固-液界面张力及润湿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低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气-液界面吸附量(ΓLV)和固-液界面吸附量(Γ'SL)相似,但吸附量较少形成了不饱和吸附层,接触角保持不变,其润湿状态为Cassie-Baxter状态;当浓度进一步增加,液滴突破叶片表面三维立体结构中存在的钉扎效应,取代空气层而处于Wenzel状态,接触角陡降,同时Γ'SL/ΓLV远大于1;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气-液界面和固-液界面形成饱和吸附层,并产生毛细管效应,使溶液在小麦叶片三维立体结构中产生半渗透过程,此时接触角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在以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油包水 (W/O)微乳液体系中进行萃取分离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1~ 3] .本文根据微乳液体系较相应胶束有更低的表面张力和更高增溶量的特性 ,首次利用非离子型水包油 (O/W)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riton X- 1 0 0 )微乳液在无机盐硫酸铵的存在下萃取分离铁 ,与传统的有机溶剂萃取分离方法比较 ,此法具有不挥发、无毒、快速和操作简单等特点 ;与高聚物水溶液体系萃取 ,有相同的萃取效果 ,但药品用量相对减少 .GBC932 A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澳大利亚 ) ;p Hs- 2 5酸度计 (上海雷磁仪器厂 ) .铝试剂为质量分数 … 相似文献
19.
Ning-Kai SHU Zhi-Cheng XU Zi-Yu LIU Zhi-Qiang JIN Jian-Bin HUANG Lei ZHANG Lu ZHANG 《物理化学学报》2017,33(4):803-809
利用悬挂滴方法研究了2,5-二乙基-4-壬基苯磺酸钠(292)、2,5-二丙基-4-壬基苯磺酸钠(393)和2,5-二丁基-4-壬基苯磺酸钠(494)在空气-水表面和正癸烷-水界面的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时间、界面压、工作频率及体相浓度对扩张弹性和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低表面活性剂浓度条件下,表面吸附膜类似弹性膜,其强度由膜内分子的相互作用决定;高浓度下体相与表面间的扩散交换过程控制表面膜的性质。油分子的插入导致界面吸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削弱,扩散交换过程主导界面膜性质;但随着短链烷基长度增加,油分子的影响变小。表面膜的强度在吸附达到平衡前已经决定,而界面膜在吸附饱和后仍然随界面分子重排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被表面活性有机物包裹的液相气溶胶,如海洋飞沫气溶胶(SSA),通常具有反胶束的结构,它由有机分子形成的疏水表面和一个水相内核构成。SSA界面有机膜的组分和形态对其物理、化学和光学特性有重要的影响。Langmuir单分子膜是由脂肪酸、脂肪醇和磷脂等具有低挥发性的长链表面活性有机物在空气-水界面上扩散形成的单层分子薄膜。采用Langmuir槽可以测定水-气界面的单组分或复合组分单分子膜的表面压随分子面积变化的曲线(π-A曲线),从而揭示相应单分子膜的界面特性,进而预测表面活性剂在实际SSA中的命运和行为。本文综述了常用大气气溶胶界面表征技术、基于单分子膜建立的SSA模型以及有机膜对SSA大气行为的影响。虽然目前对SSA相关单分子膜的物理性质和形貌变化已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反应性气体、光照和生物活性物质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界面变化却很少有关注,本文为未来的实验室模拟和模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