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吡啶—2,6—二羧酸体系导数荧光法同时测定铀,钐,铕,铽,镝 被引次数:4
|
|
|
|
|
谭培功 李兰英《分析试验室》,1993年第12卷第6期
|
|
本研究了吡啶-2,6-二羧酸(DPA)体系导数荧光法同时测定铀,钐,铕,铽,镝的最佳条件。在pH5.5,4.8×10^-^5mol/LDPA,激发波长272nm的条件下,可分别在518,639,621,539和66nm处测定铀,钐,铕,铽和镝,检测限分别达到7,0.4,0.004,0.026和0.25ng/mL。应用本法测定了混合成试液中上术五种离子含量,回收率为92.3-108.1%。
|
2.
|
α-羟基羧酸类络合体系荧光法测定铽、镝
|
|
|
|
|
徐岩 黄汉国《分析化学》,1991年第11期
|
|
本文探讨了苹果酸、酒石乳、苯基乳酸和乳酸等α-羟基羧酸类络合体系荧光法测定铽、镝。发现上述配体均能使铽的荧光增敏,苯基乳酸还能使镝的荧光增敏,并成功地测定了几种稀土氧化物中 Tb_4O_7含量。
|
3.
|
吡啶-2,6-二羧酸体系荧光法同时测定地质和环境试样中的钐、铕、铽、镝 被引次数:7
|
|
|
|
|
谭培功 李兰英 黄汉国《分析试验室》,1993年第12卷第5期
|
|
本文研究了吡啶-2,6-二羧酸体系荧光法同时测定钐、铕、铽、镝的最佳条件及共存离子的影响。其检测限分别为3.0、0.15、0.09和0.5mg/mL。本文采用荧光法与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法联用,同时测定了地质和环境试样中的杉、铕、铽、镝含量。
|
4.
|
三维荧光光谱法在多组分稀土分析中的应用
|
|
|
|
|
李建军 陈观铨 胡继明 曾云鹗《分析测试学报》,1992年第3期
|
|
本文研究了HFA-TOPO-Triton X-100体系中铕、钐、铽和镝的三维荧光光谱,拟定了三维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这四个稀土元素的分析方法。
|
5.
|
镧、轧、镥、钇和钪与铽-乙酰水杨酸共发荧光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
|
|
|
|
尹洪宗 崔彦 曲祥金 周杰 朱贵云 司志坤《分析化学》,1998年第8期
|
|
研究发现,镧、轧、镥、钇和钪5种稀土离子可以分别与铽-乙酰基水杨酸形成优良的 共发荧光体系。在最佳条件下,5种离子可分别使铽-乙酰水杨酸体系的荧光增强350、58、 108、73和40倍。分别研究了各共发光体系的形成条件、荧光特点和影响因素。利用铽-镧-乙 酰水杨酸体系,可使铽的检测限降到3.0×10-10mol/L,铽浓度在5.0×10-9~3.0×10-6 mol/L 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应用于稀土合成样品和包头稀土标准氧化物中的铽的测定, 结果满意。回收试验的回收率为93%±4.2%。分析各体系后,对共发荧光的机理进行了初 步的探讨。
|
6.
|
萘啶酮酸体系荧光法测定铕,铽,镝 被引次数:7
|
|
|
|
|
贾祥琪 李兰英《分析化学》,1996年第24卷第10期
|
|
本文研究了萘啶酮酸体系荧 光法同时测定铕、铽、镝的最佳条件。
|
7.
|
时间分辨技术、窗口技术及导数技术在稀土荧光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次数:1
|
|
|
|
|
李建军 陈观铨 曾云鹗《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3年第3期
|
|
本文探讨了时间分辨技术、窗口技术及导数技术在稀土荧光光谱分析中的应用。实现了铕、钐、铽和镝等四个稀土元素的同时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
8.
|
镝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对牛奶中四环素残留的检测 被引次数:1
|
|
|
|
|
王曼丽 李鑫 张肖会 明华蜜 尹洪宗 徐坤《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4年第32卷第6期
|
|
在乙醇体系中构建三元配合物的镝荧光探针,并利用盐酸四环素(TC)对镝荧光探针具有荧光猝灭作用,提出了一种检测牛奶中四环素残留的新方法。首先确定体系的激发波长为305nm,发射波长为574nm。在配比、加料顺序、时间等方面对镝荧光探针进行了条件优化,确定了镝离子(Dy3+)、磺基水杨酸(SSA)、三正辛基氧化磷(TOPO)的最佳配比为1∶2∶0.1和30min最佳检测时间。其次建立了检测盐酸四环素的线性曲线,并获得检测范围为10-6~2×10-5 mol/L。最后,利用此荧光探针对处理的牛奶样品进行加样回收检测,回收率在96.9%~104.4%。实验证明建立的方法科学可行,对盐酸四环素具有高选择性。
|
9.
|
亚氨基二乙酸-钛铁试剂-表面活性剂体系荧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铽和镝
|
|
|
|
|
朱贵云 司志坤 王秀红《分析化学》,1991年第2期
|
|
铽-亚氨基二乙酸-钛铁试剂休系,镝-氨羧络合剂-钛铁试剂体系已有研究报道。铽和镝是稀土元素中原子序数相邻的两个元素,两者共存,不易分离分别测定,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在亚氨基二乙酸-钛铁试剂-表面活性剂(CTMAB)体系中荧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铽和镝。操作步骤:于25ml比色管中加入Tb~(3+)和Dy~(3+)的混合液,然后依次加入亚氨基二乙酸(1×10~(-3)mol/L),钛铁试剂(1.0×10~(-4)mol/L),乙二胺缓冲溶液(pH12)各1.0ml,表面活性剂(3×10~(-2)mol/L)3.0ml,
|
10.
|
镧,钆,镥,钇和钪与铽—乙酰水杨酸共发荧光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次数:3
|
|
|
|
|
尹洪宗 朱贵云《分析化学》,1998年第26卷第8期
|
|
研究发现,镧、钆、镥、钇和钪和5种稀土离子可以分别与铽-乙酰基水杨酸形成优良的工分荧光体系。在最佳条件下,5种离子可分别使铽-乙酰水杨酸体系的荧光增强350、58、108、73和40倍。分别研究了各共发光体系的形成条件、荧光特点和影响因素,利用铽-镧-乙酰水杨酸体系,可使铽的检测 降到3.0×106-10mol/L,铽浓度在5.0×10^-9-3.0×10^-6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
|
11.
|
荧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铽镝和钐
|
|
|
|
|
马文元 杨景和 胡敬田 葛红梅《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7年第33卷第6期
|
|
提出了以Tb(Dy,Sin)-Gd-BPMPHD-CTMAB共发光体系同时测定铽,镝和钐的方法.测定的线性范围为铽1.0×10~(-10)~1.O×10~(-6)mol·L~(-1),镝1.O×10~(-7)~1.3×10~(-5)mol·L~(-1),钐1.O×10~(-7)~8.0×10~(-6)mol·L~(-1).
|
12.
|
甲基橙指示抑制动力学光度法测定药物中的水杨酸
|
|
|
|
|
王术皓 季宁宁 杜凌云《分析试验室》,2003年第22卷第Z1期
|
|
水杨酸在医药和工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具有杀菌、消毒、溶解角质等功效,大面积使用吸收后可出现水杨酸全身中毒症状.目前测定水杨酸的方法有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导数光谱法、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等.本文发现在酸性条件下,水杨酸对溴酸钾-溴化钾-甲基橙反应体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水杨酸的抑制光度分析新方法.
|
13.
|
稀土长链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张为 凌晓 赵冰清 郭栋才《分析测试学报》,2007年第26卷第3期
|
|
通过筛选配体、优化合成条件,设计合成了以Tb3 为中心离子,以苯甲酸、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大茴香酸、间氯苯甲酸、对氨基苯甲酸、磺基水杨酸为第一配体,以十一烯酸为第二配体合成8种铽三元荧光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EDTA配位滴定分析以及电导率的测定确定了铽三元荧光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组成,采用热分析仪研究了铽三元荧光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能,其热稳定性强弱顺序为:Tb(SSA)(UA).3H2O磺基水杨酸>大茴香酸>对氨基苯甲酸>苯甲酸>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间氯苯甲酸,同时对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
14.
|
稀土水杨酸配合物的光谱性质 被引次数:3
|
|
|
|
|
孙妩娟 杨旭武 张航国 朱丽 高胜利《光子学报》,2006年第35卷第10期
|
|
合成了一系列稀土水杨酸配合物.分别研究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IR),紫外(UV)及荧光光谱(FS)性质.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稀土和水杨酸主要通过羧基进行配位,而紫外光谱显示配合物中水杨酸和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是主要过程;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水杨酸钆,水杨酸铽,水杨酸镝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高,具有很强的荧光性质.
|
15.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杨酸及其羟基化产物 被引次数:17
|
|
|
|
|
任信荣 邵可声 唐孝炎《色谱》,2001年第19卷第2期
|
|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检测器建立了水杨酸及其主要的羟基化产物 2 ,3 二羟基苯甲酸和 2 ,5 二羟基苯甲酸的测定方法 ,并对水杨酸和H2 O2 光解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
|
16.
|
以铽离子为荧光探针测定尿样中痕量环丙氟哌酸 被引次数:3
|
|
|
|
|
王磊 桑立红 武艳琳 程秀民 苏志德《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1年第21卷第5期
|
|
详细研究了环丙氟哌酸同稀土离子铽形成的配合物体系的荧光光谱特性及实验条件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在pH为6.0的条件下,配合物荧光体系可发射铽离子强的特征荧光,其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为328和545nm。以稀土离子铽为荧光探针,测定尿样中痕量的环丙氟派酸可获得满意结果。
|
17.
|
铽—钆—均苯四甲酸体系的共发光效应及其分析应用 被引次数:9
|
|
|
|
|
马文元 杨景和《分析化学》,1995年第23卷第2期
|
|
本提出了以均苯四甲酸为配体的铽的荧光测定法,试验表明:在pH=6.0-9.0的缓冲溶液中,钆离子能明显增强Tb^3+-均苯四甲酸二元体系的荧光强度。该体系已用于痕量铽的测定,其检出限为4×10^-9mol/L。
|
18.
|
6-羟基水杨酸-EDTA-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体系荧光法同时测定铽镝钐
|
|
|
|
|
徐岩 黄汉国《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5年第2期
|
|
探讨了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对Tb~(3+)、Dy~(3+)、Sm~(3+)-6-羟基水杨酸-EDTA三元体系的荧光增敏效应,利用胶束增敏体系同时测定Tb~(3+)、Dy~(3+)、Sm~(3+)的荧光新体系。Tb~(3+)、Dy~(3+)、Sm~(3+)的相对检出限分别达到了1.0、1.6、80ng·ml~(-1)。用标准加入法测定了某些稀土氧化物中的Tb_4O_7、Dy_2O_3和Sm_2O_3含量。
|
19.
|
镝-镧-钛铁试剂荧光体系的协同发光效应及其分析应用
|
|
|
|
|
王磊《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年第19卷第3期
|
|
发现了镧对镝-钛铁试剂荧光体系的协同发光效应,详细研究了镝-镧-钛铁试剂协同发光体系的荧光光谱特性,确定了各种试验条件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在镝-钛铁试剂荧光体系中引入适量的镧可使体系的荧光强度提高40倍,体系的荧光强度同镝的浓度在5.0×10-8~9.0×10-6mol/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1.0×10-10mol/L。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稀土样品中痕量的镝可获得满意结果。
|
20.
|
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铽—钪—乙酰水杨酸共发光荧光体系的研究
|
|
|
|
|
尹洪宗 朱贵云《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8年第34卷第12期
|
|
研究发现钪与铽-乙铽-乙酰水杨酸配合物体系产生强烈的共发荧光效应,在最佳条件下,可使原体系的荧光强度增强40倍。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几协配体对共发光体系环境的改善。利用该体系测定合成稀土样品和包头稀土标样中的铽,结果满意。加标回收率在86.7% ̄96.6%。并对发光的机理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