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家敏  史蕾  刘海洋 《化学进展》2015,27(6):755-762
咔咯及其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和它们的抗肿瘤活性研究已成为咔咯大环化学前沿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咔咯及其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和关于这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咔咯及其金属配合物与DNA结合模式、在氧化剂存在或光照条件下的核酸酶活性、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以及这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巯嘌呤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溴化乙锭为探针研究了巯嘌呤(mercaptopurine, MP)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 DNA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其作用模式,即巯嘌呤与DNA是非嵌插结合,巯嘌呤金属酴 物与DNA之间的作用为静电方式和一定的嵌入方式。并求得巯嘌呤金属配合物与 DNA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3.
大环多胺及其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宏  王娜  余孝其 《化学进展》2007,19(12):1909-1918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大环多胺及其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本课题组在有关单双核、多核以及功能化大环多胺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和发现,并对其在化学核酸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在单双核大环多胺衍生物方面,我们分别合成了以吡啶、苯环、咪唑、三氮唑为侧臂的单核大环多胺金属配合物,同时合成了以刚性桥相连的双核配合物和以柔性链相连的双核配合物。并研究这些单双核大环多胺与DNA的相互作用,发现以刚性链相连的双核大环多胺金属配合物具有很好的切割DNA的性质,可以在低浓度、短时间内切断DNA。在功能化大环多胺方面,我们合成了含有碱基、PNA单体、咪唑鎓盐、冠醚、二茂铁等功能化基团的大环多胺衍生物及金属配合物,并研究了其与DNA的相互作用。在多核大环多胺方面,我们合成了基于大环多胺的寡聚物,研究发现该类物质可与DNA形成复合物,从而有效地保护DNA免于酶解。  相似文献   

4.
对DNA具有识别和断裂功能的金属插入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宇飞  杨频 《化学进展》2001,13(5):368-375
本文详尽介绍了国际上对金属配合物与DNA 以插入方式进行识别和反应的前瞻性的工作,为设计能够与特定序列的DNA 进行识别和反应的金属配合物提供了多种策略。  相似文献   

5.
脱氧核糖核酸电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介绍了DNA与电极的相互作用、DNA的电化学反应、DNA与过渡金属配合物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及技术, 然后重点对过渡金属配合物在DNA的长程电子转移、DNA的电致化学发光标记分析、DNA电化学传感器、DNA损伤与修复等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作了归纳和评述。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生物无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与其他类型金属配合物相比,钌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以及丰富的光化学、光物理和氧化还原特性,其作为DNA断裂试剂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以近年一些代表性的研究工作为例,本文对钌配合物在DNA断裂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小分子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作为探针来研究DNA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j.其中大多使用光谱法,Bard等[‘-’j使用的电化学方法既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也是对其它方法的补充[’j.DNA与其它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有两种方式[’j,一种是外源分子插入DNA分子链的碱基对之间;另一种是外源分子与DNA的核糖一磷酸骨架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为了确认小分子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方式,我们开展了金属配合物与DNA的重要组成部分碱基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以期寻找到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确切方式.本文采用金电极研究了钻一2…  相似文献   

8.
金属及其配合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属及其配合物与DNA、蛋白质、氨基酸等生物分子的作用机理研究,是诊断和治疗由金属引起的疾病的重要环节。本文对近十年来金属及其配合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钌(II)多吡啶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巢晖  高峰  计亮年 《化学进展》2007,19(12):1844-1851
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生物无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简要评述了钌(II)多吡啶配合物在DNA识别、断裂及拓扑异构酶抑制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近十几年来,对小分子过渡金属配合物与大分子DNA键合与识别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生物无机化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1 ̄3],已发展了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配合物,如DNA结构探针和DNA荧光探针等。与其他类型的金属配合物相比,八面体过渡金属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光化学和光物理信息,当这些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时,由于结构匹配或微环境的差异,配合物的光谱特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达到对DNA的检测。传统的DNA荧光探针有[Ru(bpy)2dppz]2 和[Ru(phen)2dppz]2 (bpy=2,2′-联吡啶,phen=1,10-菲咯啉,dppz=二吡啶[3,2-a∶2′,3′…  相似文献   

11.
一种液晶环氧树脂固化中扩散控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扩散控制反应的基本原理 ,建立了合适的反应模型 ,描述了 4 ,4′ 二 ( 2 ,3 环氧丙氧基 )偶氮苯(DGEAP) / 4,4′ 二氨基二苯甲烷 (DDM)环氧树脂的固化行为 .该模型认为 ,随着环氧基团反应程度的提高 ,基团的反应半径将受到影响 .当体系中出现了介晶基元的有序排列时 ,与之相连的反应基团的分布也受到影响 ,有序区内的局部浓度将变大 ,产生假浓度效应 ,并最终影响扩散控制反应动力学 .通过与普通环氧树脂固化动力学的比较 ,证实了这一效应 .  相似文献   

12.
镧对ZL702合金高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La对ZL702合金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La与合金中的A1,Si,Fe等元素形成难熔的、分布于晶界的不连续网状金属间化合物,提高了合金的热稳定性。当La的加入量为0.10%~0.15%(质量分数)时,可使合金获得较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二氧化碳的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利用过渡金属配合物和二氧化碳的配位及插入反应实现二氧化碳固定的基本方法、原理及其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硅片溶液清洗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硅片溶液清洗技术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并对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聚乳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本文对聚乳酸的合成、性能、共聚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并讨论了聚乳酸类材料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化学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法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许禄  胡昌玉 《化学进展》2000,12(1):18-31
反向传输人工神经网络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该种方法及其相关的问题, 同时给出了Kohonen 模型和Hopfield 网络的简单算法。关于神经网络在化学中的应用, 该文介绍了6 个方面: 定量结构2活性性质相关性(QSAR/QSPR )研究, 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 光谱的数据处理, 化学反应性, 流程优化, 故障诊断及控制, 蛋白质结构。  相似文献   

17.
石杉碱甲的合成及结构改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杉碱甲是一高效、高选择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由于其独特的药理特征和低毒性, 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石杉碱甲的全合成方法、结构改造工作及构效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深黄被孢霉生物转化十六醇合成油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饱和脂肪酸有重要的生理机能 ,寻找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新油源 ,以弥补动植物油源的不足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高碳醇转化为高碳酸已有报道[1],但将其转化为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还少见报道 .利用产脂微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是开发新油源的良好途径[2 ,3].本文用深黄被孢霉生物转化十六醇合成油脂 ,并分析了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 ,对转化条件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1 实验部分将深黄被孢霉 (Mortierellaisabellina)于 2 8℃在种子培养液中活化 2 4h ,然后接种于十六醇转化培养基上 ,于 2 8℃摇瓶发酵 96h(摇瓶转速 1 50r…  相似文献   

1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高纯金中痕量杂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建立了高纯金中40余种痕量杂质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方法。方法检出限为0.0006~0.21μg/L。考察了基体Au的谱干扰及基体效应,采用Cs内标补偿基体对待测信号的抑制作用。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20.
Ethidium and acridine dyes are classical model substances for studying the binding of small,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molecules to DNA. Intercalation between the DNA base pairs is nearly always propos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type of binding. According to our investigations, however, there is a second type of binding, which also occur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bound molecules is low and will be referred to here as external or preintercalative binding. The experimental binding isotherms show that the binding constant for intercalation KS1 is considerably smaller than that for external binding KS2 (KS1 > KS2). This surprising result is not due to the binding enthalpy (ΔH ≈ ΔH) but to the binding entropy (ΔS > ΔS).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dye and the DNA represent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both types of binding; they are supplemented by hydrogen bonds and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The behavior of a substance in living cells, however, cannot be reliably predicted from its in vitro binding to DNA. Very few substances are bound to the DNA of the nuclear chromatin in cell culture; for example, dyes often accumulate instead in the lysosomes. In some cases the dye binds specifically and very efficiently to the mitochondria of the living cell, especially to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s, the sites of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