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铜物理显影后影像中铜和银的分布以及在非影像区明胶对Au3+的还原作用。铜含量随着影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银含量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Ag3d结合能向低值位移说明影像内部的银处于单原子和多原子的混合状态,但是影像表面的银却为单原子状态,如果铜物理显影进行得足够长,铜最终会将银全部遮盖。在这以后的铜物理显影是铜的自催化过程,样片浸入氯金酸溶液中后,非影像区中吸收的氯金酸量大大高于影像区,因而铜的沉积速度在非影像区也比影像区大得多。明胶能还原Au3+.还原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由Au3+还原成Au+,这一步在室温下是快反应;第二步由Au+还原成金,这个反应比较慢,Au+和Au在物理显影中可作为催化核,使铜在非影像区沉积。  相似文献   

2.
在银盐扩散转移感光材料中,正像的形成是典型的物理显影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显影核起着催化剂的作用[1]。因此核的性质与影像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介质是制备胶态核不可缺少的保护体,不同介质对影像转移密度和色调都有显著影响。所以要提高影像质量,研究物理显影核性质和介质成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显影促进剂是一类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卤化银感光材料曝光区域影像显影速率,从而提高照相速度和影像质量的照相有机物。  相似文献   

4.
使用成色显影的彩色感光材料中,构成彩色影像的单元是围绕在被显影的卤化银颗粒上所生成的染料云,为深入了解彩色影像的结构和改善彩色影像质量,研究染料云的形态很有意义,照相乳剂中卤化银的颗粒很小,很难用各种显微镜观察染料云的形态,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用表面涂以成色剂胶冻的金电极作为工作电极。  相似文献   

5.
分散在高分子介质中的物理显影核层作为影像接受层,是CTP版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线阵CCD及银量测定法研究了三种高分子作为物理显影核的介质对物理显影过程及版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A-Ⅰ、PVA-Ⅱ减慢扩散转移过程并降低版材的反差,而PVP对扩散转移过程有轻微促进作用.此外还用扫描电镜方法观察了物理显影银的表面堆积状态,发现银堆积状态与介质的种类及涂布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电子湮没技术(PAT)研究了照相明胶中的自由体积空穴在无电沉积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活化饱和后,照相明胶的自由体积空穴的平均尺寸约减小0.011nm3,相当于一个Au原子的体积的大小,即照相明胶大分子中的每个自由体积空穴平均被填充了一个Au原子,该Au原子作为催化活性核催化铜的沉积,使物理显影生成的影像为紧密铜粒子的堆积形貌,而不是丝状形貌。铜经无电沉积饱和后,照相明胶的自由体积空穴的平均大小约减小了0.020nm3,即照相明胶的自由体积空穴对铜物理显影过程中铜的沉积没有阻碍作用,铜无电沉积近似为各向同性的球状堆积。  相似文献   

7.
感光乳剂中卤化银颗粒接收足够的曝光量后可形成潜影,经过显影便成为可见影像。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第一级放大。它的放大因子为10~9。但是影像的密度取决于单位面积上显出的银量和银影像的遮盖本领。如果单位面积上显出的银颗粒太少,影像就不能被眼睛或仪器(如密度计)检测出来。单位面积上银颗粒太少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或是因为曝光量太低以致具有可显潜影的颗粒太少;或是因为乳剂层中卤化银颗粒本来就太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线形CCD(ChargeCoupledDevice)技术、接触角等方法研究了一种长链硫醇化合物对计算机直接制版材料物理显影动力学及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是物理显影过程的抑制剂,在显定合一的加工液中添加该化合物可以显著提高版材物理显影银区的疏水性能。同时,通过表面显微拉曼光谱进一步证明了硫醇化合物在物理显影银表面的吸附增加了版材的亲油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BIT, BIOHT和BIMMT三种席夫碱基四唑类化合物对铜在质量分数为5%的NaHCO3水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和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在NaHCO3水溶液中三种化合物对铜均有较好的缓蚀作用, 三种化合物的缓蚀性能大小顺序为BIMMT>BIOHT>BIT. 三种化合物在铜表面上的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 其在铜表面上的吸附行为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 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0.
用于感光材料的卤化银微晶合成技术近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合成出了诸如T-颗粒、核壳乳剂和外延复合颗粒等,使感光材料的性能日趋优异。但由于感光化学反应(如化学增感、光谱增感、潜影形成及显影过程等)基本上都发生在微晶的表面,而微晶核内部的卤化银却未发生作用,而随定影过程被溶解成废液,这样便造成贵金属银的浪费。  相似文献   

11.
王帅  许国勤 《催化学报》2013,34(5):865-870
使用X光电子能谱(XPS)及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研究了二氧化碳在铜表面的吸附及其光化学反应.通过实验条件控制将物理吸附及化学吸附的二氧化碳吸附物种分别分离在规整铜表面及无序铜表面上,并使用193 nm激光对其照射研究其相应的光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只有化学吸附的二氧化碳物种在光诱导下发生了解理反应,而物理吸附的二氧化碳未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2.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自组装膜对铜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TC)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金属缓蚀剂, 以其在铜表面制备了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在0.5 mol·L-1 HCl介质中APDTC SAMs对铜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APDTC分子易在铜表面形成稳定的APDTC SAMs, 改变了电极表面的双电层结构, SAMs同时抑制了铜的阳极氧化过程和阴极还原过程, 铜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明显提高, 双电层电容明显降低. 电化学阻抗和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 在0.5 mol·L-1 HCl介质中, 铜表面APDTC SAMs表现出良好的缓蚀效果. 研究结果还表明, APDTC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吸附机理是介于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之间的一种吸附.  相似文献   

13.
高反差是印刷用感光材料的重要特性.本文着重研究了4种化学显影抑制剂对银盐扩散转移型CTP版材反差的影响.结果发现,硫代水杨酸、2-巯基苯并噻唑、6-硝基苯并咪唑和苯并三氮唑等单独使用时,对版材反差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而硫代水杨酸与6-硝基苯并咪唑配合使用时,得到了超高反差效果.通过计算,给出了各个抑制剂最佳浓度时的反差系数值.另外,利用线性CCD技术对物理显影过程的研究表明,添加抑制剂扩大了不同曝光级的显影诱导期和显影速率之间的差别,从而提高了反差.  相似文献   

14.
银盐扩散型CTP(Computer-To-Plate)版材基于银盐扩散转移原理.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场效应扫描电子显微镜及CCD等手段研究了几种因素对该类版材物理显影银堆积状态及物理显影过程的影响.清晰地观察到不同曝光区物理显影银的堆积状态,在弱曝光区,银颗粒堆积紧密,是版材具有亲油性的主要原因.使用不同类型络合剂分别得到了颗粒状、树枝状等各种形态的物理显影银,表明络合剂对银颗粒形态有显著影响.通过CCD装置对版材上物理显影过程的实时原位监测,从动力学的角度解释了络合剂、显影温度对物理显影银堆积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殷迪  邱宗仰  李湃  李震宇 《物理化学学报》2018,34(10):1116-1123
针对铜表面化学反应,我们发展了一套铜-碳体系的密度泛函紧束缚(DFTB)参数。测试结果表明这套参数可以很好的描述吸附铜或碳原子前后铜表面的几何结构和能量。基于这套参数,我们对Cu(111)表面的碳二聚化过程进行了分子模拟研究。即使在高温下,直接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也很难观察到碳二聚体的形成。这是因为高温下铜表面显著的结构弛豫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二聚化。为了研究高温下铜表面碳二聚化的机理,我们进行了赝动力学模拟。发现在二聚化的过程中,碳原子形成C-Cu-C桥状结构以后,会绕中间Cu原子转动,最后形成碳二聚体。1300 K下碳二聚化的自由能垒约0.9 eV。  相似文献   

16.
根据铜锍的组成结构特点,建立了一种测定铜锍中铜含量的方法,重点讨论了混合酸对铜锍进行溶解的前处理及样品滴定过程。方法铜的测定范围:4.80%~32.00%,回收率:97.70%~101.26%,精密度即标准偏差:0.026 %~0.10%。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铜锍中铜含量测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Cu/SiO2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文忠  丁时鑫 《分子催化》1993,7(3):178-185
采用等容浸渍法制备了三种类型的Cu/SiO_2,催化剂(铜担载量都为3.3Wt%).将其制备因素与XRD、SEM、XPS等表征手段所得结果相关联,得出氨具有分散硅胶表面铜组分的作用、有无氨介入催化剂制备过程可导致截然不同的表面CuO分散状态.有氨介入时所得催化剂表面孤立Cu~(2+)(二硅氧基钳合—Cu~(2+)与具有一定分散程度的CuO共存、氨介入方式及所用铜盐不同,二种状态的铜组分在载体表面所占的比例不同.用硝酸铜为原料,先浸铜盐后浸氨的方式所得催化剂表面绝大部分为孤立Cu~(2+);而浸铜盐后不浸氨的催化剂表面绝大部分为CuO.在制得的5个催化剂中,表面上明显有CuO存在的4个催化剂,CuO似乎都分布于载体外表面,即形成近似于“蛋壳形”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一锅法"合成了两种Mannich碱1-(3-氧代丁基)硫脲(OBT)和1-(3-氧代-3-苯丙基)硫脲(OPPT),并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研究方法研究了两种Mannich碱对H62黄铜在5%(w)NaHCO3水溶液中的缓蚀性能和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5%NaHCO3水溶液中这两种化合物对H62黄铜均有较好的缓蚀效果,缓蚀效率大小顺序为OPPTOBT。并且OBT与OPPT均为阴极型缓蚀剂。两种化合物在铜表面上的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其在铜表面上的吸附行为服从Langmiur吸附等温式,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9.
根据铜锍的组成结构特点,建立了一种测定铜锍中铜含量的方法,重点讨论了混合酸对铜锍进行溶解的前处理及样品滴定过程。在4.80%~32.00%铜的测定范围内,加标回收率为97.70%~101.26%,相对标准偏差为0.24%~0.53%。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铜锍中铜含量测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阎芳 《色谱》1993,11(3):186-186
成色剂是彩色感光材料中的主要助剂,曝光后经显影可形成不同的影像。它们都是分子量较大的复杂有机分子,且合成路线冗长。尽管产物经过重结晶,但仍然难免有一些未反应物或副产物杂质,影响产品质量。例如在合成品红成色剂Ⅰ时,总是存在相当多的原料Ⅱ,二者化学性质相近,用经典柱色谱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