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硝酸钕急性生物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和模式识别技术,分析了腹腔注射给药2、10和50mg/kg体重剂量硝酸钕48h内Wistar大鼠尿液和血清的核磁共振氢谱。由尿液及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如柠檬酸、肌酸酐、N-氧三甲胺、氨基酸、乳酸、琥珀酸、牛磺酸及葡萄糖等物种的浓度变化,结合大鼠血清指标和肝、肾组织切片图研究了轻稀土化合物Nd(NO3)3在大鼠体内的急性生物效应。结果表明,3个剂量的Nd(NO3)3主要对大鼠肝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且随着剂量的升高渐趋严重。同时,Nd(NO3)3也对肾脏的特定部位(肾乳头、肾小管)造成了损害。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分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MAS 1H NMR)技术对腹腔注射不同剂量[2, 10, 50 mg/kg(体重)]的硝酸镧[La(NO3)3]和硝酸铈[Ce(NO3)3] 的雄性Wistar大鼠肝、肾组织的MAS 1H NMR谱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了La(NO3)3和Ce(NO3)3的急性生物效应, 并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对不同剂量La(NO3)3和Ce(NO3)3的急性生物效应进行了分类. 研究结果表明, La(NO3)3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肝毒, Ce(NO3)3对大鼠肝、肾同时造成损伤. 该方法可用于其它稀土及金属化合物的毒性预测和毒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分析给药肝、肾损伤模型化合物异硫氰酸α-萘酯(灌胃150mg/kg体重)和二溴乙胺氢溴酸盐(腹腔注射250mg/kg体重)24h内Wistar大鼠尿液的^1H NMR谱,由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浓度变化研究了肝、肾模型毒物在大鼠体内的急性毒性。首次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中的二阶段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大鼠尿液^1H NMR谱确定了模型化合物尿液^1H NMR标记物。结果表明,应用核磁共振和二阶段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提供模型化合物毒性比较清楚的认识。该方法也可用于金属化合物、中药及其它药物的毒性分类和预测研究以及建议各类靶向毒性的NMR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技术中魔角旋转方法,通过分析腹腔注射给药2,10和50 mg.kg-1体重剂量硝酸铈48 h后大鼠肝和肾组织MAS1H NMR谱,由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浓度的变化研究了硝酸铈在动物体内的急性毒性,并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对硝酸铈急性生物效应的NMR marker进行了研究。较高剂量组肝组织中的甘油三酯、乳酸、肝糖原和肾组织中的甘油三酯、甘油磷酸胆碱、甜菜碱等重要内源性代谢物的核磁共振谱峰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意味着动物体内的代谢出现异常:高剂量硝酸铈的引入可使动物肾脏和肝脏均受到损害,且受损程度随稀土剂量的增高而渐趋严重。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Wistar大鼠灌胃0.2,2,10和100mg/kg体重硝酸镥[Lu(NO3)3]48h内尿液的1HNMR谱,研究了重稀土化合物Lu(NO3)3在大鼠体内的急性生物效应.以氯化汞、铬酸钠、四氯化碳、盐酸肼和异硫氰酸-α-萘酯为模型药物,利用模式识别技术解析大鼠尿液的1HNMR谱,对不同剂量Lu(NO3)3的生物效应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应用核磁共振和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方法,可清楚地认识稀土化合物生物效应,低剂量Lu(NO3)3(0.2,2mg/kg体重)的毒性与肾毒化合物铬酸钠类似,而高剂量Lu(NO3)3(10,100mg/kg体重)归入肝毒化合物四氯化碳组.该方法也可用于其它金属化合物及中药等药物的毒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轻稀土镧、铈急性生物效应的血清1H NMR谱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和模式识别技术,通过分析腹腔注射给药La(NO3)3(2,10和50 mg/kg体重)和Ce(NO3)3(2,10和50 mg/kg体重) 48 h后大鼠血清的核磁共振氢谱,由内源性代谢物浓度的变化研究了两种稀土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急性生物效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两者进行了分类比较. 在低剂量(2 mg/kg体重)组La(NO3)3和Ce(NO3)3血清中, 乳酸和肌酸酐等内源性代谢物浓度发生了微小变化; 在高剂量组(10和50 mg/kg体重)中, 含量变化较大的重要内源性代谢物包括3-羟丁酸、丙氨酸、 肌酸酐、 丙酮、 乙酸、 琥珀酸和葡萄糖等,其中3-羟丁酸和丙氨酸等在La的剂量组中变化较大,Ce的剂量组血清中丙酮、 琥珀酸和葡萄糖含量变化明显. 实验结果表明, 低剂量La和Ce的毒性较低,并对机体影响较小,高剂量则对大鼠肝脏造成损伤,且Ce的毒性大于La.  相似文献   

7.
采用现代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分析给药肝、肾损伤模型化合物异硫氰酸α-萘酯(灌胃150 mg/kg体重)和二溴乙胺氢溴酸盐(腹腔注射250 mg/kg体重)24 h内W istar大鼠尿液的1H NMR谱,由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浓度变化研究了肝、肾模型毒物在大鼠体内的急性毒性。首次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中的二阶段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大鼠尿液1H NMR谱确定了模型化合物尿液1H NMR标记物。结果表明,应用核磁共振和二阶段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提供模型化合物毒性比较清楚的认识。该方法也可用于金属化合物、中药及其它药物的毒性分类和预测研究以及建议各类靶向毒性的NMR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给药硝酸镨后大鼠尿液和血清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了腹腔注射给药2,10和50 mg/kg体重剂量硝酸镨(Pr(NO3)3) 168 h内Wistar大鼠尿液和血清的核磁共振氢谱.由尿液及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如柠檬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肌酸酐、N-氧三甲胺、氨基酸、乳酸、牛磺酸及葡萄糖等的浓度变化,并结合大鼠血清指标研究了轻稀土化合物Pr(NO3)3在大鼠体内的急性生物效应.结果表明,Pr(NO3)3急性毒性的靶向器官为肝脏和肾脏,但以肝脏为主,且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低、中剂量组的Pr(NO3)3会通过改变大鼠体内酶代谢而造成肝脏线粒体中的能量代谢(脂肪、糖代谢)紊乱;同时,Pr(NO3)3还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改变肾脏中渗透质的平衡,影响肾脏对氨基酸的重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林秀云  黄玲 《结构化学》1997,16(2):133-136
联苯甲酰双缩氨基脲硝酸钕水合物分子式为[Nd(C16H16N6O2)(NO3)3(H2O)]·H2O,Mr=690.2,正交晶系,空间群为Fdd2,晶胞参数,利用2312个可观测衍射进行结构修正,最后R=0.048。晶体中含有2个水分子,其中1个参加配位。3个硝酸根呈双齿配应;有机配体中有2个N原子和两个O原子参与配位,Nd的总配位数为11。  相似文献   

10.
TiO2/SnO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敌敌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合成了直链醚-组氨酸Schiff碱(四甘醇醛缩双组氨酸Schiff碱)及其稀土配合物,以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磁化率等确定配合物组成为Ln3(H2L)2(NO3)9(Ln=La,Nd,Gd,Er,Yb;L=C20H26N6O7),采用交叉极化结合魔角旋转技术(CP/MAS)和消除旋转边带技术(TOSS),获得固体高分辨^13C NMR谱,见到-COO^-的^13C谱峰分裂等新信息。结合液体^1H NMR谱等,对L-组氨酸中咪唑基的配位进行了研究,以EPR波谱探讨了配合物的晶体场强等特性。观察到Er配合物对超氧阴离自由基的清除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高场核磁共振技术为研究手段,通过分析腹腔注射0.2、2、10、20mg/kg体重剂量的La(NO3)3后大鼠尿液中代谢物浓度、物种的变化,研究了稀土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情况,结果表明,稀土的引入使动物肾脏和肝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并在代谢物中挑选出了合适的NMR markers,其变化可以反映稀土离子作用后大鼠的异常代谢。  相似文献   

12.
13.
黄维垣  张龙庆 《化学学报》1988,46(3):234-238
本文合成了α'-三氟甲基-含氟β-二酮镧系螯合物Ln{CF3CF2[CF2OCF(CF3)]nCOCHCOC(CH3)3}3[n=1; Ln=Eu(1a), Pr(1b), Nd(1c),Sm(1d), Gd(1e), Tb(1f), Dy(1g), Er(1h). n=2; Ln=Eu(2a), Pr(2b), Nd(2c),Sm(2d), Gd(2e), Tb(2f), Dy(2g), Er(2h)], 并研究了它们的位移性能. 1a、1b、2a和2b在用作位移试剂时, 不仅具备Ln(fod)3(Ln=Eu, Pr)的所有优点, 而且还有另外两个优点: (1)在底物存在时, 试剂自身的叔丁基峰明显向高场迁移, 特别是在醇类化合物存在下, δ-Bu^t接近于0ppm, 因此, 1a和2a的t-Bu峰总是处于底物ω-甲基的高场, 不干扰图谱的解析. (2)1b和2b虽为镨类螯合物, 但与1a与2a一样, 都能得到非常清晰的一级图谱. c、f和g均使谱峰向高场迁移, 而h却使谱峰向低场迁移. c的位移能力略低于b. f、g和h的位移能力极强.  相似文献   

14.
(1)H and (13)C NMR measurements are reported for the CDCl(3) and CD(2)Cl(2) solutions of [La(18-crown-6)(NO(3))(3)] (I), [Pr(18-crown-6) (NO(3))(3)] (II), [Ce(18-crown-6)(NO(3))(3)] (III), and [Nd(18-crown-6)(NO(3))(3)] (IV) complexes. Temperature dependencies of the (1)H NMR spectra of paramagnetic II-IV have been analyzed using the dynamic NMR (DNMR) methods for six-site exchange. Two types of conformational dynamic processes were identified (the first one is conditioned by interconversion of complex enantiomeric forms and pseudorotation of a macrocycle molecule upon the C(2) symmetry axis; the second one is conditioned by macrocycle molecule inversion). Application of exchange spectroscopy (2D-EXSY) of DNMR for investigation of this dynamic system (II-IV) simplifies the assignment of the NMR signals and represents the first experimental study of multisite exchange.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methodology of paramagnetic 4f (Ce, Pr, and Nd) probe ap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free-energy, enthalpy, and entropy changes in chemical exchange processes,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this method in a comparison with DNMR studies of diamagnetic substances, is discussed. In particular, as a result of paramagnetic chemical shifts in 4f complexes, the range of measurable rate constants expands considerably compared to the analogous range in diamagnetic compounds. Coordination compounds investigated in the paper represent new types of thermometric NMR sensors and lanthanide paramagnetic probes for in situ temperature control in solution.  相似文献   

15.
钱长涛  王兵  邓道利 《有机化学》1994,14(3):265-269
本文通过双(2-甲氧乙基环戊二烯基)稀土氯化物与环戊二烯基钠在室温下反应, 经升华得新配合物,(CH~3OCH~2CH~2C~5H~4)~2Ln(C~5H~5) (Ln=La,Pr,Nd), 这些配合物都经红外、光电子能谱、质谱、核磁共振谱和元素分析鉴定;并且比较了具有不同配位环境的三茂稀土配合物-氢化钠体系还原1-己烯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