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热解-质谱(Py-MS)与热解-气相色谱(Py-GC)相结合的方法对平朔(PS)和义马(YM)原煤、脱灰煤及其脱黄铁矿煤进行了热解实验,考察了CO_2气氛对煤热解过程中硫逸出行为的影响。并采用质谱在线分析H_2S、COS和SO_2的逸出曲线,利用气相色谱分析H_2S、COS和SO_2在气相中的逸出量。结果表明,CO_2气氛有利于H_2S、COS和SO_2进入气相,且逸出量增加,而COS增加幅度更大。同时,CO_2气氛有利于H_2S和SO_2最大逸出峰温提前。另外,CO_2气氛对原煤的H_2S、COS和SO_2逸出温度影响较大,但对脱灰煤的影响较小。在较高的温度下,CO_2有利于煤中稳定有机硫的分解。这进一步验证了在较高温度下COS形成与CO相关,而在较低温度下与CO无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重-质谱法(TG-MS)和热解-气相色谱法(Py-MS)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化合物(十四硫醇、二丁基硫醚、苯硫醚、二甲基噻吩、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等)在惰性气氛下硫的脱除及释放行为进行研究。惰性气氛下硫的脱除顺序为:十四硫醇二丁基硫醚二甲基噻吩苯并噻吩苯硫醚二苯并噻吩,苯硫醚除外,该顺序与含硫官能团的热分解顺序一致。在热解过程中,所有模型化合物在质谱和气相色谱仪上均被检测到SO2;除苯硫醚和二苯并噻吩外,其他模型化合物中均检测到了COS;而只在十四硫醇、二丁基硫醚和二甲基噻吩中检测到了H2S。且热解气中SO2含量要显著高于H2S和COS。这是由于活性炭作载体时,惰性气氛下内部氢的含量显著小于内部氧的含量,所以大多数的含硫自由基易与内部氧结合以SO2的形式逸出。对于苯硫醚、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中没有检测到H2S,是由于内部氢的不足,使得含硫自由基不能与内部氢结合,所以没有检测到H2S逸出。  相似文献   

3.
煤在不同O2/CO2气氛下燃烧硫析出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煤在不同氧体积分数、混有CO2气氛下燃烧硫析出特性,结果表明,煤在低氧、混有CO2气氛下燃烧,SO2和H2S析出速率曲线均呈现双峰结构,H2S析出率明显增大,硫析出时间延长;在高氧气氛下,SO2和H2S析出速率曲线均呈现单峰结构,硫析出时间缩短。煤在低氧体积分数、混有CO2气氛下燃烧能够改善煤灰自固硫能力,降低硫的最终析出率;煤在高氧体积分数、混有少量CO2气氛下燃烧与空气气氛下燃烧相比,硫的最终析出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氧化性气氛下流化床中煤的热解脱硫及硫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兖州(YZ)原煤,在氧气体积分数为3.0%、5.6%、8.7%,热解温度400℃~800℃, 热解停留30min,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了热解脱硫实验。结果表明,兖州煤在3.0%O2,600℃时的脱硫效果最佳,可达70%;此时的黄铁矿硫全部脱除,而有机硫也可脱除60%以上。而相同温度惰性气氛下的总硫和有机硫的脱除率则分别为25%和15%。在氧化性气氛下,脱除的硫主要分布在焦油中;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提高,半焦收率下降的很快,下降幅度要比脱硫率的增加幅度大。因此,氧气体积分数过高,在选择性断裂C—S键的同时,也使C—C键发生了断裂。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重-质谱法( TG-MS)和热解-气相色谱法( Py-MS)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化合物(十四硫醇、二丁基硫醚、苯硫醚、二甲基噻吩、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等)在惰性气氛下硫的脱除及释放行为进行研究。惰性气氛下硫的脱除顺序为:十四硫醇>二丁基硫醚>二甲基噻吩>苯并噻吩>苯硫醚>二苯并噻吩,苯硫醚除外,该顺序与含硫官能团的热分解顺序一致。在热解过程中,所有模型化合物在质谱和气相色谱仪上均被检测到SO2;除苯硫醚和二苯并噻吩外,其他模型化合物中均检测到了COS;而只在十四硫醇、二丁基硫醚和二甲基噻吩中检测到了H2 S。且热解气中SO2含量要显著高于H2 S和COS。这是由于活性炭作载体时,惰性气氛下内部氢的含量显著小于内部氧的含量,所以大多数的含硫自由基易与内部氧结合以SO2的形式逸出。对于苯硫醚、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中没有检测到H2 S,是由于内部氢的不足,使得含硫自由基不能与内部氢结合,所以没有检测到H2 S逸出。  相似文献   

6.
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哈密煤温和液化固体产物(MLS)在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的释放规律以及不同形态硫的变迁规律,并分析了矿物质对硫变迁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的条件范围内,MLS热解过程中大部分的硫残留在半焦中,仅有不到10%的硫迁移到焦油中或转化为含硫气体逸出。热解生成的含硫气体以H2S为主,当热解温度为400℃时H2S的逸出速率达到最大。通过改进方法测定了M LS及其热解半焦中各种形态硫的含量,发现M LS热解过程中以硫化物硫和有机硫的分解和转化为主。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MLS中有机硫逐渐分解并以含硫气体的形式逸出;当热解温度低于600℃时,M LS中硫化物硫逐渐转化为含硫气体、有机硫和少量的黄铁矿硫;当热解温度高于600℃时,M LS中碱性矿物质吸收气相中的H2S转化为硫化物硫,硫化物硫缓慢增加。醋酸酸洗可以保留M LS中大部分的硫化物硫,且酸洗后M LS热解生成的H2S逸出速率增大,峰温向低温方向移动;当热解温度高于600℃时,有机硫和硫化物硫的脱硫反应速率降低,并且M LS中的碱性矿物质与H2S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导致H2S逸出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氧化对煤中硫形态及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硫含量的煤被空气和HNO3氧化后含硫气体的逸出规律。结果表明,空气和HNO3氧化后,尽管煤中有机硫总量变化不大,但煤中H2S的释放量有所下降,而COS和SO2的生成量明显增加,这说明氧化作用使得煤中弱的有机硫变成S=O和SO2结构。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发现CS2的生成与FeS密切相关,同时对HNO3氧化后的煤来说,CS2的生成主要以气相中H2S和COS的反应为主。空气氧化后煤中CS2的生成量与原煤的差不多,但HNO3氧化后煤中释放出的CS2有所下降。提出通过(COS+SO2)/H2S的比值来研究煤及其中硫被氧化的程度,并对比了不同煤种及氧化后样品的气相含硫化合物发现:随变质程度的提高和煤中噻吩硫含量的增加,煤被氧化的程度下降。对同一煤种而言,HNO3的氧化程度要高于空气氧化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哈密煤温和液化固体产物(MLS)在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的释放规律以及不同形态硫的变迁规律,并分析了矿物质对硫变迁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考察的条件范围内,MLS热解过程中大部分的硫残留在半焦中,仅有不到10%的硫迁移到焦油中或转化为含硫气体逸出。热解生成的含硫气体以H2S为主,当热解温度为400℃时H2S的逸出速率达到最大。通过改进方法测定了MLS及其热解半焦中各种形态硫的含量,发现MLS热解过程中以硫化物硫和有机硫的分解和转化为主。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MLS中有机硫逐渐分解并以含硫气体的形式逸出;当热解温度低于600℃时,MLS中硫化物硫逐渐转化为含硫气体、有机硫和少量的黄铁矿硫;当热解温度高于600℃时,MLS中碱性矿物质吸收气相中的H2S转化为硫化物硫,硫化物硫缓慢增加。醋酸酸洗可以保留MLS中大部分的硫化物硫,且酸洗后MLS热解生成的H2S逸出速率增大,峰温向低温方向移动;当热解温度高于600℃时,有机硫和硫化物硫的脱硫反应速率降低,并且MLS中的碱性矿物质与H2S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导致H2S逸出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热重-质谱联用研究焦炭在甲烷气氛下的热行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热重-质谱联用技术对焦炭在甲烷气氛下的热行为及气体逸出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考察了温度、停留时间、甲烷体积分数及流量、焦炭品质等因素对焦炭增重的影响,同时对焦炭在甲烷气氛下及惰性气氛下加热时的气体逸出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进行的时间范围内焦炭的增重随着温度的升高、停留时间的增长、甲烷体积分数的提高而增加;实验采用的两种气体流量对焦炭增重影响不大;焦炭品质越差,增重程度越明显。质谱分析的结果表明,焦炭在惰性气氛下加热时的失重主要是由于CO2和H2O的逸出引起的;甲烷在焦炭存在下800 ℃以后开始分解析出H2,在恒温停留阶段H2的逸出速率变化不大,同时焦炭的质量增加,说明甲烷分解成碳和氢气。焦炭对甲烷的分解存在一定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读者园地     
问 :气体容量法测定碳时 ,硫的干扰如何消除 ?——陕西读者  陈亮    答 :在试样经燃烧后释出的混合气体 (其中包括CO2 、SO2 、O2 等 )进入定碳仪的冷凝管之前都必须使其通过除硫管除去 SO2 ,对含硫较高的试样还须二次除硫 ,或增加除硫剂的量。常用的除硫剂有颗粒状活性二氧化锰或粒状钒酸银等。根据计算 w( C)0 .0 1 %的碳在标准状态下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0 .1 85ml,而含硫 w( S) 0 .0 0 1 %时 ,在标准状态下生成的二氧化硫的体积为 0 .0 0 68ml。也就是说 ,w( C)=0 .0 1 %所生成的气体体积约为 w( S) =0 .0 0 1 %所生成的…  相似文献   

11.
煤在合成气、氢气和氮气气氛下的热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在合成气气氛下对中国寻甸褐煤、蒙古Shiveeovoo褐煤和Khoot油页岩进行了热解研究。升温速率10 ℃/min,褐煤热解温度400 ℃~800 ℃,油页岩热解温度300 ℃~600 ℃,研究结果与氢气和氮气气氛下的热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加压热解不同,褐煤在不同气氛下常压热解半焦和焦油收率差别不大,但对油页岩,合成气和氢气气氛下热解焦油收率高于氮气,气体收率低于氮气。黄铁矿硫在不同气氛下热解均极易脱除,并部分转化为有机硫。油页岩的总硫脱除率远低于褐煤,与油页岩的高灰分含量有关。与氮气甚至氢气相比,合成气下寻甸褐煤的高总硫脱除率和低有机硫含量与合成气中的CO有关。但CO在油页岩热解脱硫中不起作用,也与油页岩高灰分含量有关。研究结果也表明合成气可代替氢气进行加氢热解。  相似文献   

12.
硫化CoMo/Al2O3-TiO2催化剂上CO催化还原SO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了Al2O3、Al2O3-TiO2和TiO2担载的硫化CoMo催化剂上CO催化还原SO2的规律性,结果表明,反应物分别在350 ℃、350~400 ℃间和400 ℃完全转化为CO2和元素S.在含TiO2的催化剂上,CO-SO2反应可同时按COS中间物机理和Redox机理进行,从而使尾气中COS的含量大为降低,提高了生成元素S的选择性.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We have extended our investigations of the carbonic anhydrase (CA) cycle with the model system [(H(3)N)(3)ZnOH](+) and CO(2) by studying further heterocumulenes and catalysts. We investigated the hydration of COS, an atmospheric trace gas. This rea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OS cycle since biological consumption, that is, uptake by higher plants, algae, lichens, and soil, represents the dominant terrestrial sink for this gas. In this context, CA has been identified by a member of our group as the key enzyme for the consumption of COS by conversion into CO(2) and H(2)S. We investigated the hydration mechanism of COS by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o elucidate the details of the catalytic cycle. Calculations were first performed for the uncatalyzed gas phase reaction.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for direct reaction of COS with H(2)O has an energy barrier of deltaG=53.2 kcal mol(-1). We then employed the CA model system [(H(3)N)(3)ZnOH](+) (1) and studied the effect on the catalytic hydration mechanism of replacing an oxygen atom with sulfur. When COS enters the carbonic anhydrase cycle, the sulfur atom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catalyst to yield [(H(3)N)(3)ZnSH](+) (27) and CO(2).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nucleophilic attack on COS, which i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is somewhat higher (20.1 kcal mol(-1) in the gas phase) than that previously reported for CO(2). The sulfur-containing model 27 is also capable of catalyzing the reaction of CO(2) to produce thiocarbonic acid. A larger barrier has to be overcome for the reaction of 27 with CO(2) compared to that for the reaction of 1 with CO(2). At a well-defined stage of this cycle, a different reaction path can emerge: a water molecule helps to regenerate the original catalyst 1 from 27, a proces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ocarbonic acid. We finally demonstrate that nature selected a surprisingly elegant and efficient group of reactants, the [L(3)ZnOH](+)/CO(2)/H(2)O system, that helps to overcome any deactivation of the ubiquitous enzyme CA in nature.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重-质谱法(TG-MS)和热解-气相色谱法(Py-MS)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化合物(十四硫醇、二丁基硫醚、苯硫醚、二甲基噻吩、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等)在惰性气氛下硫的脱除及释放行为进行研究。惰性气氛下硫的脱除顺序为:十四硫醇>二丁基硫醚>二甲基噻吩>苯并噻吩>苯硫醚>二苯并噻吩,苯硫醚除外,该顺序与含硫官能团的热分解顺序一致。在热解过程中,所有模型化合物在质谱和气相色谱仪上均被检测到SO2;除苯硫醚和二苯并噻吩外,其他模型化合物中均检测到了COS;而只在十四硫醇、二丁基硫醚和二甲基噻吩中检测到了H2S。且热解气中SO2含量要显著高于H2S和COS。这是由于活性炭作载体时,惰性气氛下内部氢的含量显著小于内部氧的含量,所以大多数的含硫自由基易与内部氧结合以SO2的形式逸出。对于苯硫醚、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中没有检测到H2S,是由于内部氢的不足,使得含硫自由基不能与内部氢结合,所以没有检测到H2S逸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坩埚焦考察了过渡金属添加剂Fe、Cr和Mn的不同形态在焦化过程中对高硫焦煤中硫脱除的影响,并通过固定床热解实验考察了不同气氛下添加剂对煤热解脱硫及含硫化合物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金属添加剂对煤中硫形态有不同影响,氧化性较高的Fe3+降低了煤中黄铁矿硫的含量,而其他金属添加剂对煤中硫形态影响不大。在模拟焦化过程中,铬系添加剂提高了热解脱硫率,而铁系和锰系添加剂降低了脱硫率;负载Cr3+的介休煤在不同气氛下的热解表明,氮气抑制了Cr的脱硫作用,显著地减少了含硫气体的生成量,并使煤中易脱除硫转化为稳定的有机硫;还原性气氛有利于Cr3+添加剂的脱硫作用,显著地增加了含硫气体的生成量;焦炉气和氢气下添加剂对热解脱硫及煤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逸出的影响相似,焦炉气可以作为提高过渡金属添加剂脱硫性能的反应气体。  相似文献   

16.
陈立新  王亚洲  宋家乐  张教强 《化学学报》2009,67(11):1182-1188
采用红外(FTIR)、热失重, 热分析以及质谱联用(TGA-DTA-MS)、X射线衍射仪(XDR)、能谱仪对紫外光固化乙烯基硅氮烷-巯基共聚体系的热裂解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结果表明: 300~500 ℃为聚合物裂解反应的主要温度范围. 裂解过程会逸出多种小分子气体, 其中体系中的S元素可能主要是以H2S和SO2和噻吩类的形式逸出; 最终质量保持率为55.3 wt%; 热裂解转化物表观密度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最终达到2.09 g•cm-3; 在保温2 h的条件下, 热裂解转化物在1400 ℃下生成少量Si3N4晶体, 在1600 ℃下, 热裂解转化物晶体质量组成为m(SiO2)∶m(Si3N4)∶m(SiC)=3∶26∶71, 结晶度达到91.3%.  相似文献   

17.
废轮胎热解油品的组成与硫含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就废轮胎热解是油品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载气种类对油品的组成及硫含量影响较大,在N2条件下,油品中含有较多的轻质油品,轻质油中中富含高附加值的化学品萜二烯。H2及H2O气氛下的油品中轻质油品含量远低N2气氛以质油品含量。载气流速对油品的组成影响不大。硫含量分析表明,在N2条件下各油品的硫含量均高于H2及H2O气氛下的硫含量;各油品中轻质油品硫含量最低,在H2及H2O气氛可下可小于100ppm,中质油品硫含量次之,重质油硫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生物质气化再燃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生物质能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生物质能是唯一的碳基可再生能源,燃用生物质燃料可以实现CO2净排放为零。生物质能的再利用十分有效,可以发电,可以合成新的化学物,还可以减少NOx、SOx及颗粒物排放。因此,生物质能是解决化石能源短缺和污染问题的主要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