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含混合配体双核铜(I)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少文  曹健等 《化学通报》2002,65(12):824-826
合成了含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和邻菲咯啉(phen)混合配体的双核铜(I)配合物[Cu(dppm)(phen)]2(NO3)21,并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特征,配合物1的结构分析表明,dppm作为桥式双齿配体、phen作为双齿配体分别与铜原子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硝酸根离子位于配合物外界。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含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和邻菲咯啉(phen)混合配体的双核铜(I)配合物[Cu(dppm)(phen)]2(NO3)2 1,并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特征,配合物1的结构分析表明,dppm作为桥式双齿配体、phen作为双齿配体分别与铜原子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硝酸根离子位于配合物外界.  相似文献   

3.
通过配位催化反应首次合成了含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和4-乙烯吡啶(C7H7N)混合配体的具有不对称结构双核铜(Ⅰ)配合物[Cu2(dppm)2(CH2=CHC5H4N)2(μ-C≡CH)](ClO4),并经X射线结构分析和荧光光谱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特征.结构分析表明,dppm作为桥式双齿配体,4-乙烯吡啶作为单齿配体,小分子乙炔以桥式配位分别与铜原子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高氯酸根离子位于配合物外界.  相似文献   

4.
三核铜(Ⅰ)配合物合成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I)配合物由于其变化奇异的结构,性质及配位数而引起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兴趣.众所周知,四电子供体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适宜在近距离内与两个金属原子同时配位,容易形成八员环的二聚体M2P4C2[1],因而是桥联两个低氧化态过渡金属的最佳选择,由于在M2(dppm)2框架结构中的配位不饱和性,仍需有单齿或双齿配体参加配位,这也正是M2(dppm)2类配合物特殊的成键,反应性和催化性的主要原因,这种附加配体不仅影响金属离子的配位构型而且影响M2(dppm)2的框架结构,同时dppm能够稳定多核配合物.我们在配体dppm存在下直接还原铜(Ⅱ)盐得到双核铜(I)配合物[Cu(dppm)(NO3)]2[2],又在四苯基硼钠存在下部分取代弱配位的硝酸根制备了具有新奇结构的三核铜(I)配合物[Cu3(dppm)3(OH)(NO3)](NO3)CH3OH,通过元素分析,核磁,红外,电导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有关物理化学性质,配合物的晶体和分子结构已由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5.
含双二苯基膦甲烷双核铜Ⅰ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配体取代反应合成了四种含双二苯基膦甲烷 (dppm)的双铜 配合物 [Cu2 (dppm) 2 L2 ](NO3) 2 (配体L分别是 2 ,2’ 联吡啶 (1)、邻菲咯啉 (2 )、2 ,9 二甲基 邻菲咯啉 (3)、吡啶 (4 ) ],并经核磁、热分析、光电子能谱等方法表征了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 (1)的晶体结构显示 ,dppm作为桥式双齿配体、联吡啶作为双齿配体分别与铜原子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 ,硝酸根离子位于配合物外界  相似文献   

6.
含双二苯基膦甲烷双核铜(I)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配体取代反应合成了四种含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的双铜(Ⅰ)配合物[Cu2(dppm)2L2](NO3)2(配体L分别是2,2'-联吡啶(1)、邻菲咯啉(2)、2,9-二甲基-邻菲咯啉(3)、吡啶(4)],并经核磁、热分析、光电子能谱等方法表征了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显示,dppm作为桥式双齿配体、联吡啶作为双齿配体分别与铜原子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硝酸根离子位于配合物外界.  相似文献   

7.
室温下,通过还原反应合成了双核铜(I)配合物[Cu(dppm)(ttfac)]2·(C4H8O)2(1),dppm=双二苯基膦甲烷,ttfac=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研究了配合物的物理化学和光谱性质,并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1)的分子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n,a=1.3000(3),b=1.3730(4),c=2.0372(9)nm,β=94.46(3)°,Dc=1.224gcm3,Z=2,V=3.625nm3,R=0.04493,中心铜离子分别由来自两个不同dppm的P原子和ttfac的两个氧原子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含二氮芴和联吡啶等配体的一系列新型钌铁双核配合物:[(C~1~0H~6N~2)C=N-N=CR-Fc)Ru(bpy)~2]·(PF~6)~2,[(C~1~0H~6N~2)C=N--C~6H~4-N=CR-Fc)Ru(bpy)~2]·(PF~6)~2,[(C~1~0H~6N~2)C=N-C~6H~4-C~6H~4-N=CR-Fc)Ru(bpy)~2]·(PF~6)~2,并对其进行了光谱表征,通过对该类配合物的循环伏安和发光光谱研究,讨论其激发态的氧化还原性和对[Ru(bpy)~3]^2^+发光过程的猝灭作用.研究表明猝灭过程为扩散控制的双分子交换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9.
含双二苯基膦甲烷双核铜Ⅰ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配体取代反应合成了四种含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的双铜(Ⅰ)配合物[Cu2(dppm)2L2](NO3)2(配体L分别是2,2'-联吡啶(1)、邻菲咯啉(2)、2,9-二甲基-邻菲咯啉(3)、吡啶(4)],并经核磁、热分析、光电子能谱等方法表征了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显示,dppm作为桥式双齿配体、联吡啶作为双齿配体分别与铜原子形成四面体配位结构,硝酸根离子位于配合物外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2个新的Cu(Ⅰ)配合物:[Cu(PPh3)2(dppz)]I(1)(PPh3=三苯基膦,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和[Cu2(dppm)2(dppz)2]Cl2(2)(dppm=双(二苯基膦)甲烷)的合成,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膦)谱、荧光光谱和太赫兹时域光谱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1是一个单核配合物,中心Cu(Ⅰ)离子与2个含膦配体(PPh3)和1个含氮配体(dppz)进行配位,形成了一个扭曲的四面体结构。与1不同的是,配合物2是由CuCl,dppm和dppz以1∶1∶1的比例混配得到的双核配合物。其中,双膦配体dppm作为桥联配体,连接了2个Cu(Ⅰ)离子。荧光光谱表明所有的发射峰均源于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MLCT)。同时,使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表征了2种配合物以及相应的配体。  相似文献   

11.
徐善生  钟秀斌  周秀中 《化学学报》1996,54(12):1209-1213
标题化合物(Me~2SiSiMe~2)[η^5-(C~5Me~4)Fe(CO)]~2(μ-CO)~2 (1)与碘在苯中反应, 生成碘插入Fe-Fe键的碘正离子桥连二铁化合物(Me~2SiSiMe~2)[η^5-(C~5Me~4)Fe(CO~2)]~2I~n^+·I~n^-(n=3, 3: n=5, 4)。如反应在氯仿中进行, 则只能分离到Fe-Fe键断裂的双铁碘化物(Me~2SiSiMe~2)[η^5-(C~5Me~4)Fe(CO)~2I]2, (2)。将4溶于Me~2SO/Me~2CO中, 则其分子内的I~5^-与Fe-I^+-Fe两部分相互作用, 也生成碘桥断裂的产物。以元素分析、IR、^1H NMR谱表征了2-4的分子结构, 并经X射线衍射测定了2的晶体及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2.
新型二维七核簇合物[WS~4Cu~6Br~4(Py)~4]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题化合物是通过(NH~4)~2WS~4,CuBr和(n-Bu)~4NBr的低热固相反应,其固相产物的乙腈溶液和吡啶发生取代反应来合成的。此簇合物为四方晶系,空间群I4 2d,晶胞参数:α=1.4612(2)nm,c=1.5125(3)nm,V=3.2300(3)nm^3,Z=4,μ=126.90cm^-^1,D~c=2.73g/cm^3,F(000)=2479,最终偏差因子R=0.040。X射线单晶衍射法证实由六个Cu原子所组成的稍畸变的八面体,包围着近似正四面体的WS~4核,形成WS~4Cu~6单元,通过-Cu~e~q-Br-Cu~e~q-桥,此单元连接其最近的另一个单元,形成一个二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3.
用硒酚铜簇合物和硫酚铜簇合物[Me4N]2[Cu4(EPh)6](E=Se和S)与CS2及少量S反应,分别获得了以过硫代碳酸根[CS4]^2-为配体的[Me4N]n[Cu(CS4)]n(I)和[Me4N]4[Cu4(CS4)4](Ⅱ)。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I为二维层状聚合物,Ⅱ为四核铜簇阴离子化合物。并对[CS4]^2-形成的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刘世雄  冯云龙 《化学学报》1996,54(11):1094-1100
合成了N,N'-亚乙基双(1-苯基-3-亚氨基-1-丁酮)硫氰酸根合锰(Ⅲ),Mn(C~2~2H~2~2·N~2O~2)(NCS), Mr=459.44。该配合物晶体的晶体学参数为: 三斜晶系,P1空间群, a=1.0702(3), b=1.2342(2), c=0.8999(2)nm, α=93.74(2)°,β=97.09(2)°, γ=109.07(2)°, V=1.1078(9)nm^3, Dc=1.377g·cm^-^3, Z=2,F(000)=476, μ=6.85cm^-^1。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 3205个I≥4σ(I)的可观测点用于结构修正, 最终R=0.052, Rw=0.067。Mn原子由三个N原子和两个O原子形成扭曲的四角锥配位构型, 晶体沿c轴方向存在贯穿整个晶体的空"隧道"。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均表明配体在形成配合物后, ν~C~=~N, ν~C~=~O和ν~C~=~C带均移向低频。ν~C~≡~N带(2063cm^-^1)表明NCS^-是通过N原子与Mn(Ⅲ)配位。拉曼光谱中,462cm^-^1和399cm^-^1分别为Mn-O和Mn-N的振动带。电子光谱表明有d~d^*,π~π^*跃迁和d~π^*荷移跃迁。电极电位测定表明该配合物中Mn(Ⅲ)不易被氧化和还原。并进行了量化计算。  相似文献   

15.
通过3-硝基-1,2,4-三唑-5-酮(NTO)与碳酸锶反应,制备了标题配合物,其结构用单晶分析法测定,所得晶体学参数为:a=1.1034(1)nm,b=2.2742(2)nm,c=0.63398(9)nm,β=101.798(13)ⅲ,V=1.5573(4)nm^3,D~c=1.936g.cm^-^3,Z=2,F(000)=912,μ=35.45cm^-^1;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最终偏离因子R为0.0344。通过标题配合物在水中溶解焓的测定,算得其标准生成焓、晶格焓、晶格能和标准脱水焓。  相似文献   

16.
以Mo~3S~4(dtp)~4.H~2O和M'(CO)~6(M'=Mo,W)为起始物在羧酸介质下通过[3+1]模式合成,分别得到一个同核和一个异核四核簇[Mo~4S~4(μ-C~2H~5CO~2)~2(dtpH)(dtp)~3]4和[Mo~3WS~4(μ-CH~3CO~2)~2(dtpH)(dtp)~3]5[dtp=(EtO)~2PS~2^-;dtpH=(EtO)~2P(S)(SH)]。两个簇合物以单晶X射线分析和IR谱学进行结构表征,它们均具有[M~4S~4]^5^+类立方烷簇芯。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甲酰基二茂铁与苯乙酮,硝基甲烷及丙酮的缩合反应,我们制得了其缩合产物-α-羟基-β-羰基化合物。并对甲酰基二茂铁与苯乙酮的缩合产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 2~1/n,a=0.6022(1),b=2.735(1),c=0.9416(1)nm,β=99.02(1)°,V=1.532(1)(nm)^3,Mr=334.20,Z=4,Dx=1.45g/cm^3,μ=9.68cm^-^1,F(000)=696。  相似文献   

18.
单、双核镍(II)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光谱和磁性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报道2个具有三足四齿配体,三(2-甲基吡啶)胺(缩写TPA)的单、双核镍(II)配合物。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双核镍配合物(1)晶体(C~3~6H~3~6N~8Ni~2Cl~2).11/6(ClO~4).1/6(OH).8/6(H~2O)属三方晶系,空间群为R-3,a=2.8425(4)nm,b=2.8425(4)nm,c=1.4385(5)nm,α=β=90.00ⅲ,γ=120.00ⅲ,Z=18,最终因子R=0.078,Rw=0.078。单核配合物晶体C~2~0H~1~8N~6NiS~2.0.5(H~2O),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a=0.9467(1)nm,b=1.5566(3)nm,c=1.5913(3)nm,α=73.59(4)ⅲ,β=87.37(3)ⅲ,γ=76.27(2)ⅲ,Z=4,最终因子R=0.0784,Rw=0.238。双核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4-300K)数据表明,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理论拟合(H=-2JS~1.S~2),得出交换积分J=6.72cm^-^1,θ=-0.60cm^-^1,表明双核镍之间为弱的铁磁相互作用,分子间为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董学文  罗玉忠  郁开北 《化学学报》1996,54(11):1107-1113
本文合成了以环戊烯配位的羰基钌簇合物Ru~3(CO)~9(C~5H~6), 用IR, ^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此簇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配体环戊烯的双键被打开并且分别配位于金属钌原子所组成的平面上和下, X射线进一步肯定了以上结论, 簇合物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1/a, a=1.6498(8), b=1.3221(5),c=1.7330(6)nm, β=91.54(3)°, V=3.779(3)nm^3, Z=8, μ=23.5cm^-^1,Dc=2.18g/cm^3, F(000)=2352, 最终偏差因子R=0.0754, Rw=0.0710。  相似文献   

20.
本文合成了五种以氯冉酸二价阴离子为桥联配体的Cu(II)单核([CuLCA].H~2O)和双核([Cu~2L~2CA](ClO~4)~2配合物:[Ca(phen)CA].H~2O(1),[Cu~2(phen)~2CA](ClO~4)~2(2),[Cu(NO~2-phen)CA].H~2O(3),[Cu~2(NO~2-phen)~2CA](ClO~4)~2(4)和[Cu~2(bpy)~2CA](ClO~4)~2(5)。经元素分析、红外、固体紫外、顺磁共振、磁化率及变温磁化率的测定对上述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3可能是通过水分子中的氢键将两个[CuLCA]单元联接而缔合的假双聚体。配合物2,4,5则由阳[Cu~2L~2CA]^2^+阳离子和弱配位的ClO~4^-阴离子所组成。双核配合物中Cu(II)离子的几何构型可能为畸变的四方锥。所有五种配合物均难溶于水及常见有机溶剂。上述配合物的室温ESR谱呈现ΔM~s=2的从单重态到三重态的半场跃迁。配合物2,5的变温磁化率(4-300K)已测得,利用Heisenberg模型确定交换参数J值为-29.2和-25.7cm^-^1。表明在此类桥联配合物中,两核间存在着反铁磁性交换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