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方法研究了聚丙烯(iPP)和氯化聚乙烯(CPE)共混物溶液浇铸膜的形态结构.共混物中CPE含量≤70%时不妨碍iPP球晶两种结构(交叉结构和条状结构)区域的生成.在CPE含量≥80%时,分散相iPP形成近乎直角(80°)交叉的稀疏的片晶网络.在共混物的全组成范围内,CPE结晶在iPP片晶上附生生长,二者结晶C轴的交角为50°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聚丙烯/顺丁橡胶动态硫化共混物橡胶相的交联行为、动态硫化共混物的结晶行为和结晶结构。结果表明,顺丁橡胶的加入对PP的熔点无明显影响,但结晶度降低。动态硫共化共混物在低于熔点处另有一熔化转变。动态硫化使共混物中PP的结晶速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等规聚丙烯(iPP)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物的熔体拉伸薄膜中,两组份均以高取向的片晶形式存在,片晶生长方向垂直于拉伸方向。当iPP含量小于20%时,无明显的iPP相区存在;在iPP含量为40—60%时,两组份各自形成继续相,而在iPP含量大于70%时,HDPE以分散相存在。iPP的加入,使HDPE的片晶宽度减小,同时影响其结构的对称性,即由纯HDPE的非对称近单晶结构变为对称的纤维结构。 在制膜温度较高(135—140℃),HDPE含量较低(小于30%)时,HDPE在iPP上附生结晶。两种片晶的c轴成45°—50°交角,附生结晶的接触面为HDPE的(100)和iPP的(010)。  相似文献   

5.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方法研究了聚丙烯(iPP)和氯化聚乙烯(CPE)共混物溶液浇铸膜的形态结构.共混物中CPE含量≤70%时不妨碍iPP球晶两种结构(交叉结构和条状结构)区域的生成.在CPE含量≥80%时,分散相iPP形成近乎直角(80°)交叉的稀疏的片晶网络.在共混物的全组成范围内,CPE结晶在iPP片晶上附生生长,二者结晶C轴的交角为50°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丁基橡胶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丁基橡胶(IIR)对等规聚丙烯(IPP)结晶行为的影响以及IPP/IIR共混物的形态与性能的关系。IIR对IPP的熔点、结晶度、结晶温度均无明显影响,但能抑制IPP球晶的增长,少量IIR是IPP的有效成核剂。IIR用量超过30份时,共混物的抗冲击强度迅速增加,但其抗张强度随IIR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130℃热处理2小时,IPP/IIR(100/20)的抗冲击强度提高了近4倍。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人们对于聚丙烯(PP)辐射效应的研究与日俱增,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增强PP辐射稳定性的有效途径。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方法有:添加小分子游动剂(mobilizing addi-tives)、抗氧剂、多官能团单体等,笔者曾研究过不同晶型和含少量聚乙烯(PE)链  相似文献   

8.
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高取向共混物的附生结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最近,聚合物之间的附生结晶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附生结晶是一种结晶物质在另一种结晶物质上的取向生长,二者之间有特殊的作用。这种附生作用对结晶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和性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本工作以电子显微镜方法研究熔体拉伸直接导致等规聚丙烯(iPP)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物附生结晶。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多单体熔融接枝及其共混物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概括了聚丙烯多单体熔融接枝及其共混物的研究及发展状况,总结了现阶段对多单体熔融接枝机理的研究现状,并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利用广角X射线、示差扫描量热仪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了不同压力下聚丁烯-1/聚丙烯(iPB-1/iPP)共混物的结晶情况.结果表明,较高的压力能够有效抑制iPB-1和iPP的相分离,细化iPB-1富集区的尺寸,从而抑制iPB-1中form Ⅱ的生长,为form Ⅰ’的生成争取空间;高压下产生的γ-iPP晶能够诱导form Ⅰ’成核,促进form Ⅰ’的生成,且共混物中生成的form Ⅰ’结构更稳定,能够在较高的压力范围内(200~500 MPa)稳定存在.较小尺寸的iPB-1富集区、form Ⅰ’相iPB-1以及γ-iPP的形成,能够提高iPB-1/iPP共混制品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改善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及其离聚物的等温结晶行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DSC对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 g MAH)及其3种5个离聚物的等温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相对结晶度2%~90%的范围内符合Avrami方程.马来酸酐的引入及离子化并不改变PP的结晶行为,但样品的结晶速率增大,同时结晶速率亦随中和度的提高而增大.从Hofman理论得到7个样品的垂直于晶核的界面自由能σe,其变化与Avrami方程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表面接枝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填充聚丙烯的结晶行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方法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 (SiO2 )及其表面接枝改性对聚丙烯 (PP)结晶过程、等温与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并研究了上述等温结晶的熔融行为和平衡熔点 .研究发现纳米SiO2 具有明显的异相成核效应 ,能够提高PP的结晶温度、熔融温度、结晶度和结晶速率 ,但降低聚丙烯结晶的完善程度 .粒子的表面接枝处理 ,因改善了粒子与基体的亲和性而有利于粒子成核效应的提高 ,而且此效应尚与粒子的分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纳米碳酸钙及其表面处理对等规聚丙烯结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方法研究了不同表面改性碳酸钙纳米粒子对聚丙烯 (PP)等温与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并研究了上述各聚丙烯结晶样品的熔融行为和晶型 .研究发现纳米碳酸钙具有明显的成核效应 ,并具有较强的诱导 β 型结晶的能力 ,而且与粒子的表面处理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14.
在常规注射过程中 ,难以获得超高性能的共混体系注射制件 ,已有的研究表明 ,采用高剪切注射 ,可以抬高共混体系的最低临界相容温度曲线 (LCST)的位置 ,增加相容性 .当熔体进入模具后 ,冷却的同时相容性下降 ,开始相分离 ,相分离程度发展到某一程度即可获得高性能的制件 .对于高密度聚乙烯 (HDPE)、聚丙烯 (PP)两组分均为结晶型聚合物的共混体系 ,由于其相形态与结晶形态相互制约、竞争 ,微相分离程度难以控制 ,因此对其液 液相形态与结晶过程的控制是获得共混物最终形态与性能的关键 .采用振动保压注射成型技术不仅对HDPE、PP各自力学性能有明显的自增强作用 ,而且对HDPE/PP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也有十分明显的改善 .DSC、WAXD、SEM结果表明共混体系拉伸强度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试样中串晶数量和大分子链的定向程度 ,而冲击强度则主要取决于两组分微观的相分离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 ,HDPE/PP含量为 92 / 8的试样拉伸强度为 97 1MPa,80 / 2 0试样的缺口冲击强度为 4 5 5kJ/m2 ,较静态试样分别提高 4 3倍和 9 5倍 .采用振动填充注射技术针对某一组分可以获得高强度、高韧性的共混制件 .  相似文献   

15.
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及其离聚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余坚  何嘉松 《高分子学报》1999,39(5):513-519
用 D S C 测定了固相接枝法制备的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 P P g M A H) 及其3 种5 个离聚物在不同冷却速率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了结晶峰温( Tmax) 、结晶起始温度( T0) 、结晶峰的初始斜率( Si) 及结晶峰的半高宽( Δw ) 等结晶峰参数;用 Avrami 方程和综合了 Avrami Ozawa 方程的方法处理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对于全部样品在所有的冷却速率下, Avrami 指数n 值均在25 ~28 之间,说明聚丙烯结晶行为没有改变;但同时发现接枝及离子化后,成核速率加快,晶粒分布变窄,结晶总速率增大,与等温结晶动力学得到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6.
用欠焦电子显微术和电子衍射技术研究了降温速率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在全同立构聚丙烯(iPP)上附生结晶的影响.HDPE在高取向iPP基质膜上的附生生长仅发生在HDPE与iPP的直接接触面上,存在一临界附生层厚度,超出这一厚度的HDPE与iPP无取向附生关系.降温速率不影响附生层内的HDPE与iPP的附生结构关系,但对iPP基质膜上附生生长的HDPE的厚度,即HDPE的临界附生层厚度有明显影响.在缓慢降温(0.5℃/min)条件下,HDPE在iPP上的附生层厚度约为100nm.而室温空气降温条件下,HDPE在iPP上的附生层厚度则为250nm.  相似文献   

17.
复合成核剂对聚丙烯结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超细橡胶粒子与有机磷酸盐成核剂复配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成核剂,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法(DSC)比较了复合成核剂改性PP以及有机磷酸盐成核剂改性PP的结晶温度、等温结晶行为及等温结晶动力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能谱附件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复合成核剂的微观形态及其在PP中的分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成核剂中超细橡胶粒子作为载体使有机磷酸盐成核剂附着在其表面,提高了成核剂在聚丙烯中的分散性,因而提高了成核剂的成核效率,当成核剂用量较小时,即可明显提高PP的结晶速率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Oleic acid (OA)-modified SiO2 (OA-m-SiO2)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us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method.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OA-m-SiO2 nanoparticles, an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OA attached onto the surface of SiO2 nanoparticles through esterification. Effect of OA concentration on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OA-m-SiO2 in heptane was also studied, an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OA-m-SiO2 nanoparticles were dispersed in heptane more stably than the unmodified ones. OA-m-SiO2 nanoparticles can also be dispersed in polypropylene (PP) matrix in nano-scale. The effect of OA-m-SiO2 on crystallization of PP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DSC.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OA-m-SiO2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crystallization degree and crystallization rate of PP, and OA-m-SiO2 could effectively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β-crystal PP. Effect of OA-m-SiO2 content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P/OA-m-SiO2 nanocomposites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A-m-SiO2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