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闽、粤沿海地区和台湾是古亚洲燕山期边缘岩浆弧发育的重要地区。海沟和俯冲带的位置推测在台湾中央山脉东侧。本区可能并不存在海西印支期古岛弧褶皱系。  相似文献   

2.
是华南造山带而不是华南地台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华南是一个加里东期后地台的观念,已为中生代变形作用和火成活动的证据证明显然是错误的。地质图图型的重新解释指出了存在一个规模和交形样式均可与阿巴拉契亚南部相类比的中生代造山带。1985年的野外工作使我们发现了已经冲断到碳酸盐台地之上的可能的复理石和刚性基底。已经鉴定出一条缝合带。华南造山带是印支造山运动生成的,这次造山运动导致了杨子地体和华南地体之间的湘赣浙洋盆这个古特提斯海路的消失。  相似文献   

3.
西藏地区特提斯中生代沉积特征及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地层、沉积体系和古构造的特征可将西藏特提斯划分为9个沉积盆地。各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演化特点很好地表明了西藏地区的板块构造格局。研究表明班公湖-丁青断裂带为板内转换边界,雅鲁藏布江活动陆缘具有“山弧”边界性质,而非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  相似文献   

4.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代表中生代特提斯的洋壳残余,其中包括两套火山岩:一套为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变玄武岩;另一套为早白垩世的枕状玄武岩。两套火山岩具有不同的时空格局和明显的地球化学差异。通过对两套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中生代特提斯洋壳演化的两个阶段。中生代特提斯的演化经历了早期裂谷阶段、中期洋壳发育阶段以及末期闭合阶段。洋壳的演化包括早期的不连续扩张阶段,形成了变玄武岩和晚期的扩张阶段,发育了枕状玄武岩。  相似文献   

5.
南海东北部沉积类型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沉积物的粒度类型为基础,结合沉积物的生物、矿物、化学组成的特征,从沉积物的成因观点综合分析,把本区沉积物分为陆源碎屑沉积(含五个沉积物带)、生源-陆源沉积(含三个沉积物带),自生-陆源沉积(含某些自生沉积矿物)和火山-陆源沉积(含某些火山碎屑物)等四种沉积类型,并论述了各类型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等。  相似文献   

6.
滇西蓝片岩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滇西蓝片岩作为夹层产在澜沧江和哀牢山变质带里的绿片岩和云母片岩中。原岩是碱性玄武岩和泥砂质岩石,其代表性的矿物组合分别为Cr(或Win)±Ab±Q_2+Chl+Ph+Ep+Sph和Gl±Act+Ph+Tc+Ep+Alm+Q_2+Sph+Do。蓝片岩变质作用的p-T范围为170—390℃,4—6.7 kbar,相应的地热梯度为10—16℃/km。澜沦江带蓝片岩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洋盆的消减和封闭有关。哀牢山蓝片岩的形成可能与陆块之间的碰撞和动力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北京平原30,000年来的古地理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地貌、沉积层序、动植物化石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以及~(14)C年代测定结果,将北京平原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六个层段,并较详细地记述了30,000年来本区古地理演变的历史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3个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四川峨嵋麦地坪剖面和新疆柯坪乌什剖面)地层中小壳化石和胶磷矿样品的Sm-Nd同位素测定表明,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这3个相距遥远的地区的海水是共洋的,海水的ε_(Nd)(T)值为-6.6±0.5.在距今610—500Ma期间,中国海水的ε_(Nd)(T)值在-5.7到-6.6之间,变化很小。研究结果证明,当时除古太平洋和古大西洋之外,还存在一个“古亚澳洋”,而中国海水属于“古亚澳洋”的一部分。样品测定的Sm-Nd模式年龄的为1.8Ga,它反映中国海水周围陆源区的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首次在我国苏、皖、豫地区发现了蓝晶石黄玉岩类,它与国外的白片岩相似,它原是陆壳上的沉积岩,由于陆-陆俯冲碰撞作用,在地慢深度内经超高压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典型岩石,在空间上与蓝片岩、榴辉岩近平行分布,构成了华中高压变质带,其原岩为一套陆缘浅海相到陆相为主的泥质至镁质碳酸岩的蒸发沉积岩系,均产于前寒武纪中-晚元古代变质地层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在康滇构造带中段——攀西地区的地球物理探测:重力场、磁力场(包括古地磁和航磁测量)、地热场、大地电磁测深、天然地震、古地磁与块体运动、地壳与上地幔的爆炸地震深部探测等资料,从整体上研究了攀西地区的深部结构、性质与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结果表明,攀西构造带并不是一个已完全消亡的“古裂谷”带,也不是中、新生代以来所形成的正在盛期的现代裂谷系。而是这条“古裂谷”带由于受到临近地区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的多期作用与改造所形成的活动构造带——“复苏”的“古裂谷”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