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电化学检测是重金属快速检测的热门研究方向,在重金属离子的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阐述了电化学分析法及其传感器在重金属检测中的优势,重点介绍了Cd,Cr,Hg,Pb,As 5种金属的电化学研究进展,根据电极修饰的研究方向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电化学检测技术在重金属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对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e,SECM)的发展及其在界面电化学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评述。介绍了SECM的工作原理以及常用的操作模式,并对SECM在液/液界面、固/液界面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李景虹  程广金 《分析化学》1994,22(8):841-848
本文对激光光谱电化学的基本问题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简述了其历史的发展过程,按实验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并阐述了相应的特点和装置,较系统地介绍了其在理论方面研究和电化学中应用,展望了发展方向,共引用41篇文献。  相似文献   

4.
对DNA电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基本原理、探针固定技术、杂交指示剂的选择及其在基因诊断、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对发展方向作了概括。  相似文献   

5.
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孔隙率的电化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研究镍磷合金、镍磷合金镀层和碳钢在不同浓度硝酸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选择了能够快速检测镍磷合金镀层孔隙率的硝酸浓度,并对不同厚度的镍磷合金镀层试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镍磷合金镀层在10%到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能地反映镀层的孔隙率,该硝酸溶液最适合作为应用电化学方法检测镀层孔隙率的检测溶液,其变化规律是随着镀层孔隙率的减少,镀层的体育馆2电位逐渐正移,应用常规的孔隙率检测方法只能检测较大  相似文献   

6.
抗癌药物与DNA作用的电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薇  王升富 《化学通报》2003,66(5):317-322
针对当前电化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DNA的电化学研究,阐述了与DNA的电化学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作用机理和作用模式等,概述了其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抗癌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工作特别是该研究的潜在应用,即抗癌药物的新型筛选方法——电化学筛选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电极表面微观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制无法通过孤立的传统电化学方法直接揭示,核磁共振技术能在分子水平上提供待测样品的化学位移和J耦合产生的微小分裂等信息,它可以更容易地鉴定同分异构体、分子构象和电子变化。因此,原位电化学与核磁共振联用技术可以从分子层面上对物质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过程进行原位无损实时研究,发现非原位技术无法监测的短寿命中间体,揭示反应机理和构效关系等相关信息,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原位谱学技术。但是由于电化学池和核磁共振的不兼容性,对原位电化学与核磁共振的研究及应用相对较少,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原位电化学与核磁共振联用这一新技术,文章分别阐述了该技术的国内外进展、工作原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在电化学催化及物质反应机理、燃料电池和药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混合金属氧化物阳极在海水中的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廷勇  许立坤  陈光章 《电化学》2002,8(2):172-176
采用热分解方法制备钛基混合金属氧化物阳极,用扫描电镜对阳极涂层显微形貌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海模拟试验考察了混合金属氧化物阳极在海水阴极保护系统中的使用性能。SEM分析结果表明,混合金属氧化物阳极涂层呈多孔多裂纹的显微结构,与其它阳极材料相比,此种阳极具有更大的活性表面积、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混合金属氧化物阳极在海水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活性;此外,混合金属氧化物阳极在海水中的消耗率很低,属于不溶性的阳极材料,作为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辅助阳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毛细管电泳安培及电导检测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和电导检测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分别介绍了电导法和安培法与毛细管电泳的联接及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述了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和技术及其在现场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如观察电镀、腐蚀和防腐的过程,电化学沉积膜的形成和特点,测定两表面间的静电力等,指出其存在的一些缺陷,并对经过改造后的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生命相关过程伴随着极其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包含着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其中部分能量不可避免地会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用微量热技术和热动力学方法,研究复杂生命体系和相关反应的热动力学过程,可宏观地、本质地反映生命相关过程的内在规律。本文综述了生物量热学方法和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介绍了生物量热技术在生态系统、生物组织和器官、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层面等不同生物层次和结构水平上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2.
Phase and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of the sulfur, selenium, and tellurium compounds of the 4d and 5d transition elements of groups IV to VII of the periodic system are discussed. Homologous elements behave very simi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chalcogens, and this is particularly the case for niobium and tantalum, and for molybdenum and tungsten. However, zirconium, niobium, and molybdenum have a greater tendency towards formation of chalcogen-poor phases than their homologues hafnium, tantalum, and tungsten. Subchalcogenides are known only for zirconium and niobium. The number of phases and the tendency towards formation of solid solutions are considerably smaller among the tellurides than among the sulfides and selenides.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telluride phases also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sulfide and selenide phases of analogous composition. In addition, a review of the phase and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of the arsenic and antimony compounds of the 4d and 5d transition elements of groups V to VII is given.  相似文献   

13.
李仲秋  吴增强  夏兴华 《色谱》2020,38(10):1189-1196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微纳加工技术和微纳尺度物质传输理论的发展,纳通道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纳通道包括生物纳通道和人工纳通道,其孔径通常为1~100 nm。在这一尺度下,通道表面与通道内物质之间的作用概率大大增强,使得纳通道表现出许多与宏观体系不同的物质传输特性,例如通道表面电荷与通道内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产生了离子选择性,通道内电化学势的不对称分布产生了离子整流特性,物质传输过程中占据通道产生了阻塞脉冲特性等。纳通道中的这些物质传输特性在传感、分离、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例如通过对纳通道进行功能化修饰可以实现门控离子传输;利用亚纳米尺度的通道可以实现单分子传感;利用通道与传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离子、分子、纳米粒子的分离;利用纳通道的离子选择性可以在通道内实现电荷分离,将不同形式的能量(如光、热、压力、盐差等)高效转化为电能。纳通道技术是化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集合,在解决生物、环境、能源等基本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该文综述了近10年来与纳通道物质传输理论以及纳通道技术应用相关的前沿研究,梳理了纳通道技术的发展过程,并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在化工、电子、机械、环境、能源、航天等各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纳米材料-蛋白质界面相互作用是纳米生物医学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对于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以及生物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蛋白质分子与纳米材料在界面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可以诱导蛋白质的构象、组装结构甚至功能的改变,另一方面可以引起纳米材料的表面亲疏水性、电荷性质等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基于蛋白质与纳米材料相互作用检测技术及结果,本文从分子水平阐述了纳米材料与蛋白质分子在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相应的结构与性质的变化,从而可以深化对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对于推进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及健康、安全、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电、磁、力学等性质,成为了构建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理想基元。实现纳米粒子的精确组装,是探究粒子之间的耦合聚集性质和制备宏观功能器件的基础。但是由于纳米粒子的小尺寸以及在溶液中运动的随机性与复杂性,精准控制纳米粒子组装体的形貌以及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仍存在巨大挑战。为了将纳米粒子组装成理想的有序结构,许多控制粒子组装的策略与方法得到发展。本文首先概述了纳米粒子自组装的控制方法与典型形貌,着重分析了影响粒子精准排布的因素与控制方法,并对纳米粒子及其组装体的光学性质与器件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目前纳米粒子精准组装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纳米碳点是碳纳米材料家族的新成员,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的荧光染料和半导体量子点发光材料相比,碳点不仅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及尺寸效应,且具有制备成本低廉、生物相容性好、易于官能化、能带结构可调等优势。本文在理清有关碳点概念的基础之上,介绍了碳点结构特征和制备策略,着重综述了纳米碳点在生物成像与诊疗、传感器件、催化、光电器件和能量存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碳点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水滑石(LDHs)是一种阴离子黏土材料,由于其主体层板厚度的可调性,使其在光/电催化、电池、超级电容器、传感器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降低层厚至单层可使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从而优化催化性能。近期研究表明,利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法,可以实现单层LDHs类材料的合成,但是受限于产量(g级)以及成本设备等问题,目前规模化制备高质量单层LDHs类材料还没有工业案例。成核晶化隔离法是目前唯一规模化合成纳米LDHs的工业化方法,具有成本低,产量可吨级放大等优点。本综述从合成方法、表征手段、应用三个角度讨论了单层及超薄LDHs的精准调控,详细论述了近期关于单层及超薄LDHs合成突破以及LDHs的规模化生产进展,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总结,为后续设计高性能单层LDHs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efficient and low-cost electrocatalysts is important for both hydrogen- and carbon-based energy technologies.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coordination features, particularly the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amount of low-coordination atoms, of the catalyst are key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i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a particular reaction. The regulation and rational design of catalytic materials at the molecular and atomic levels are crucial to achieving precise chemical synthesis at the atomic scale. Recently, significan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engineer coordination features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by reducing the particle size, tun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dges, and exposing specific planes of crystals. Among these representative strategies, the methods based on the confinement effect are most effective for achieving precise chemical synthesis with atomic precision at the molecular and atomic levels. Under molecular or atomic scale confinement,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re largely altered, and the chemical reactions as well as the catalytic process are completely changed. The unique spatial and dimensional properties of the confinement regulat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tomic arrangement, electron transfer, and other properties of matter in space. It not only adjusts the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s to contro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ctive centers,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electrocatalysts. Therefore, the adsorption of catalytic intermediates is altered, and consequently,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are changed. In a confined reaction, usually in suitable nano-reactor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eaction products, such as the state of matter, solubility,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molecular orbital, are finely modulated. Thus, the catalysts produced by confinement significantly differ from those produced in an open system. For example, atomic-layered metals with low coordination can be produced in a two-dimensional confined space. The nitrogen configurations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 can also be regulated in two-dimensional or three-dimensional confined systems. Herein, the confinement-induced methods, specifically the method used for atomic regulation, are reviewed, such as the control of molecular configuration,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structure, and the alteration of charge transfer.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fuel cells and material energy conversion are also reviewed. In the next stage, it is important to conduct in-depth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nstructed confinement environment by selecting different substrates for the regulation and rational design of confined catalytic material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erived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st after release from the confinement is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common catalytic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9.
表面活性剂与有机小分子作用不仅能提高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能力,还能提高小分子的溶解度、稳定性等应用性能,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促进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利用功能有机小分子调控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进而提高不稳定小分子自身稳定性的新策略。利用表面张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动态光散射、等温滴定量热和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在p H为7.0时,叶酸分别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季铵盐Gemini 12-6-12和季铵盐线性三聚12-3-12-3-12四种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导致的叶酸光氧化降解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抑制叶酸光氧化降解的效率较低,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都能够显著抑制叶酸的光氧化降解,且随着表面活性剂寡聚度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强,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显著降低,寡聚表面活性剂12-3-12-3-12的抑制效率高达96%。  相似文献   

20.
色谱是一门以分离分析为主,旨在追求复杂事物纯而净的分析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理论与技术日臻完善,集科学、技术与艺术于一体。近年来,色谱及其与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原子发射光谱等联用技术极大推动了环境、食品、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中所涉及复杂体系的研究进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中医药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逾千年,从古至今历经上千年临床考验,疗效经久不衰。近年来,中国政府强调继承与创新,加大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然而中药自身的多成分协同起效复杂性及其与机体时刻新陈代谢变化的复杂性往往相互作用,由此形成了药物-机体复杂巨系统。该复杂巨系统的分析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瓶颈。色谱的优势在于复杂成分的分离与分析,此恰能为上述复杂巨系统提供技术支撑,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已成为推动中医药分子化、数字化、信息化乃至现代化的主流技术。该文综述了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复杂体系、复杂生命过程及药物-机体复杂巨系统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了笔者研究团队对中医药现代化的认识、研究思路和研究工作,最后笔者结合对于百年色谱与千年中医药文化之现代化交织的感悟,对色谱技术在此领域的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